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南懷瑾>論語別裁>子罕第九

《論語別裁》子罕第九

南懷瑾作品

  利害交關的生命意義

  第九篇《子罕》,可以說是第五篇《公冶長》、第六篇《雍也》兩篇內容的引伸。多半是講孔子的思想,與學問教育的觀點,以及一般曆史思想觀念的闡揚。第一句話是: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這一句話,我們要特別注意。由這一篇的記載,就知道孔子平常很少講“利”。所謂“利”,現代的觀念每每就只對錢財而言,而在這裏的內容,同時也具有“利害關系”的意思,我們聽了這句話好像有點不大服氣,因爲我們平常也似乎不大談利害的關系。其實不然,仔細研究起來,尤其研究曆史,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是隨時隨地,打利害關系的主意。尤其春秋戰guo期間,人與人之間的來往,guoguo之外交,隨時隨地都在利害的觀點上。我們知道中guo的法家,荀子、韓非子,尤其韓非子有一篇《說難》,就談到說話之難。在春秋戰guo時候還沒有考試,人要取得功名富貴、事業地位,多半要靠遊說。所謂遊說之士,並不是亂吹就行,必須要學問淵博,同時具備豐富的現代知識。去見各guo的領導人,拿出個人的特別見解,指出當時的利害關系,所謂動之以利害,取得人主的信任,就可榮獲功名地位。所以這句話中“利”字的涵義,我們先要了解。對人“說之以利害”,幾乎沒有人不動心的,人生能做到對一切名利無動于衷,就是真正最高的學問。由這一篇書看,孔子講不講利害?“罕言利”,並不是絕對不講,而是很少講。如果我們想象到一個聖人,絕對不講利害關系,那也是過分地“高推聖境”,是絕不可能的事。

  其次,孔子講不講命?後世以算命看相的“命”爲命,但是這裏的命是廣義的,包涵生命來源的意義而言。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在說生命的來源,尤其說生命是神所創造的,幾乎每個宗教都有類似的說法。但由宗教發展到哲學、科學,一直到現在,究竟生命的來源怎樣?還沒有搞清楚。從這一點,可見人類文化,不論東方、西方,都還幼稚可笑,對人類本身的問題都還沒有解決。宗教家解決不了而演變成哲學,哲學家解決不了而發展成科學,科學家分門別類去追究,向太空、向物理、向醫學追究,都想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是中guo人不大追究生命來源這個問題,尤其孔子思想,在下論中就提到“未知生,焉知死?”不要問,所以對于“命”,孔子很少講。因此,學校裏念哲學的人、教哲學的人,並非真通哲學,只能說是替哲學家傳播哲學知識。真正哲學家,都不是學哲學出身的。曾有一個在日本學醫的學生說,學了醫以後,感到痛苦,反而對人生問題、社會問題發生許多懷疑,所以需要學哲學,否則腦子要崩潰。他這個意見很對,但叢書本上學哲學很糟糕,結果只成爲一個哲學書呆子,而不是哲學家。真正的哲學家大多不是學哲學出身的,像現在流行的存在主義,也是一個醫生搞出來的。很多人懂得哲學而不是哲學家,譬如鄉下沒有讀過書的人,往往就是大哲學家。去問一位鄉下老太太,這樣大熱天爲什麼還工作得那樣辛苦?她說:“命不好啊!”這是大哲學家,她辛苦了還是心安理得,沒有煩惱痛苦。真有哲學知識的人,沒有她痛快。所以有許多學哲學的,最後學瘋了,究竟人生爲了什麼?越搞越不清楚,後來覺得人生沒有道理,爲了解決自己,弄到只好自殺,這就是不懂命。孔子在教育方面,知道哲學上生命來源的道理,很難講得清楚,所以很少講。

  第三,孔子很少說“仁”,這是一個大問題了。我們講中guo文化,動辄講孔子,而且動辄講孔子思想中心的仁道。現在我們根據《論語》,至少它的內容是孔子學生們直接的記載,這不能不承認的。而這裏說孔子很少說“仁”是什麼。我們都知道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但這裏又說孔子很少講仁;再說《論語》第四篇就是《裏仁》,全篇都是有關仁的記載,這不是矛盾嗎?所以我們講《裏仁》篇的時候,有一個重點,那裏所講的只是仁的作用、仁的xing質,對于“仁”本身究竟是什麼,《裏仁》篇中並沒有下定義。所以這裏說孔子很少講“利”,很少講“命”,很少講“仁”。這三種中心問題都很難講。現在講到這裏,我們暫時保留,因爲下論講到時,大家可以從《論語》全書中,自己找出答案。

  曆史文化先驅

  下面繼續敘述孔子。

  達巷dang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

  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達巷是一個地名。dang人的dang不是現代觀念的dang,古代所謂dang,就是地方社會的觀念。在達巷這地方有人說,偉大的孔子,有這樣淵博的學問,他什麼都懂,而不是僅僅某一樣的專家。這裏“無所成名”的成名是指專學之名,就是不固定爲某一項學問的名家。在古代的書上常有“名家”這個名詞,如對三民主義的教授,可稱爲“某某先生是擅講dang義名家”。他自成爲一家了,就是他的成名表達了他的專長。

  在這裏所說“博學而無所成名”,就是說孔子樣樣懂,不止是那一種學問的專家。孔子聽到了人家的這種評論,就很風趣地對他的弟子們說,這叫我抓住哪一點?作哪一種專家好呢?我去當騎馬駕車的專家好?還是當軍事射箭的專家好?我還是學駕駛吧!從字面上看,這段文章,就這樣解釋完了。所以這些書,我們小時候讀起來,一點味道都沒有,頭大得很。這有什麼意思呢?老師還要我們背誦,一邊背誦一邊在搖頭晃腦,就是表示抗議。老師要我們背誦只好背誦,不過就是靠這個辦法,背誦以後經過幾十年時間,如今一張口就念出來了。後來仔細想一想,大有道理,他這個“執禦”的駕駛人,意思是要領導文化,作一個曆史時代的先驅者。所以弟子們把他這句話記下來,是有深意的,並不是對不要緊的話都死記不忘。

  禮的變態

  下面是講孔子的思想: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衆。拜下,禮也。今拜乎上,

  泰也。雖違衆,吾從下。

  這是孔子的思想,他看到當時的時代感到悲哀。上古時候,長輩死了,喪帽是麻做的,很考究。孔子說這雖然是古禮,但現在的人,越來越簡化了,用純麻披孝就夠了,比較節儉。孔子對喪禮也取節喪的意義,他也同意節儉、簡化。中guo本是禮義之邦,古代與人相見,跪下來拜,孔子說這是禮貌,“拜下,禮也。”但現在的人,沒有行禮的誠懇,“拜乎上”,拱拱手就算了,很討厭跪拜行禮的事,只求自己舒服一點而偷懶,就是不誠懇。對于這一點,孔子認爲敬禮的精神,須要絕對的誠懇,這是不能改變的。所以即使是違背了……

論語別裁子罕第九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子罕第九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