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南懷瑾>禅宗與道家>四、關于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

《禅宗與道家》四、關于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

南懷瑾作品

  過去一般研究曆史文化學術的習慣,一提到道家,不是想到老子與莊子,便是想到神仙與“方士”,甚之,把老莊、神仙、“方士”三位一ti,構成一個“迷離撲朔”的道家形態。每當大家一提到“方士”就很自然地依循傳統的觀念,認爲他們産生于戰guo時期的燕、齊之間。這批“方士”,大談其yin陽不經之說,與燒煉神仙丹葯之術。因此,流傳下來,至于秦、漢之際,服用“方士”的丹葯就可以成爲神仙,做了神仙,便可以長生不死的觀念,就普遍地深入人心了。對于這種觀念的信仰,與追求神仙丹葯的風氣,一直或明或暗地籠罩著中guo曆史社會,達兩千年之久,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曆來都很普遍地受到這種“迷信”觀念的影響。大家盡管“口說無憑”,其實都是“心向往之”。在曆史觀念上,我們都人雲亦雲,既然認爲“方士”是戰guo時期燕、齊之間的産品,可是,大家都忘記了問一問,爲什麼在那個時間,只有燕、齊之間,才會有“方士”的産生呢?他們學術思想的根據,難道完全沒有可靠的來源,都是憑空捏造,專爲欺世盜名而騙人的嗎?倘使真是如此,這些所謂的“方士”欺世騙人的謊言與技術,也非常足以自豪了。因爲他們不但欺騙過去曆史上都屬于第一流的聰明人,同時他們欺世騙人的遺風,居然能夠一直維持了幾千年,這豈不是一件大有可疑的怪事嗎?因此,我們就需要把戰guo時期,燕、齊之間出來的這些“方士”的根源,反複追查一番了。

(一)上古傳統文化與周代的道術

  講到上古文化與道術,自魏、晉以後直到現在,始終存在著兩種觀念,一是相信傳統的曆史,絕對崇古而信古的;一是懷疑古代曆史的傳說,盡量想在古人留下的文化遺迹裏,尋找證據,推翻舊說的。時代愈向後來,距古愈遠,疑古的觀念也愈加濃厚與興盛。文化與曆史,事實上本來是不可分離的一ti兩面,我們自古以來,素來傳說的上古曆史,往往是與遠古史合一的。但是對于遠古史只有傳說,有關遠古正確的資料太缺乏,所以抱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態度如孔子,他在整理遠古與上古文獻的時候,十分謹慎地刪定《書經》,斷自唐虞開始。關于唐虞以上五帝的傳說,只有散見在《大戴禮》與《春秋》的附帶敘述之中了。那便是雖然好古而不疑,到底還是需要采取可以徵信的資料,因此以虞、夏做爲斷代的開始。後人再退而求信,便以夏、商、周三代做爲標准可信的史料。不過,到了近代和現代,有的采用西洋文化與史學的觀點,對此也表示懷疑了,那是另一問題,在此暫且不加講論。但從孔子開始,雖然斷自唐虞爲准,而在周、秦之際,諸子百家的傳述著作中,仍然存疑存信,保留許多自遠古與上古相傳的曆史資料,後來就爲道家與道教的思想全盤接受。而且自兩漢以來,從事傳經注釋的儒家學者,在他的注經觀念中,也有許多地方明貶暗褒地保存這種傳統的思想。究竟我們的遠古與上古的文化史,應該確定是如何如何的,我現在站在道家思想的觀念來講,實在很難說。

  那麼,我們現在再來看看自稱爲繼孔子著《春秋》後,五百年來的第一人,而且還是極其崇拜孔子的曆史文化哲學思想家司馬遷,在他的著作——《史記》的思想系統中,了解一下他對于上古文化史的看法。他雖然在《伯夷列傳》上提到:“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但非常顯然的,他在孔子所傳述的六藝以外,仍然不能忘情于其他“極博”的古籍上的傳說。所以他在寫帝王的世系時,就要爲五帝作本紀,而且首先提出黃帝,比起孔子保存三代可以征信文獻的觀念,又是另一的態度與看法。所以,他在《五帝本紀》的“贊”裏說:“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與缙通)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峒,北過球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chu,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guo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第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轶乃時時見于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維爲淺見寡聞道也。余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爲本紀書首。”在他的《五帝本紀》“贊”裏,我們可以看出以他考察所得的結果,“長老皆往往稱黃帝,堯、舜之chu,風教固殊焉!”,是說明民間老前輩們的傳說,chuchu都提到黃帝,同時,堯與舜的地方,文化風俗的教化遺迹,也各有不同之chu,並不完全一致。其實,不但堯、舜的風教,各自代表不同的時代與地方的背景,就是堯、舜、禹三代的風教,也各自不同,並非完全是一貫的傳統的,何況夏、商、周呢!

  司馬遷在《史記》裏,雖然提高了曆史文化年代的觀念,然而後人崇信上古傳說的,還是覺得不滿足,所以在唐代,便有司馬貞爲《史記》作補直,根據道家傳說,又寫了一篇《三皇本紀》,更從黃帝以上,一再向上高推。如果再看更晚的曆史學家,他們采用道家對于曆史文化演進的觀念來講,從三皇以下,至伏羲畫卦,再降到五帝的開始,少說一點,已經有十二萬年的曆程,多說一點,可以遠推到一百多萬年前。後來宋代的邵康節,著《皇極經世》,創立對曆史演變的一種新算法,使用他自己得自道家思想的律例,裁定自三皇到唐堯甲辰年止,共該爲四萬五千余年。我們如要了解道家的文化思想,要了解中guo文化曆史舊說,請看這些所例舉的少數資料,不知大家作何感想?當然啰!你也可以說它爲荒謬不經之談,這是你個人思想上的自由,誰也不能隨便說一個“不”宇。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回轉來采用司馬遷的辦法,雖然“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的精神,再來大ti而廣泛地討論一下六藝——五經的資料,便可了解上古文化思想,與道家學術的淵源了。不過,我們現在只就六藝有關的五經現成資料來講,既不管它內容考據的真僞問題,也無法仔細討論,只是講其大略而已。有關五經文獻的文化思想,最主要的兩部書,就是《易經》與《書經》。自漢、魏以後,提到五經與文化史,大ti都以《易經》做爲“群經之首”。因爲曆來傳統學者,認爲中guo文字與文化學術的起源,都在伏羲畫八卦,爲有書契的開始,《易經》就是從八卦的演變,進爲文化學術思想的一部書,它與醫葯等術書一樣幸運,在秦始皇燒書時期,被認爲是屬于蔔筮一流的術書,所以沒有把它燒毀。《易經》學術思想的發展,據曆……

禅宗與道家四、關于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四、關于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