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形而上學譯後記上一小節],在思想上逐漸突破文化知識的傳統系。亞氏自然哲學上許多觀念均被懷疑。
1590年意大利的一位數學教師伽裏略在碧沙的斜塔上所作鉛球下墜實驗,就旨在否定亞氏物理學中一條錯誤規律。歐洲一般學生從此不再認真修習亞氏學課。象牛津學者霍布士(hobbes,1588—1679)竟公然加以诋毀了。事實上賢哲輩生,羅吉爾·培根、弗蘭西斯·培根、哥伯尼、伽裏略、牛頓、拉瓦錫、達爾文等都在思想方法與實際研究中越出了前人的藩籬,發現了更新鮮的花草,或是爬上了更高的巒,因而望見了更遠的地平線。亞裏士多德在自然科學方面的權威似乎可以在十七世紀以後加以結束,讓他的著作保留爲世界學術發展史上豐富而且可貴的材料。
可是亞氏許多名詞、術語、觀念已深入西方各門學術與人生和宇宙思想之中。十八世紀,不少抱殘守阙的人相信這些古典仍然有啓發人類思緒的作用。近代日耳曼哲學家,寫出了不少巨著,其中可見到亞氏名學哲學的影響仍然重大。文藝界原來保持著對“修辭學”的尊敬,“詩學”殘篇于這一世紀又特別風行。“哲學”1053a頁5—14行言及天運動均勻而有規律,那麼組成運動的時間與距離之單位,就該在天
運動上覓取。十九世紀許多的科學家在實踐這樣一句陳言,做了長久辛勤的努力;我們現用的標准時間與標准度量就是根據近代天文記錄與地球經線測量來製訂的。在生物學方面,亞氏雖用“目的論”否定恩培多克勒的“進化論”,但在解剖、分類、胚胎學上,他實際是進化論的先導。所以達爾文(1809—1882)自述生平時,嘗謂居維葉(g.l.c.e.d.cuvier,1769—1832)與林耐(linnaeus,1707—1778)各有成就,對于他仿佛是兩位神祇,可是這兩人比之亞裏士多德老先生則猶學童而已。
(6)十九世紀,亞學研究又重新展開。柏林研究院1830—70年間用四十年功夫校印了希臘文“亞氏全集”(貝刻爾本——參看附錄三)供應了各近代翻譯的底本。1882—1909年間,又以二十八年功夫編印了希臘拉丁诠疏及拉丁譯文。法
第杜本也在1847—74年間校印完成。其它各
學者也時常出版各專篇的校訂本與新譯本。“亞氏全書”英文譯本在1908—30年間陸續完成。革命前的俄
已出版“修辭學”、“倫理學”、“政治學”及“名學”一部分的俄文譯本。1927年以後又先後譯出了“名學”一部分,“詩學”、“形而上學”(哲學)以及生物、物理方面的重要著作。
(7)中直至明末,知識分子才接觸到古希臘的學術著作。徐光啓、李之藻等在翻譯西方天算書籍之後,已對亞氏著作進行誦習,並准備做大規模介紹西學工作。但清初的讀書人又回到中
的故紙堆中。西方學術介紹工作沒有人後繼。亞氏崇尚理想而又切務實物,這種精神原可能對中
傳統文化早作一番針砭。明清間人倘讀得這些書籍,這比我們現代中
人應更有實益,現在我們將是主要地作爲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學案來考核這些譯文。亞氏曾論及古代神話不免荒誕,而千年相承,當無數詩文皆已湮沒,而此類卷帙獨存于時代淘汰之余,彼視之爲荒谷遺珍(1074b13);我們于亞氏的遺書也懷著同樣的心情。

(8)亞氏在“形而上學”(哲學)卷a中曆敘了希臘諸先哲思想概要,予以綜合和各別的評議。其它各卷也隨夾入有對各家的批判。拉丁學者素以卷a及本書爲希臘哲學思想的總結。正象亞氏所說古代哲學方當年青,尚在發言嗫嚅的時代,諸先哲用詞造語每簡率而渾樸,或誇張過當;後世讀者要明了他們的辭旨,頗費功夫。因此我們在這裏將各學派的源流與其要旨作一番介紹;我們明白了這些先哲的持論,也就容易省識亞氏行文的脈絡,而了解本書所用學術名詞的來曆與其真義。
(9)自然哲學家各派。公元前第六世紀間希臘伊雄尼亞(ionia)沿海諸城市發展了地中海的貿易,文化知識也跟著商業而興盛起來。米利都人泰勒斯(約640—550)開始了對全自然的探索。古希臘人本用神話來解釋宇宙與萬物的原始,在朦胧中透露著智慧的曙光:宇宙起于“混沌”(jαhi),萬物皆生于“土”(η)。泰勒斯說出了神話的隱蔽,直從物質方面尋求這“原始”(αρjη),他說宇宙始于“”(kδωρ),萬物都是
變成的;大地浮于
上。一個海洋居民發生這樣的想法是很自然的。這裏應注意到泰勒斯的
,包括一切潤
而可變形的液
。這“原始”,或“萬物的起點”,就是以後哲學上的“原理”,而原理與“原因”(αιgιhf)當初是可相通用的名詞。他的繼承者阿那克西曼德改變古哲以韻文敘事的習慣,用散文來說理,發展了泰勒斯的新思想。他認爲萬物原始當有某一“未定物”(ghhπeρhf)爲之基先;這未定物,無定形,無定限,不生不滅。這“未定物”,因暖冷爲燥
之變,就分化爲世間諸有定物,而
爲最先出現的一物。第三傳是阿那克西米尼,他貫通了前兩代的思想,認爲“氣”(αeρ)就是這原始的“未定物”。他說“氣”,因冷暖或緊縮或彌散而爲疏密之變,就産生雲、雨、
、土以及萬物:這氣包括空氣、蒸氣等一切氣
。米利都學派是西方天文物理等實學的初創者,後世就稱他們爲“自然學家”(ψkσeωi)以別于“神話學家”(μkθιjωi)。
(10)伊雄學派。米利都城于494年毀于兵燹。自然哲學的研究傳播到伊雄尼亞其它城市。愛非斯的赫拉克利特(約530—470)于萬物互變思想又進展了一步。他認取冷暖燥之爲相對反變化者,亦正在相生相成;宇宙萬有莫不涵蘊有對反兩儀,其間消長未有已時,而無不求歸于平衡。他懸想這些互變的物原應是“火”(πkρ);有熱,能動,善變。這樣的“火”有兩類命意,一是實指所見的火,另一是非目見而能致萬物生滅以至全宇宙生滅的一種動力。赫氏物原是抽象也是實物,是宇宙的組成材料,也是宇宙演變的基因。赫氏于萬物演變觀念發展爲“一切消逝”(παkgαρeι)之說:“人不能兩度涉足同一河流”就是他的名言。這樣赫氏的“火”還是米利都自然哲學物原唯一論的傳統;而在萬物常“動”這一點上他卻開辟了一個新的思想途徑,引出埃利亞學派的相反辯證。當時抽象名詞既十……
形而上學譯後記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