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南懷瑾>禅宗與道家>五、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的內容

《禅宗與道家》五、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的內容

南懷瑾作品

  道家與道教,但從外表看來,好像不可分離,而在實質上,卻大有不同,秦、漢以前,道與儒,本不分家,甚之諸子百家,也統統淵源于道,這個“道”的觀念,只是代表上古傳統文化的統稱。儒、道分家,與諸子百家分門別戶的情形,是由戰guo末年到秦、漢之間的事,尤其漢初有了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觀念以後,相承因襲,愈來愈明顯。漢、魏、南北朝以後,道教改變道家的學術思想,用與佛教抗衡,乃使道家與道教,徑渭難辨,唐、宋以後,儒者並斥佛、老,更使道家含冤不白。其實,秦、漢以前道家的學術思想,是承受三代以上,繼承伏羲、黃帝的學術傳統,屬于《易經》原始思想的ti系,也是中guo原始理論科學的文化思想。漢、魏以後的道教,是以道家學術思想的內容做中心,采集《書經》系統的天道觀念,加入雜家學說與民間的傳說信仰,構成神秘xing的宗教思想,現在爲了講述的方便,把兩者混爲一談,在其緊要的界說之chu,加以分別,俾使大家容易了解。

(一)道家與道教的天人宇宙說

  中guo文化思想,對于宇宙的定義,是由漢代道家代表xing的著作——《淮南子》所提出;其實,嚴格地說,(南子》一書,也不是純粹的道家,大半還是雜家思想的成分。《淮南子》說:“上下四方日宇,往來古今日富。”換言之,所謂宇,便是空間和太空的代名辭;宙,便是時間的代名辭。在它以前,戰guo時期的莊子,曾經從道家和yin陽家的觀念,提出“六合”的名稱,所謂“六合”,便是指四方上下的空間而言,並不包含時間的觀念,《易經·系傳》上的“六虛”,一部分也含有“六合”的意義。

  人類對于宇宙世界與人生的來源,無論古今中外,都具有好奇、懷疑,要想尋求答案的要求,于是世界人類的文化,便有宗教、哲學的建立,對于這些疑案,各自構成一套理論的ti系。然在大ti上,不外有神造論,自然說,物理自然論等幾個原則。再由這幾個大原則,産生一無論、二元論、多元論、有神論、有因無因、唯心唯物等等許多支高差別的理論。這些屬于後世所謂宗教,或哲學的學說,現在正在自然科學的祭壇上鬥法,慾知後事如何,且聽將來分解。我們的立場,只是說明道家原始的宇宙世間的觀念和理論的基礎而已。道家對于原始宇宙世界的學術思想,也便是原來中guo自己的文化思想;在周、秦以前,不用宇宙的名稱,只有天地的觀念,便足以代表後來宇宙的含義,道家的思想,認爲天地未開以前,只是一種混沌的狀態,既不管有主宰無主宰的事,也不問是前因或爲後果。這個混沌,既不能叫它爲物,也不能叫它爲精神,正如老子所說:“無狀之狀,無名之名。”在《易經》學系,原始理論科學的yin陽家們,認爲這個混沌,便是yin陽未分,混合狀態的現象,後來根據八卦的法則,叫他爲一畫未生以前,六鑿(六爻)未動之初。在儒、道未分家的理念上,叫它爲天地未判之先,在老子,便叫它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所謂的混成,並不是純粹的物理作用,只是說物的作用,正在孕盲含混在其當中,經過相當時期,這個混沌便分開yin陽,就有天地的開始了。所以我們過去五六十年前,在舊式文學中,有少年必讀的一本書《幼學瓊林》,劈頭一句,便說:“混沌初開,乾坤始奠。”等到混沌初開,形成乾坤的天地以後,這個地與天的情形,便如ji蛋一樣而存在,地球像ji蛋的蛋黃,地球的大氣層與太虛,像ji蛋的蛋清,天在這個地球的ji蛋外殼以外。早在三千年以前,我們的道家思想,始終認爲地球和天ti一樣,都是有生命的機ti,正如我們生命的擴大情形是一樣的,因此,便形成後世道家神仙家的學說,認爲人身便是一個小宇宙。有了天地的開辟,人與萬物,就自然産生了,可是我們首先要介紹道家與道教對于天地生成以後的思想理論,再來繼續說明其他種種。道家與道教對于人類來源,與萬物生成的觀念,屬于道家思想的,便是天地開辟以後,最初的人種,是由天神下降而開始的。既不屬于另一力量所創造,也不是生物的進化而來,至于天神又從何來?它是到此止步,再也不加追究。後來神人之間的變化,是因天上下降的天神,忘記了來源,貪戀世間的快樂,愈來與天的距離愈遠,便形成人世間的現狀了。當開天辟地之初,原始的人類,是與天神之間,隨時互通往來,地與天,也是隨時接近在一起的,從此時代愈降,人類愈加墮落,因爲人類的墮落,地與天也相隔愈遠了。

  此外,屬于道家老、莊學派的說法,也有兩種思想:依照列子所說,屬于“方士”思想的觀念,認爲天地萬物與人類,都是一氣的變化,這個氣,究竟是什麼東西?是心?是物?以後再說。不過列子所謂天地氣化的生成,是有四個程序與原因的,如說:“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大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也,故日渾淪;混淪者,言萬物相混論而未相繼也。”至于莊子,更妙了,他以寓言的方式,故事的口吻,對于天地開辟而有萬物,人類的原始者,加以無限的諷刺與惋惜,他說:中心之帝,名字叫作混沌,因與四方之帝一商量,覺得中心之帝的混沌太好了,可惜的只是混沌不分,爲了報答他的好意,便每天爲他開一個竅,開了七天,便開出了七竅(七竅在人身上,便是代表五官機能的七個洞)。但是,非常可惜,七竅開而混沌死。最富于哲學幽默感的,便是莊子說的這個故事,與《易經》卦象名辭的另一趣味來講,如出一轍。《易經》的卦象,稱天地爲“否卦”,反稱地天叫“泰卦”,在天翻地覆的情況,叫它做“泰”,把天地正位的現象,卻叫它做“否”,這與莊子的七竅開而混沌死的觀念一樣,都是對世界形成的紊亂,與人生妄做聰明而庸人自擾的情況,含有無限惋惜的感言,幾乎同有一唱一和的趣味。

  道家思想,對于開辟以後的天地,屬于精神世界與物理世界理論的原理,即是上古與三代文化思想的淵源,那就是《易經》學系的yin陽,八卦學術,與《書經·洪範》五行思想的集合,上接黃帝傳統的天文(天幹,地支)等學術。可惜我們後來,有些不明白這些原始理論科學的價值,便用一句“迷信”的口號,來爲自己遮羞,並且作爲扼殺傳統文化的擋箭牌,實在過于輕率。現在我們先把這些構成道家學術思想的內容,大略稍作介紹,以免大家盲目地否定它的價值:

  1.關于yin陽的觀念

  yin陽這個……

禅宗與道家五、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的內容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五、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的內容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