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論語別裁子罕第九上一小節]遇幾件大事之一。匡是一個地名,在宋。當時有一個壞人叫陽虎,據說陽虎貌如孔子,他的相貌長得和孔子一樣,宋人都要殺掉他。孔子帶了一大堆學生,經過那裏,大家以爲他就是陽虎,把他包圍起來,要殺他。這是有名的“子畏于匡”事件。古代的文字簡單,只用一個“畏”字。實際上這個字代表很嚴重、很可怕、很危險的一件事故。當然孔子的學生們感到很嚴重,也可以說嚇死了。可是孔子說,沒有事,你們放心好了。他非常相信命,不過這個命不是普通算命的命。他說自文王死後,五百年來,中
文化衰落到現在,難道中
文化的命運真要斷了?不要流傳嗎?如果上天有意一定要把我們中
文化的根基斷絕,那麼就應該是我一輩子都不會接觸到文化,可是事實上我要擔負起這個責任來。假如說上天並無意斷絕中
文化的根本,而要讓他流傳下去,那麼今日就還要留著一點。如是這樣,老實說,我今天對于中
文化,是全心全力貢獻在這件事上;也只有我對于中
文化,能夠接受、能夠發揮。像這樣,那麼你們放心,我死不了,匡人也不會把我殺死。
我們看到孔子在一個這樣危險的情況下,他始終不以宗教精神,來個禱告,求神保佑。再說,這個時候,他如果談軍事精神,把學生馬上一組織,變成戰鬥的力量,也很容易。但是他不來這一套,所以他始終是“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他始終建立一個人文之道,一切人、事,要自己增加自信。這一段說明他作人
世,
困難當中的精神。他這一次困難,如果不是身曆其境的人,不容易
會。等于現在和年輕人講抗戰時期的情形,講死了他們也
會不出那種味道。沒有跑過警報,沒有躲過炸彈,沒有逃過難,那種味道年輕人始終不知道的。孔子當時的
境是萬分危險,但他始終不動聲
,不在乎。他反而慰勉學生,放心!死不了的。中
文化的責任落在我們的肩膀上,上天有意斷絕中
文化,那是我們該死。假使上天無意斷絕中
文化,那我們不會死的。這是孔子
患難中的精神。
良冶之門多鈍鐵
大宰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
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大”讀“太”,大宰是春秋時代的職官名稱。有位大宰問子貢說,孔夫子這位老師,真是聖人,他爲什麼這樣淵博,樣樣都會?子貢當然捧自己的老師,他說,那當然!天生的聖人,(等于現代說“他是當聖人的天才”。)而且學問又淵博。後來有人把他們的這段談話報告孔子,孔子聽了這個話就說,你們以爲大宰真的了解我嗎?不然,因爲我是孤兒出身,從小從艱難困苦中站起來的,貧賤中什麼事情都做過,人世間一切人情世故都通達了,所以對于人世間乃至下等的事都懂。君子對自己要求很高,始終怕自己人生經驗不充足,誰夠得上稱學問淵博呢?這種都是恭維的話,不能聽信的,天下的知識是求不完的。《莊子》也有一段話說:“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求無限的知識,太危險了。這個道理是很對,但對年輕的學生,這下半截話,我們就打住不講了。否則,他們正好引《莊子》這句話爲不讀書的理由。
孔子這裏講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這一點要特別注意,由此我們回過來看東西兩方面的文化,人類的曆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業、做大事的人,都是從艱苦中站起來的。而自艱苦中站出來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所以對一個人的成就來說,有時候年輕多吃一點苦頭,多受一點屈折艱難,是件好事。我經常感覺這二十多年在臺灣長大的這些青年們,大學畢業了,乃至研究所也畢業了,這二十多年中,從幼稚園一直到研究所,連一步路都不要走。在這麼好的環境中長大,學位是拿到了,但因爲太幸福了,人就完蛋了,除了能念些書,又能夠做些什麼呢?人情世故不懂。真正要成大功、立大業、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老實說,我們這老一代,比他們都行。爲什麼?我們所經曆過這一時代的大亂,今日的年輕人看都沒有看到過。逃難、餓飯、破家亡的痛苦,更沒有經曆過;也許說在電影上看過,但那是坐在冷氣裏的沙發上看的。學問是要
驗來的。所以孔子的這句話,要特別注意。
古之學者爲己
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
牢是孔子的學生琴子開。他說,孔子說“吾不試,故藝。”這句話很妙了,如以現代觀念來說笑話,孔子沒有參加聯考——考試,所以學問淵博了。好像反過來說,一參加考試,就完了。有沒有這個道理?當然沒有。也有人解釋說,孔子是說,因爲我不輕于嘗試,所以就多才多藝了。這是怎麼說法呢?他們說,在大庭廣衆之中,或在宴會裏就看得到,凡是喜歡說話的人,總容易被人家看穿;而坐在那裏,一問三不知,不表示意見的人,誰也不知他的學問多高深,實際上也許一點學問都沒有。這個道理,宋太祖趙匡胤曾經運用過。當時江南還沒有平定下來,江南來的使臣是文學家,有名的才子,南唐的徐铉,奉命出使到宋朝來。趙匡胤就考慮,在宋朝有哪一個大臣的學問可以壓倒徐铉?經過一番討論,決定不下來,結果宋太祖在自己衛隊中,選了一個相貌堂堂的衛士,穿了外交禮服,去對付徐铉。徐铉到了宋朝,一一表演,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哲學、科學、文學都搬出來。而這位冒充外交官的衛士,唯唯是應,什麼都不談。三天以後,徐铉就認爲宋朝的確有人才,以這位負責接待的先生來說,深藏不露,不知道有多大的學問。所以“吾不試,故藝。”也可以從這第二個笑話去理解。還有第三個笑話,是拿童二樹的不考試來解釋。童二樹這個人,我似乎提過,是清代的畫家,梅花畫得很好,也是有名的理學家、學問家,但沒有參加過考試而沒有功名。古代考試都很麻煩,爲了防止“夾帶”要搜身。童二樹在進考場時,門口的警衛要搜查他。他說家開科取士,目的是要甄選天下的人才,現在我來應試,卻先把我當小偷看待,我的人格就首先喪失了,那我何必參加考試?他就這樣提著考籃走了。從此不參加考試,在家裏讀書作學問。作學問自己用得著,然後就成大名。這是第三點解釋。這些都是拿《論語》當笑話講的解釋。
那麼我們來尋求這句話的真正涵義,上面孔子剛剛講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而下面由他的弟子琴牢說出,孔子說:“吾不試,故藝。”這樣連起來看,……
論語別裁子罕第九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