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論語別裁子罕第九上一小節]時代,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做法,但還是要保持我們古禮爲上,因爲它內涵傳統文化的精神,並非徒重外表而已。
孔子當時所時代的情勢,可以說和我們今日所
的環境是相同的。人與人之間的禮貌,都流于形式,只重外表不重精神。甚至外表的形態上也成問題,譬如現在的敬禮,變成純粹的招呼,就是打個招呼而已。不但內心沒有誠意,連外面的形態姿勢都是花樣百出,像希特勒式的舉一舉手、傲慢式翹翹下巴,歐美式的哈啰、嗨,統統出籠,洋洋大觀。這個時代問題,你我都有責任,尤其是家庭教育,更不可忽略。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這句話很容易解釋,很容易懂。可是這不止是文字的問題,要在這一生中行爲修養上做到,實在很難。這裏說孔子對于這四點,是絕對做到了。第一是“毋意”,(這個“毋”與有無的“無”字通用,不過在《論語》上以及古書的否定詞,多半用這個“毋”。)這是說孔子作人世,沒有自己主觀的意見,本來想這樣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見,他就接受了,並不堅持自己原來的意見。第二“毋必”,他並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樣的結果。這一點也是人生哲學的修養,天下事沒有一個“必然”的,所謂我希望要做到怎樣怎樣,而事實往往未必。假使講文學與哲學合流的境界,中
人有兩句名言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還無法向人訴苦,對父母、兄弟
、妻子、兒女都無法講,這都是人生
驗來的。又有兩句說:“十有九輸天下事,百無一可意中人。”這也代表個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個人當中,還找不到一個是真正的知己。這就說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實上“毋必”,說想必然要做到怎樣,世界上幾乎沒有這種事,所以中
文化的第一部書——《易經》,提出了八卦,闡發變易的道理。天下事隨時隨地,每一分鍾、每一秒鍾都在變,宇宙物理在變、萬物在變、人也在變;自己的思想在變、感情在變、身心都在變,沒有不變的事物。我們想求一個不變、固定的,不可能。孔子深通這個道理,所以他“毋必”,就是能適變、能應變。第三是“毋固”,不固執自己的成見。“毋我”,專替人著想,專爲事著想。這就是孔子學問修養的偉大
。
這裏發揮起來,便要與別家的思想作一比較。如一般人認爲高深莫測,甚至有恐懼感的佛家思想中有名的《金剛經》。(所謂“經”,也便是“四書五經”的“經”的意思。)這部書中也有四個類似上面所說的觀念,所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在佛學中所謂“相”,就是形象或現象。我們人與人之間相,往往感覺到很痛苦、煩惱,總是被現象困住了。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無法做到“無我”。有我就有你,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煩惱。結果忘記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樣的。“大家一樣”就是佛學所說的“平等相”。而孔子的四絕觀念,也就是平等相。
關于這一點,我曾在一次某大學社團舉辦的哲學討論會中,講過一個“我與無我”的專題。我們常在哲學上看到作人做事要做到無我的境界。可能嗎?先就事實來說,不可能。譬如有人說:
“我告訴你,我絕對客觀。”這句話對不對?不對。這已經非常主觀,因爲“我很客觀了。”這就是“我”的主觀。哪裏是客觀?等于說“中”,天下有沒有一個“中”?因爲“中”是對兩邊而言,才構成了“中”這個觀念。其實對比出的這個“中”,對另一點來說又是偏了,沒有絕對的中。又用方位來說,你站在一個房間,說自己是在中,前後左右是東南西北,可是站在北方看你是站在南方,在南方看你是站在北方,沒有中間的。所以說絕對“無我”,在觀念上有這個名稱,真要做到無我,幾乎沒有這樣的人。但不是絕對沒有,一旦真的做到無我的話,就會非常快樂。我們所有的痛苦,都因爲自己“有我”而來的。如果我們手裏拿了一件東西,別人需要時,一定舍不得給人,因爲別人需要它時,也正是自己需要它的時候。假如能在這個時候,放棄了而給別人,就是最快樂的境界。有一位學佛的朋友來問,什麼叫“菩薩”?我說這是印度梵文的名稱“菩提薩埵”,音譯成中文,簡稱“菩薩”,所含的意義就是“覺悟有情”。自己對于人生哲理覺悟了,可是對于這世界,對于一切的事物非常多情,而盡量施以助力。所以中人說“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這就是菩薩的境界,等于中
人說的聖賢,名稱不同,發音不同而已。他們又問學佛的人是否都成菩薩?我說沒有,至少我沒有看到過菩薩。
不過我朋友曾經看到一個人,可以說得上是菩薩。那是二十年前,有一艘駛往澎湖的船,途中遇難了。船上有一個認識的人,他本有肺病,因事乘了這船到澎湖去。在海難來時,有船員看見他有病,丟了一個救生圈給他,要他先離船逃生。他接到救生圈後,仍然很從容,並沒有立即套上。後來看見一個婦人抱了一個孩子逃上甲板,他就把那個救生圈轉送給了這對母子。他說他是有肺病的人,早死晚死一樣的。原來丟救生圈的船員,忙了一陣子回來,見他還逗留在船上,救生圈也沒有了,問他怎麼還不逃命?救生圈哪裏去了?他只笑笑,(這種狀況下,他還能安詳地微笑,可見是什麼樣的襟了。)也不講話。這位船員東找西找,又找了一個救生圈給他,他又送給了另外一個人逃生。結果船沈了,他也沈了,非常從容。這是“無我”。他這樣做不是被強迫的,完全是自動的,這就叫做“無我”、愛人。我們心裏覺得這件事情很悲慘,但在他的心境卻很安然。他不是自殺,他覺得別人更值得同情、憐憫。但在事實上,平常一般作人做事,沒有辦法真無我。每個人同樣畫畫,畫出來各有不同。你寫文章如在文章裏“無我”,就沒有你的意境了,就不要寫了。同樣一件事情做起來就有“我”的精神。要將全副的我,擺到無我的境界裏,才可以達到真的“無我相”。孔子的這四點,大概用佛家的這觀念來相互襯托一下。實際上這四點是全部孔門學問的中堅,所以孔子教我們學問修養,就要效法他做到這四點,“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接下來以一個事實,來講孔子爲什麼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
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這是孔子一生中遭……
論語別裁子罕第九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