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南懷瑾>禅宗與道家>四、關于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第3小節

《禅宗與道家》四、關于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

第3小節
南懷瑾作品

  [續禅宗與道家四、關于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上一小節]的感慨,我們要知道,在科學史上,以及科學的學識上,向來便以天文學爲先鋒,數學爲基本。而我們由老祖宗黃帝手裏發明天文與數學以來,素來在科學史上,被認爲是科學的先進,但到了近代和現在,不要說guo內高級學府,沒有一個像樣的天文系,同時也沒有一個真正能夠趕得上時代的數學系,致使我們身爲天文、數學的原始先進guo家,變成完全外行而無知的落後民族,使我們面對列祖列宗,真有無地自容之chu,更何況對于中guo固有,而後來屬于道家學術範圍的天文等知識,試問真知道的能有幾人?豈不令人興歎嗎!黃帝不但建立了中guo原始科學文化的ti系,他同時創造文字,發明正音樂樂律的律呂,製作度、量、衡,建立政治ti製,而且首先設立“史官”的製度。總之,黃帝的功德太多,凡是上古一切文化文明的好chu,根據舊史上記載的觀念,統統都歸之于黃帝,此所以司馬遷所謂:“黃帝,學者所共術”確有原因的。

  我們對于黃帝,除了根據現成的史料,簡單地作了上面的介紹以外,且看道家方面,對于黃帝的傳說,更可了解道家的學術思想,是如何秉承上古傳統文化的來源了。道家者言,除了如上述所說,對于黃帝的偉大,備加推崇以外,他們還說黃帝曾經拜過七十二位老師,遍學各種學問,最後西上甘肅的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後來又到四川峨嵋。廣成子才傳他的道,因此便普遍傳說黃帝問道于崆峒,得道于峨嵋。但要記住,由于這個傳說,黃帝的功業,是起于黃河平原的東方與北方,而他的文化學術思想,主要的,是得之于西北高原的系統。所謂廣成子,是道家共奉的上古神仙?究竟有無其人,姑且不談,然而道家人物的名號,也和佛家菩薩的名號一樣,往往名號是代表一種內容的,那麼廣成子,便是集其中guo文化大成的意思,這與“黃帝,學者所共術”的觀念,就不謀而合了。

  黃帝自得道以後,活到一百十一歲,共計在位的期間一百年。後來因修道有成,便在鼎湖白日飛升,上天而做神仙的共祖了。他是乘飛龍而上天的,所以有許多臣子,都攀住龍須,跟著飛升,也有少數攀不牢的,便在半空中,還墜入間了,因此,後來便有“攀龍附鳳”的術語,用之于君臣風雲際會的頌稱。我們聽了道家傳說這則神話故事式的黃帝史,當然是“礙難置信”。而且司馬遷在《史記》上,又明明記載“帝崩于荊山之陽”,“葬橋山”,就是陝西“橋陵”。可是史書上又說:“帝采首山之銅,鑄三鼎于荊山之陽,鼎成,崩焉。其臣左徹取yi冠幾杖而廟祀之。”如果照此一說,對于黃帝的死,又是一個謎了。這些我們都可不管,無論如何,道家這種傳說,向來便是對于功德永垂人間者的尊崇與封號。凡是德在人心,功垂千古的,他們大多都把他列入神仙範圍,因此影響後世儒家對于忠臣孝子,節婦義夫們的廟祀,乃至傳統文化觀念所謂“聰明正直,死而爲神”的精神,透過這個觀念,我們便可了解道家說黃帝是“鼎湖仙去”,作爲天上神仙共祖的說法,是具有無比的崇敬與仰慕的深情,豈可一律視爲謬論嗎?

  我們由伏羲畫卦,講到神農而至黃帝,已經大ti說明上古西北高原的文化系統,那便是屬于《易經》學系的學術思想,由宇宙物理的科學而到哲學的,也正是中guo原始文化的這一系,後世道家學術思想淵源的系統,時代再向下來,便是堯、舜、禹三代的文化了,這個時期的學術思想屬于《書經》學系,也便是黃河中心流域的東方與北方的思想系統了。

  帝堯,是黃帝的曾孫,生在丹陵,後來遷移到山西太原附近的祁縣。十三歲,便佐帝摯封植,有功而受封在山東的定陶。到了十五歲,複封于河北保定附近的唐縣,所以後世便稱唐堯。十六歲,踐天子之位于山西的平陽。根據《尚書·堯典》,帝堯爲政的第一政務,就是整理天文與曆法,也便是形成後世文化與曆史“正朔”的觀念。換言之,帝堯爲政的方針,在針對農業社會的基礎上,仍然著重于天文、曆法等屬于自然科學的建設,用它與人文文化的建設,同時並進的。當時輔助帝堯行政的,便是他所選拔的虞舜。虞舜輔助帝堯,整理天文、曆法,創建禮、樂、文教、刑政等許多規模與製度,同時又整理自上古以來的自然科學,與人文文化有關等要務,相似史書所載的,黃帝許多施政的方針。可是在這個時代,中guo有了洪shui之患,所謂“浩浩懷山襄陵”的狀況,是慘不忍睹的局面,先後連續約達一、二十年之久。所謂“懷山”,就是說把高山擁抱在大shui的懷裏;“襄陵”,是說淹沒地面,至于高原的丘陵地帶。這樣大,而且持續多年的shui災,給予中guo三代以上的災禍,它的慘酷,不待言而可知。後來經過夏禹的努力,開山浚川,才將洪shui的災患,變成全guo的河渠shui利,于是夏禹的成績,不但功在當時,而且德及萬古,因爲真正中guo文化曆史,由上古到大禹治shui的成功,才算正式奠定中華民族以農業立guo的堅強基礎,有了原始農業經濟的成就,才能完成夏、商、周三代確實建立中guo文化的系統。雖然,古代曆史的記載,以無上崇敬的筆調,寫出堯、舜奠定文治的功勳,但詳細研究堯、舜史迹,以《尚書》的《堯典》、《舜典》做爲中心的史料,自然可以看到都是由于大禹治shui的成功,才能完成堯、舜相承文治的大業。所以孔子說:“禹,吾無間然矣!”他的確夠得上如孔子所說的是無話可說的聖人了。講到大禹治shui,以及中guoshui患與shui利,順便提醒一句:中guo幾千年來帝王時代,首要的大事,便是對于黃河shui患的防治,與長江shui利的開發。尤其是黃河shui患,在曆史上,小的shui災,至少不出十余年,大的shui災,至多不外三十年,必定會造成黃河下遊流域的中原地帶等區域的災害,曆代真正具有救guo救民之心,抱有經綸濟世之志的學者,都想繼續大禹治shui的功業,要完成大禹未奏全功的建設中華民族的大計。宋代以後,號稱儒家有理學家們,屬于事功學派的,他們都想在全guo的河渠shui利上下工夫,做爲實際治平學問的目的。然而河患與shui利的開發,畢竟沒有完成大禹的志業,希望我們這一代的青年同學,凡做事業,應當效法大禹的精神,真能做到爲guo家民族建立一番偉大的事業與功勳。

  大禹,是黃帝的玄孫,因有平定全guoshui災,整治shui利的大功德,便受舜的禅讓,繼承天子之位于戰guo時的韓guo,就是山西平陽附近的安邑。這便是上古史上有名公天下的樣讓時期,也就是堯、舜、禹三代的豐功大德。同時,也自大禹以後,便形成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開始。由伏羲畫卦,經神農……

禅宗與道家四、關于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四、關于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第4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