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322)著作可分三類:第一類爲“對話”,大都是早年在雅典柏拉圖學院中(公元前366—348)寫的。公元前第二世紀初海爾密浦(hermippus)曾編有“亞氏書目”。第一世紀安得洛尼可(anldronicus)重訂亞氏全部遺著時,亦曾編有“總目”,這總目今已失傳。稍後又有希茜溪(hesychius)書目。公元後第三世紀初,第歐根尼·拉爾修著“學者列傳”,其中亞氏本傳亦附有一書目,內容與“海爾密浦書目”略同。“第氏書目”一百數十書名中列有“對話”19種。這些“對話”所含題旨、思想與筆調,都是仿效柏拉圖的,敘事屬句較現存講稿爲清潤;
公元前後的拉丁作家常傳誦這些“對話”,作爲文章典範。這一類書籍均已逸失。
亞氏生平曾爲學術研究收集了大量材料,作成剳記。舊傳諸“書目”中若幹逸書屬于此類。1890年在埃及葦紙堆中發現的“雅典憲法”應是這類遺稿中“148種希臘城邦憲法”內的一篇。剳氏亞記遍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各部門;這一類書籍的損失甚爲可惜。
第三類就是現存“亞氏全集”。其中大部分篇章爲呂克昂學院中的講義,均簡略而未殺青。所涉事例,經與希臘史傳相校勘,顯見這些學術講話是對公元前335—323年的聽衆說的。後人常推測這些遺稿可能是學生筆記。但現存各書大上思想一致,理解無誤,造語充實,卷章亦多能互相聯貫,因此,近人推論這些書,也可能大多數是亞氏自己著錄的。屬稿既曆多年,前後或作或辍,故複沓與差池在所不免;
各書往往有未完成的篇章,象是正待補綴的。憑這些講稿的內容與舊傳的诠疏,略可考訂其著作的先後:“名學”六種(“範疇”、“釋文”、“解析前後編”、“命題”、“詭辯糾謬”)
“物學”、“說大”、“成壞論”、“靈魂論”、“歐臺谟倫理學”,可能是中年期(公元前347—335)在亞索、裏斯布、貝拉所作。
“動物史”、“形而上學”(哲學)和“政治學”若幹卷帙可能也在此時先已著筆,到亞氏重回雅典(公元前335)後陸續完成。“氣象學”、“生物”、“生理”等自然哲學諸短篇以及“尼哥馬可倫理學”、“詩學”、“修辭學”等也是這時期(公元前335—323)講授或著錄的。現行“亞氏全集”,如“貝刻爾校訂本”,所包括的“集題”、“異聞志”以及心理、生理、倫理若幹短篇,則大都亞氏門人烏弗拉斯托、斯特拉托(strato)與後世漫步學派的文章。後世漫步學派的作品趨重于自然科學各個部門;這該是亞氏尚實思想所應有的後果。公元後數世紀間,漫步學派曾被當作自然科學專家,爲柏拉圖學派的一個分支。
(2)傳說呂克昂學院第一代繼任人烏弗拉斯托,將亞氏和他自己的手稿交與門弟子納留(neleus)收藏。納留後來帶著這些紙卷回返小亞細亞的瑟柏雪(scepsis)。在亞太力王朝征書民間時,這些稿件藏入了地窖,曆一百五十年。約公元前100年,有蒂渥人亞貝裏根(apelliconofteos)收購了這批故紙,歸還雅典。又幾經波瀾,而學院第十一代繼承人羅得島的安得洛尼可(盛年公元前40)應用這些舊稿與院中傳習的講義相校勘,重新編整了“亞氏全集”。
此後流傳亦便增廣,各個學派均誦習這些文章。亞氏行文謹于名詞分析,未經藻飾,很少逞辭鋒的筆觸。世人慢慢的注意到其中蘊蓄有珍重的創意、深嚴的批判與“理知的乾光”。
公元後第二世紀亞斯巴修(aspasius)等诠疏家興起,相繼窮治亞氏經典,完成了十分詳備的注釋。這種樸學遺風直至第十四世紀初,蘇福尼亞(sophonias)還在孜孜兀兀的作增補工作。其中功績最大的當是亞皮洛第西亞的亞曆山大(盛年約公元後205)。
(3)529年拜占庭皇帝朱斯丁甯(justiniani)以亞氏學術違異宗教教義與政治製,壓抑了此項研究。亞氏學者自君士坦丁移轉到波斯王朝的勢力範圍,散布在敘利亞及北非洲各地。亞曆山大城繼君士坦丁之後爲亞學中心。第五世紀就有敘文注釋的亞氏書籍;此後敘文譯本盛行于地中海南岸,直至第十二世紀。第八世紀阿拉伯伊斯蘭教勃起,次第占領地中海南部各城市,更進展到西班牙。阿拉伯文的翻譯與注釋較敘利亞文爲尤盛。第十到十二世紀間阿爾加瑞(algazeh)、阿維瑟那(avicenna)與阿微勒斯(averrodes)相繼爲阿拉伯的亞氏學權威。亞微勒斯生長在西班牙,並不娴習希臘文,竟將由敘文轉譯的阿文本亞氏全書疏解殆遍。而且這些诠疏向東又被傳譯爲希伯來文,向北傳譯爲拉丁文。
(4)羅馬拉丁文化的發展得于希臘者甚多。然拉丁學者直接閱讀希臘原著的並不多。亞氏之學,在第六世紀卑棲烏(boethius)整理“名學”的拉丁譯本並加以注釋之後,才流行起來。中古時,西方各向拜占庭地區與伊斯蘭教地區求取書籍很不容易,巴黎等地的學者只得到西班牙去搜羅阿微勒斯的阿拉伯文著述,從中汲取希臘-希伯來-敘利亞-阿拉伯學術思想的含混産物。1204年十字軍入君士坦丁,東西方恢複了交通。希臘學術迅速傳布于西歐各
。亞氏書直接由希文譯出,訂正了先前轉譯本的許多謬誤。摩爾培克的威廉(wilhemofmoerbeke)在第十三世紀完成了全書的拉丁譯文。此後拉丁诠疏家也象希臘前輩一樣,積累了卷帙浩繁的注釋。哥羅業(cologne)杜敏尼修道院的亞爾培托(albertusmagnus)素以專精亞學著稱,他的學生就是托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把亞氏學術結合于天主教義,成爲當代神哲權威。
1453年君士坦丁陷落于土耳其人手中,希臘語文學者紛紛西遷。于是意大利到可有希臘文教師;巴圖亞(padua)
一時蔚成亞學的新中心。在不列顛、法蘭西、日耳曼、意大利等地,亞氏之學普遍成爲高等學校的課本。十四世紀,巴黎的文教法令規定了學校中除聖經外,凡世俗一切知識均以亞氏書籍爲准。十五世紀末哥倫布尋求新大陸的信心,實際得之于亞氏物學著作中的地圓諸論證(“說天”298a9—15)。
(5)正在這些時候,歐洲興起了新學……
形而上學譯後記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