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南懷瑾>論語別裁>泰伯第八第2小節

《論語別裁》泰伯第八

第2小節
南懷瑾作品

  [續論語別裁泰伯第八上一小節]蕩蕩”,養成“棄天下如敝屣”,然後可以擔當天下大任了。因爲擔當這個職務的時候,並不以個人當帝王將相爲榮耀,硬是視爲一個重任到了身上來,不能不盡心力。但隋炀帝另有一種狂妄的說法,他說:“我本無心求富貴,誰知富貴迫人來。”能說這種狂妄的話,自有他的氣魄。這是反派的。到他自己曉得快要失敗了,被困江都的時刻,對著鏡子,拍拍自己的後腦:“好頭顱,誰能砍之?”後來果然被老百姓殺掉了。這是反面的,不是道德的思想。但是我們引用他的話,當“誰知富貴迫人來”的時候,能不被富貴所迷惑的就是泰伯。

  貴爲天子而友布yi

  下面是孔子說明人生修養的境界。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君子笃于qin,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這一節我們要深入研究,意義包括很多。大而言之,就是政治領導哲學;小而言之,是個人的人生修養道理。恭就是恭敬。有的人天生就是態度拘謹,對人對事很恭敬;有的人生來就昂頭翹首,蠻不服氣的樣子。有的長官對這種人的印象很壞,其實大可不必,這種態度,是他的秉賦,他內心並不一定這樣。所以我們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不要隨便被外在的態度左右,盡量要客觀。孔子所說的恭而無禮,這個禮不是指禮貌,是指禮的精神、思想文化的內涵。所以不要認爲態度上恭敬就是道德,如果有恭敬態度而沒有禮的內涵則“勞”。換句話說,外型禮貌固然重要,如果內在沒有禮的精神,碰到人一味的禮貌,則很辛苦、很不安詳。“慎而無禮則葸”,有些人做事很謹慎,非常小心。小心固然好,過分的小心就變成無能、窩囊,什麼都不敢動手了。我們土話說“樹葉掉下來怕打破頭”,確有這種人。“勇而無禮則亂”,有些人有勇氣、有沖勁,容易下決心,有事情就幹了,這就是勇。如果內在沒有好的修養,就容易出亂子,把事情搞壞。“直而無禮則絞”,有些人個xing直率、坦白,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當長官的或當長輩的,有時候遇到這種人,實在難受,常叫你下不了臺。老實說這種陽xing人,心地非常好,很坦誠。但是學問上要經過磨練、修養,否則就絞,絞得太過分了就斷,誤了事情。這四點: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很好的四種個xing。但必須要經過文化教育來中和它,不得中和就成爲偏激了,這四點也成了大毛病,並不一定對。太恭敬了,變成勞。我們中guo人說:“禮多必詐”,像王莽就很多禮。太謹慎了變成窩囊。太勇敢了,容易決斷,成爲沖動,有時誤了事情。太直了,有時不但不能成事,反而偾事。項羽的個xing就是太勇太直這兩個反面的缺點。清代詩人王昙說他“誤讀兵書負項梁”,很有道理。所以教育文化,非常重要,自己要曉得中和。懂得了這四點,就是每一個人反省自己個xing的標准。

  孔子接著說:“君子笃于qin,則民興于仁。”我們中guo人講孝道,如果對于自己的父母、兄弟、姊mei、朋友都沒有感情,qin情不笃,而要他愛天下,愛guo家、愛社會,那是空洞的口號,是不可能的。說他真的有愛心,他連父母、兄弟、姊mei、朋友都沒有愛過,怎會愛天下、guo家、社會?或者說私事不愛而愛公衆,事實上沒有這回事。愛天下guo家,就是愛父母兄弟的發揮。所以說笃于qin者,不怕人自私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儒家講愛是由近chu逐漸向外擴充的,所以先笃于qin,然後民興于仁。從qinqin之義出發,整個風氣就是仁愛,人人都會相愛。

  下面“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故舊有兩個意義。過去的解釋是老朋友、老前輩。像古人說的“念舊”,老朋友的交情,始終惦念他,即所謂“滴shui之恩,湧泉相報。”如韓信一飯難忘的故事,他倒楣的時候,餓得不得了,在溪邊吃了一個洗yi服老太婆的飯,匆匆忙忙,沒有問清姓名就走了。後來他封了王,想找這個老太婆報答,找不到,只好將千金放在shui裏。古人就有這個精神。漢光武當了皇帝以後,找老同學嚴光來敘舊;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要找年輕時和他一起種田的老朋友田興出來,找不到就下令全guo找這個人。田興卻硬不肯出來做官,只是到chu在做好事。後來有人報告,一個縣裏,有五只老虎出來吃人,厲害得很,而有一個人把那五只老虎都打死了。朱元璋接到這封公文,知道一定是他的老朋友田興做的好事。于是找來翰林院的進士們,都是文學修養非常高的,以現在來說,都是研究院中的博士。朱元璋要他們趕快寫信去把田興找來。于是翰林先生們之乎者也矣焉哉、孔子曰、孟子曰的,咬文嚼字。朱元璋看了半天,皺皺眉、搖搖頭,還是自己動手寫。他寫的是白話,內容大要說: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你不要以爲我做了皇帝就不要老朋友。你不來,就沒有種。我們兩兄弟還是好兄弟,我今天不是以皇帝身份找你來。我們兩兄弟見面,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有種的你過河來吧!和當年兩個人放牛時,打架對罵的口吻一樣。田興看了這封信來了,來了但還是不做官,玩了一陣子走了。這就是說曆史上的念舊。可是今天的社會,這種事就很少了。有的人環境好了,看到老朋友,要問貴姓了。古人說富貴不可驕人,只有貧賤可以驕人。窮人氣大,我反正窮,不看你就不看你。這是故舊的第一個觀念。

  故舊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傳統,故舊不遺就是傳統觀念不要放棄。如果你要推翻傳統,最好先推翻你自己,因爲你是父母生的,祖宗傳統而來的。沒有父母這個傳統,就傳不下來你這個統,萬事總有個來根。所以孔子說“故舊不遺”,一個偉大的人物,一定有真感情,可以做英雄,可以做烈士,有真感情才肯犧牲,才付得出來,有這種血氣,“則民不偷。”偷是偷巧。不偷巧,社會風氣就穩了。

  孔子這一段爲什麼放在《泰伯》下面?就是講政治哲學的風氣問題,儒家主張的道德政治,個人修養首先在道德的精神。道德的精神要堅定的思想和真實的感情,才能夠發揮出來。

  上面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第二篇《爲政》的發揮。接下去看這書上的文字,可見是孔子的門人所記載的。前面曾提過,在中guo古代的習慣,直接的學生稱弟子,再隔一代以後的學生稱門人。到後來才慢慢混合稱用,凡是學生輩,都稱弟子,也可以稱爲門人。

  無愧平生事大難

  這篇下面差不多都是門人的記載。下一節是講曾子。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啓予足,啓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

  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

論語別裁泰伯第八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泰伯第八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