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禅宗與道家五、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的內容上一小節]主死主殺等的觀念,難以盡說。
唐、宋以後,對于道教教主的太上老君(老子),又仿照佛教教主如來有三身的說法,便變爲老子一氣化三清,成爲玉清、太清、上清的三身。總之,如果詳細清理自漢、魏以後道教的天庭組織,神帝神鬼的戶籍,與天上政治製的系統,也如我們曆史的帝王政治
製一樣,曆代都有變更,難以細說,但也很富于傳奇的趣味。後來加上天有三十三天,最高的天主爲玉皇大帝,地獄有十八層,而分屬于十八地閻王所管理。人世間的帝王,介于天帝與地府的閻王之間,他死後的靈魂,先見閻王,由閻王陪同去觐見王帝,再來審判他一生的善惡,受到賞罰的判決等等觀念,都是由于佛教天人思想的傳入而建立的,例如:閻羅王的名稱,便是印度梵文的外來語。可是到了元、明之間,民間社會小說,如《封神演義》等出現以後,便拿周朝武王伐纣的曆史故事做中心,編了一套姜太公(呂望)封神的劇本,玉皇大帝與山川鬼神,以及廚房、廁所,一一封了主管的神只。因爲姜太公的大公無私,最後忘記了自己,沒有神位可封,結果,只好把自己封爲社稷壇的壇神。我們由這個曆史故事,牽上天人關系,在非常有趣的神話中,始終可以看到中
人道文化深厚的一面,即如道教建立以來的宗教學術思想,也始終沒有離開人文文化的本位。
至于現在民間所流行對于鬼神的信仰,嚴格地說來,非常複雜,往往神佛不分,神道不分,始終在《封神演義》、《西遊記》兩部小說中過活,要分別中民間的真正信仰,也正如中
文化一樣,很難嚴加區別,即如現在民間的一般迷信,究竟要哪一個宗教來負責?他們所信仰的神,應該屬于哪一宗教?都很難說。不過,在這裏,我們可以了解中華民族另一面的偉大精神,因爲在我們的曆史觀念上,過去雖然沒有憲法明文規定“宗教信仰自由”,事實上,已早在五千年來,便不成文地承認“信仰自由”,我們不管是外來的宗教信仰,或自己的宗教,只要道理是教人爲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一概請上座,受恭敬,從來沒有因爲宗教信仰的不同,而變成仇恨,只有互諒互助,相輔相成的維護人道的教化。爲宗教而大動幹戈,爲宗教而傷及情感,決非中
文化本來的精神,希望我們後世的子孫,應該多多諒解這種偉大的
襟。例如現在流行的某一派道門,姑且不管他的教義是否准確,但是他是把孔子、老子、釋迦、耶稣、穆罕默德,統統供奉在上,擴充唐、宋以後三教同源的口號,成爲五教同源的呼聲,這種表現,只有中
文化的氣度做得到,這才是真正自由民主思想的象征。事實上,這一作風,已經傳到美
去了,近年以來,在美
。已有這樣類同的新興宗派出現,我認爲二十一世紀的宗教,必定要走聯合宗教陣線,大概不會太遠了。
同時,在這裏附帶地說明,中文化,對于人倫道德善惡價值的賞罰,在民間社會,自有一套自由民主的主張,自有是非的公論,這是受道教思想的影響,例如,對于鄉村社會的善人,死後值得紀念的,便自由封他爲土地神,一個好官死後,便自由封他爲城隍神(等于人世陽間縣長,行政區域首長的職位)。例如,一生以道義義氣爲重的關公,後來便自由封他爲神,一生以精忠報
爲重的嶽飛,也封他爲神,做官而公正廉明的如包文正,也便封他爲閻羅王,凡此等等,只要多讀曆史與地方志(省志、縣志等),到
可’以找出民間社會對于善惡賞罰封神的公論,這是中
文化,自周製以來評定帝王官吏與讀書人等死後功過的判例“溢法”的另一面,是屬于民間的封溢思想,非常值得重視。因此,它影響我們過去社會教育的思想,對于做人
世,倫理道德的觀念,不要主管官的管理,就自動存有生死榮辱的警戒,也是由于這種天人如一的多神思想而來,其中的成敗得失,是非因果的關鍵,與教育政治的關系,究竟價值如何,很難下一斷語。
在前面已經講過,道家的學術,淵源于上古文化的“隱士”思想,而變爲戰、秦、漢之間的“方士”,複由秦、漢、魏、晉以後的神仙,再變爲道教的道土,到了唐、宋以後,便稱爲“煉師”;這一系列的學術思想,但從表面看來,有了幾個階段的改變;而在實質上,卻是一脈相承,並無多大的變更,只有循曆史文化發展的途徑,吸收其他外來的學術方法,擴而充之而已。道家學術思想的中心,便建築在這一系列修煉的方法上,道教因襲道家的內容,也就是用這一系列的學術思想做根基,現在讓我們做綜合
的介紹。俾可稍知舉世所認爲神秘難測的道家,它的葫蘆裏,究竟賣的是什麼葯?
1.道家與道教對于人生意義的估價
我們在平常,只知道中文化,代表儒家的孔、孟學術,盡量在闡揚人文道德的思想,提倡以人文爲本位,構成五經六藝人文哲學思想的
系;但是忘記了,由上古曆史文化的傳統,與五經學系的關系,及諸子百家散佚保留著。我們祖先留給後代子孫的人生科學的學術思想,而且被任意隨便抛散,實在非常遺憾。
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的哲學,都在研究宇宙人生的問題,想在其中求得使人類得到永久平安的對策,然而哲學思想,正如宗教信仰一樣,都是基于對人生的悲觀,對世界的缺憾而發出,雖然哲學與宗教一樣,也都是現實人生,與現實世界問題而努力,可是它的最終要求,與最高目的,大都是爲了研究生死問題。尤其在宗教思想上,正如一般人所說,都爲死的問題做工作,鄙棄人生,而否定現實,果然他們也在盡力善化人生,美化現實,但它的目的,仍然是把現實人生努力的成果,做爲死後靈魂超
的資本,換言之,宗教與哲學,大致都站在死與滅亡的一邊喊話,呼喚靈魂的升華。只有中
文化,根據《易經》學系的思想,與這種精神,大有不同之
,因爲生與死,存在與滅亡,只是兩種互相對待的現象,等于一根棒的兩端,也猶如早晨與夜晚,如果站在日薄崦嵫,黃昏衰草的一方,看到那“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情景,一切只有過去,沒有未來,實在充滿了無限淒涼的悲感。然而站在晨朝的東方,“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
”的一面,看到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生命源頭,永久會有明天,永遠有無盡的未來,實在給予人們有無比的生氣,無窮的遠景。中
文化《易經》學系的思想,便是從生的一端,觀看宇宙萬有和人生,因此而建立“生生不已之謂易”的觀念。
上古兩大文化的主流,道家與儒家,便從……
禅宗與道家五、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的內容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