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南懷瑾>禅宗與道家>五、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的內容第2小節

《禅宗與道家》五、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的內容

第2小節
南懷瑾作品

  [續禅宗與道家五、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的內容上一小節]名辭,在上古文化學術裏,出現最早,比之五行、八卦、天幹、地支等名稱,應該還要古老。在五經文化的系統裏,是組成《易經》學術系統的中心思想,《書經》果然也有提到,但並不像在《易經》學系那樣重要。yin陽是上古以來,對于天地萬物,與人事物理的觀察,發現萬有互相對立,互相消長的法則,因此,便在現象界中,和人事物理以上,定立yin陽互變的定律,用以統率說明萬有變化的原則。在《易經》的《系傳》上,提到“一yin一陽之謂道”,便是用它來說明道ti流行演變而成爲萬有規律的,都不外一yin一陽的互變作用,阻陽是個抽象的觀念,用它來說明對待流行的代表符號的名稱,決不可以完全把它當作實ti來用。它在物理的作用上,是代表動靜,在物質的作用上,是代表剛柔,在宇宙的現象上,是代表天地,在天ti的的運行上,是代表日月,在人類的觀念上,是代表男女,在動物的世界裏,是代表雌雄,在理念的領域中,是代表反正。總之,它是抽象地代表了對待的一切,可以活用到任何事物與理念上去,它是天地開辟以來,萬有對待流行的總代表,所以後來的儒、道兩家,根據《易經》學系的思想,便把天地未開的混沌,特別抽出《易經·系傳》上所提出“太極”的名辭,換作混沌的代號。于是“太極”動則生兩儀(yin、陽),兩儀再動又生四象(少yin、少陽、大yin、太陽),四象生八卦的觀念,便從此建立。同時老子也提到“萬物負yin而抱陽”的說法,後來儒道思想與他交相演變,便形成萬物各有一“太極”,“太極”各有一負yin而抱陽的yin陽理念了。

  yin陽是中guo上古文化,對于自然物理理論科學的先趨,用chu最多而最普通的學術名辭,上古的天文學家與星象學家,他們用yin陽互變的原理,藉以說明理論物理的觀點,並且用它使科學進入哲學理念的橋梁。戰guo時期的yin陽家們,也便是當年原始科學形態的理論科學家,秦、漢前後的占蔔家,所謂使用gui策的木者,以及後來的蔔筮術數,與選擇時間的“日者”,乃至魏、晉以後的堪輿家(俗名看風shui,或看地理的),唐、宋以後的星命家(慾稱算命的),統統都是從戰guo時期yin陽家的系統分化而來,然而,yin陽畢竟還是抽象的名稱,比較具ti說明抽象的yin陽變化法則,便是五行的觀念了。

  2.關于五行的觀念

  五行這個名辭,在五經的文化裏,最初出現在《書經》的《大禹漠》,與《洪範》篇中。《洪範》是箕子述說殷朝人文學術思想的哲學基礎,而且具ti的說明,是根據物理的五行思想而來,也是夏禹承接堯、舜文化傳統觀念的中心思想,但在《易經》學系的學術思想裏,並不多見。“五行”這個名稱的內涵,大家都知道它是。包含金、木、shui、火、土的五個成分所組成,拿這五樣物質的東西,加上一個行走的行字,叫它做爲五行,簡直如同兒戲的名辭,那還有些什麼意義?所以都認爲它是古代迷信傳統的名辭而已,加以後世占蔔吉凶禍福的休咎等人,如看相,算命等的口頭語,動辄便稱五行,使人更覺它的可笑。其實,五行是上古原始的科學思想,宇宙物理理論的哲學基礎。所謂五行,便是同于《易經》乾卦象辭“天行健”的行字一樣,都是用來說明宇宙天ti,永無休止,運行不息的道理,行就是行動,運動的古義。所以“天行健”。與五行的行字,便是說明中guo文化,對于宇宙的觀念,始終認爲它是動態的宇宙,因此對于人事、物理等現象世界的觀念,也始終認爲它是“變動不居”的變化世界;那麼,用這五個金、木、shui、火、土的物質,做爲代表的意義,那是因爲原始的科學觀念裏,凡做爲科學依據的,都是采用人類耳、目等感官、知覺、輕而易見的東西做代表。中guo上古的文化是如此,希臘、埃及、印度上古的文化也是如此,時代環境不同,站在後世的立場,輕易譏笑前人的淺薄,也同樣會被後世所笑的。、

  金,是代表固tixing能,凡物生長以後,必會達到凝固的狀態,所以用金的堅固xing做爲符號,等于印度上古文化用地做爲凝固的符號是一樣的。木,是代表生發力量的xing能,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生命延續不斷的功能,最明顯輕而易見的,便是草木等植物,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只有草木生發的生機,可以表示宇宙萬有的生命,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shui,是代表凍結合藏的xing能。火是代表生發力量的升華,到達光輝而有熱力的xing能。土,是萬有與人類立足點的基本,包括代表這個地球的符號。我們所有的文化文明,都是立足在地球上的成果,所以在後世yin陽家的思想中,便說:“四象五行皆藉土”,就是這個意思。道家的yin陽家們,提出了五行的觀念,又從五行的變化法則中,說明它具備有互相生長,互相克製的生克作用,都是根據yin陽消息,互相盈虛消長的對待理論,用來分析物理與人事的變化作用,詳細講解起來,太多太繁,所以到此爲止。總之,五行的觀念,與yin陽的學術思想一樣,是道家形成yin陽家等的基本理論中心之一,用它在天文上,是說明天ti太陽系統五星的代號;用它在地理上,是說明東、西、南、北、中的五個方位;用它在氣象上,是說明春、夏、秋、冬四季的狀況;用它在生理醫葯上,是說明心、肝、脾、胃、肺、腎的的別名,甚之,到了秦、漢以後,許多陽儒暗道的學者,以及由道家者流與yin陽家支派相結合,便有專講谶緯(預言)的術士們,把五行的變化理論,用在政治思想上去,做爲曆代帝王政權變更的理論根據,發生曆史治權“五德相始終”的說法,著以取媚于人主,可謂五行之用大矣哉吧!宋代理學家周濂溪,得自道家的太極圖說,仍然沒有超過道家yin陽五行思想的範圍,這種陽儒暗道的作風,而又用以排斥佛,老,實在有點不合禮義的精神,未免有些遺憾。

  3。關于天幹和地主的甲子觀念

  至于甲子的學術思想,根據散佚的上古史料所記載,創建在黃帝時代,用它來說明天ti日月運行的規則。一年分四季,十二個月,一個月三十天,每天十二時辰,錯綜交互而成一年二十四個氣節。這種天地自然的規律,與日月運轉的軌則,黃帝命大撓研究觀察的結果,認爲由于天的五行,自分yin陽的功能,而且有直接“幹擾”、“幹與”地球的作用,便定天幹爲十位的名稱,叫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做爲太陽五星與地球物理關聯規律的符號,唐、宋以後的yin陽家,把天幹叫“天斡”,這個意義便略有不同了;同時,認爲地球物理的變化,由于承受天幹的功能,自身又有yin陽互變的作用,便定出……

禅宗與道家五、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的內容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五、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的內容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