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禅宗與道家五、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的內容上一小節]十二地支的名稱,叫作“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做爲太月亮的盈虧出沒,與太陽及地球關系的規律符號。至于十二地支的觀念,在印度上古的天文學說,約當中
周、秦前後時代,也有同樣的意思,不過,他們不是用抽象名辭的觀念作代表,他們是用十二個動物來表示,後來到了漢代,印度學術思想,隨著佛學而傳入中
,彼此互相融會,就有用十二生肖來代表十二支的作用,因此成爲“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
犬豬”等十二生肖。地支這個名稱,本來的意思,是說地球物理本身,既然承受了天幹的關系,又互變而産生地球自身支持萬物生命的功能。後來術數家們,又改稱它叫“地枝”,便與“天斡”相配,因此在觀念上,便把它的作用,變成像一顆樹的枝幹一樣了。
上古對于天幹地支的學術,正如五行、八卦一樣,都是數理邏輯、符號邏輯的結晶,以科學的精神,對于自然現象的數理觀念,然後歸納爲一個理念,便創立這種抽象的邏輯符號,使人們對于錯綜複雜的宇宙,和萬事萬物變化的法則,多到大如天文數字的無限量;小到細人無間的不可知,都能夠在歸納這些抽象的名辭之中,求出答案,而且容易記憶,也可以普及。後來大家不知道這些學術思想的背景,就流爲江湖末技的術數,所以便把它的價值,落到零度以下去了,古人把天幹、地支的數理觀念,綜錯起來,構成一套代表時間、空間、統計象數的方式,便叫做甲子,那是把天幹十位,和地支十二位的單數(陽數),和雙數(數)聯合起來,由第一組“甲于”的開始,循環輪轉,便有了第六十位數“癸亥”的總和。宇宙萬有事物的開始,它的內涵,都具有如草木生發的力量,欣欣向榮的功能,那便是“甲子”的理念,最後的歸結,猶如
凍藏凝結的作用,那便是“癸亥”的理念,這種六十位數輪轉的法則,構成一個整套的觀念,便總名它爲“甲子”,後世也有人把它叫做六十花甲。漢代的道家與儒者,把它和
陽五行,八卦等術數的數理觀念聯合起來,統統歸納到以《易經》的卦象做代表符號,于是,便有易學象數“納甲”的名稱了;用它來解釋中
曆史哲學,用它來統計人事世事過去的情形,推測未來的演變,便形成兩漢的谶緯(圖谶)之學,後來愈演愈繁,而且各家的計算方法又不相同,所以便把它的價值,被一般躁失者,輕輕送進荒唐的檔案裏去了。
此外,在道教方面,取用古代傳承的陽、五行、八卦、天幹、地支的六十“甲子一,加上宗教
的天神天將、九宮數學等,便構成“奇門適甲”的神秘術數;把六丁、六甲、六戊等數理邏輯的符號,加上天文二十八宿的觀念,穿上玄女天童的法服,就形成騰雲駕霧,撞憧往來于不知其所以然的幻想裏,造成旁門左道,套進畫符念咒的符箓,從此一人傳虛,十人傳實,搖身一變,便變成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幻術了。然而不管道家與道教,對于原始科學而哲學的天人宇宙觀,怎樣的轉變,它的原始本質,是從天文物理,與地球物理的研究觀察而來,毫無疑義,決非向壁虛構,徒托空言而已。
漢、魏以後,由道家學術思想的內容,演變而成爲道教以後,對于天人之際,與宇宙萬有的法則,仍然以這幾套羅織而成的“納甲”思想做基礎。但是道教對于天庭與人世間的關系,在漢、魏以後,受到印度佛教傳入的影響,便自創立另一個世界的天人觀念了。由東漢開始,自張道陵創建五鬥米道,便把戰、秦、漢以來的“方士”學術,一變而成漢末的“道士”思想。起初他們把漢代現行政治地理的區域,指定名山洞府做中心,重新自作主張,劃分天人管轄區域,隱然含有宗教政治的革命作用,這在三
時期,由張道陵的後裔,東川張魯手時,已經普遍展開。他們把中
劃分爲三十六個名山,爲神仙的洞天,七十二個名勝,爲仙人的福地,每一個洞天福地,都劃分與自古以來的隱士與方士們,也就是後來被道教所追認的神仙手裏,認爲那一區域中的天曹、地府所屬的鬼、神,都受這一管區的神仙所管轄。例如江淮所屬的句容山,便是屬于漢初神仙三茅真君的管區,山有三臺,又分屬其兄茅盈,與其弟固與衷的所屬,因此,後世道家的法派,便有茅山派的—支,大茅山有華陽洞,也就是後來梁朝有名的隱士神仙陶弘景隱居的所在地。他們把這些主管的隱士神仙們,自由地加以封號,不管他出身爲平民或將相,有的稱爲真君,有的稱爲真人,由此可以了解東漢末年紊亂的局面中,在民間社會與知識分子結合的另一面,早已隱然有宗教政治革命的思想。他們由逃避現實而想超越現實,要想建立一個自由天地中的精神王
,猶如西方自羅馬帝
建立前後的教廷組織差不多,如果仔細研究東西方文化演變的迹象,
發現有東西南北共同循環的法則,好像日月的運行,在時間的影響上,略有先後的不同;也像山川風物的異樣,在空間上,各自構成一副不同的畫面而已,這也是題外文章,不去說它。總之,這種天人思想的背景,仍然淵源于上古文化《書經》學系中,類似宗教思想的來源,他們把上古重視“封禅”,尊敬天地鬼神,與祭祀山川神只,以及對于自然萬物崇敬的心理,擴而充之,向上提升,便變成漢、魏以後,道教天人之際的組織思想了。不過有一點須特別注意的,無論他們如何地變,如何地布置天地鬼神的局面,仍然以人道文化爲本位,只是提高人道的價值功能,由修善道而上升爲神爲仙,由修惡道而下墮爲鬼爲厲。
到了魏、晉以後,由北朝北魏的寇謙之等道士開始,爲了抵抗當時外來宗教,如佛教的關系,便多方設法,積極建立道教,于是,把道家原始關于天人的物理思想,變成氣化天地的觀念,後世所謂“氣之輕清上浮者爲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爲地”,便是這種理論所形成。再加集合各方道士關于天人的信念,綜合起來,便有吳天上帝、無始天尊等天庭的主宰名號出現。這種天庭的組織,是從《書經》學系與《禮記》思想而來,依照周官的製,與古代天文學上三垣、二十八宿的觀念,組成一個完整的上帝天庭。本來在兵家所用的星象學上,主屬軍事和戰爭的太白星,又變成與太白長庚星的關系,化爲一個慈眉善目,白發蒼蒼的天上和事老。老子與釋迦牟尼所管的教務,等于天上的三公元老院(顧問),各自另有自由的區域。由《穆天子傳》與《漢武外紀》等所說的西池王母(後世也有混稱爲“西方聖母”的),後來又變爲玉皇大帝的母子關系,做爲天上人間,孝道事
的模範。南鬥星君主壽主生,北鬥星君,……
禅宗與道家五、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的內容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