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南懷瑾>禅宗與道家>四、關于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第2小節

《禅宗與道家》四、關于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

第2小節
南懷瑾作品

  [續禅宗與道家四、關于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上一小節]來傳說,有連山、歸藏、周易等三種易學的流派,然而連山易與歸藏易,原始確切的陳迹久已難尋,我們所流傳的《易經》,只有《周易》一書,那麼,沒有被秦始皇所焚燒的,就是這部《周易》?或是三易統統未燒?其中又是一大疑問了。現在暫時不講這些問題,只是根據《周易》來講伏羲畫八卦以後,上古文化演變的路線。

  八卦,原是以八個符號來表示物理宇宙的圖記。其中含有yin陽互變,用來歸納萬事萬物變化的迹象,因而産生八八六十四卦,做爲分析歸納人事物理的法則。它與黃帝時代所發明天文上的天幹、地支符號,與唐虞以後而曆夏、商、周的五行術數一”樣,由上古伏羲時代而經五帝至三代,都是各自有其獨立的系統,各自代表上古氏族社會的地區文化,與時代文化的異同,原來並不一致。把八卦、五行、天幹、地支,完全綜合融會起來,加上天神與人事合一的觀念與計算方法,因此演變爲中guo原始的物理理論科學,同時又變爲神秘而類似宗教xing的學術,實在都是兩漢學者與道士們的傑作。複因此而成爲占蔔、谶緯等術的泉源,更使易學半明半晦,永遠人于秘發之林了。可是,我們根據《周易》的研究,卻又另外發現一個問題,那便是由上古聖人伏羲所畫八卦的易學,經過周文王的造辭,與他兒子周公的解釋,把這類原始宇宙物理理論xing的學術內涵,取用了它大部分的內容,變爲發揚人文道德,奠定倫理標准的人文思想了。後來曆經五百年左右,孔子又繼文王、周公以後,研究《周易》,更加融會貫通的,用它來說明人事哲學的原則。于是,後世言《易經》,便有理、象、數的分途之學。以專講人事道理的通義的,就歸之于易理的範圍,以專究天文、物理、生理等yin陽變化的,就歸于象、數的範圍;講象、數,獨推道家,言事理,兼及儒家,這便成爲魏、晉以後道家學術思想,與修道理論的哲學根據。換言之,秦、漢以後道家學術思想,由科學而哲學的根據,實在是從《易經》學術的源流而來,也可以擴大地說,是上接伏羲、三皇、五帝的傳統。但是,我們在《書經》(《尚書》)所載三代以來的文獻中,除了一篇《洪範》,提到五行的思想以外,實在再找不出更多有關于《易經》的資料,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也就是在討論春秋、戰guo時期學術思想,必須要追蹤尋求周代以上文化來源的問題了。

  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先由西北高原開始,逐漸向黃河下遊發展,到了三代以下,便形成中原文化。這一系統文化的老祖宗,大致都上推自伏羲畫卦做開始,以黃帝軒轅爲中心,終以文王演繹八卦的《易經》哲學,奠定自伏羲,經黃帝,至于文王一系的學術思想,發源于西北高原,展開于黃河流域中心地區的文化。我們姑且假定一個名辭,叫它爲《易經》學系的文化學術,或者稱它爲中guo上古西北高原的文化思想:前者的名稱,是以經學做中心,後者的名稱,是以地理曆史做代表,它與孔子所搜集編著三代政治曆史資料的《書經》(《尚書》)文化,俨然是兩個系統。因爲《書經》所保留政治曆史文化的資料,自唐、堯、虞、舜、夏禹,至商湯而至于周代的文化,除了經過周公的融會而集其大成,製定周代的禮、樂、文教,刑政以外,從三代以至于商湯,大致都是起自黃河中心流域東北方的文化思想,所以我們也可以叫它爲《書經》學系的文化學術,或者稱它爲中guo上古黃河中心流域東北方的文化思想。

  我提出這個對于上古文化,經曆三代而到周、秦之際的兩大觀念,也便是說明在春秋、戰guo時期,雖然諸侯各guo的文化學術思想,是宗奉周室的周製,而因各自秉承宗族文化的傳統不一,仍然有各自爲政的精神存在。再由周代而遠推上古,前從唐堯、虞舜更加上chao,後從夏禹一直到周代建guo,顯然是各有它承繼的ti系,因此更可了解中guo文化的統一,都是秦、漢以後的事實。至于周、秦以後道家學術思想的內容所屬,與燕、齊“方士”學術的根源,卻與上古西北高原文化,自有息息相通的關系。如果忘了這個曆史演變的陳迹,對于道家學術思想,當然就有陌生或無因而突起的感覺了。至于後世以孔子做代表的儒家學術思想,偏重于人文道德倫理的文化,實在是受周公禮、樂、文教、刑政思想的影響,淵源于《書經》的三代文化而來。這在孔子之孫子思所著的《中庸》裏,也很明顯地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shui土。”便是很好的說明。孔子的晚年學易,大ti仍然納于人文的規範,依然是循文王、周公的思想路線而發展。

  講到這裏,我們順便一說伏羲、黃帝等,有關于上古文化學術思想的資料?以供研究者注意:

  根據舊史的記載,伏羲生在“華胥之渚”,後來定都于陳。所謂“華胥”,就是陝西西安附近的藍田縣。所謂陳,就是河南開封區域。伏羲以後的神農,舊史稱爲炎帝的,他出生在姜shui,後來便繼伏羲而都于陳,再遷山東的曲阜。所謂姜shui,就在陝西的歧山縣西。伏羲是漁獵社會時代的領導者,神農是農業社會時代的領導者。漁獵社會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向黃河上遊流域發展的過程。農業社會,自然必須步入平原地帶爲適合,這便是由伏羲到神農時代,文明進化的必然情形。

  至于黃帝軒轅時代,文化文明,已經進入初期集成的時期,也就是後世判斷曆史文物,裁定上溯始于黃帝的原因。黃帝生于“軒轅之邱,因名軒轅。”所謂軒轅,就是河南新鄭縣西北,後來因蚩尤的作亂,炎帝神農氏族的衰敗,黃帝首先發明訓練動物,如熊、虎等猛獸作戰,我們借用一句現代化的術語來說,他建立一支動物的機械化部隊,在(皈泉)河北保安縣,先打垮了暴虐無道的“榆罔”,又在察哈爾涿鹿縣東南的涿鹿之野,再打垮了蚩尤,因此便受諸侯的推尊爲天子,繼炎帝神農氏族而治天下。

  中華民族文化共祖的黃帝,在草昧初創的時代,真有無比的偉大,他不但征服了蚩尤,平定天下之亂,在他的手裏,還建立了中guo原始自然科學的規範,他發現磁場的功能,做了指南車,建立中guo天文、數學的規律,爲古今中外自然科學史上古發明的先鋒。他創造占星術、天文儀規,作蓋天儀,測定風向以候氣象,創建曆法,以定時間與日月在天ti運行的標准,同時命大撓作甲子與奇門遁甲之術,建立天文與宇宙物理理論的學術,他研究醫葯,作《內經》,作交通工具的舟車,製定yi服的製度,以及確立建築、貨幣,與劃分土地,確定地方政治製度等工作。講到自然科學,便使我們有無限……

禅宗與道家四、關于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四、關于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