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者,原爲古印度學術思想之一派。與婆羅門、數論等學齊名並驅,當釋迦牟尼開創佛教之時,固並存而未稍戢也。梵語瑜伽,譯義謂觀行、相應,或亦譯爲禅思。數論學派的學說,大抵爲二元之實在論,傾向于無神之說。而瑜伽則以神我、梵我爲主,作清淨之觀行修持,以求解慾世之累,升華而達于梵淨之域。故原本《瑜伽經》之內義,依四品立說,一曰《三昧品》,述說禅定境界之本質。二曰《方法品》,說明入定境界修持之方法。三曰《神通品》,演敘神通之原理及種類。四日《獨存品》,闡述其終極目的,而入于神我之境。此派學術思想,大
承受數論學說,析自
爲二十四谛,神我爲二十五谛,更建立神爲第二十六谛,即佛經所稱之自在天神,爲
界主者。其學說思想,既形成一大宗派,自必有言之成理,理足爲文之一家之言。
該派實驗修持方法,大建立八支行法,爲達神通境界而至于解
之次第。所謂八支行法之原則,即禁製、勸製、坐法、調息、製感、執行、靜慮等持也雲雲。依此修持之極,即變八微爲八自在。所謂八微者,即地、
、火、風、空、意、明、無明也。八自在者即能小、能大、輕舉、遠到、隨所慾、分身、尊勝、隱沒也。本此學說與方法之演變,枝蔓分衍,乃有各種瑜伽之術互相授受,其中以軍荼利瑜伽術播揚尤廣。
此種學說方術,迨釋迦牟尼興起,整理印度從古以來全部文化,融通諸家異同之說,刪蕪刈蔓,歸之真如,無複往昔之盛。蓋佛學中唯識法相之學興,揉集整理瑜伽等各派之理,熔鑄陶冶,趣之正智。禅觀密行之學興,撷取瑜伽等各派之觀行方術,含英咀華,流歸法。論藏中如無著大師所述之《瑜伽師地論》,窮源探本,理極其精。東密藏密,術極其能。如日照螢光,果然滅
。但吾
自宋元以還,印度本土,已無佛學。他山之石,早已移植于此土。故彼邦曆近千年而迄于今,由婆羅門、瑜伽派之余緒,郁然複萌,漸漸形成印度教之建立,而與伊斯蘭教等並存而不相悖也。
大抵人生宇宙之學術,富于神秘彩者,莫過于東方古老
家之文物,中
、印度,尤爲彰明較著者也。近世以來,歐美人士探求東方之奧秘,如雨後春筍,爭相挖掘。彼等震驚于瑜伽術之神奇,競相傳譯其學。流風所及,近年
人競相訪習,不乏其人。因之以訛傳訛,欺世自誤者,亦在所不免。如以該派之術而論,其特異效驗之
,確有速成之功,較之吾
方技氣功丹經家言,實有超勝之
。甚至,其精細透辟,尤有優越于彼者在也。至于佛家禅定觀行,博大精微,與瑜伽術等相較,更不可相提並論。唯
人數典忘祖,目迷外視,不能內省自疚,起而整理之,研究而實驗之,致使悲歎迷方,不知所歸。身懷異寶而行乞四方,易勝浩歎。
吾友謝君元甫,研究博物,畢生從事教學,曆任臺灣各大學教授有年。近複有志故,涉獵道家方技之學,葯物之方,因此而于瑜伽術亦發生興趣。數年前,囑爲代購《印度瑜伽健身術》一書,赓即
自翻譯以成。冒暑涉寒,心不退轉,其意爲學術興趣而研究,固不計其他也。書成以後,將由真善美出版社宋君今人爲付鉛椠,複速綴數言爲介。義不容辭,姑妄言之如是。其譯文注重質樸,以征信爲尚,匆匆不久藻飾,其亦留待後之有心人爲之耳。
1964年于臺北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謝譯《即度瑜伽健身求》序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印度軍荼利瑜伽術》前言”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