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林語堂>人生的盛宴>論老年的來臨

《人生的盛宴》論老年的來臨

林語堂作品

  據我看來,中guo家族製度大抵是一種特別保護老幼的辦法,因爲幼年、少年和老年既然占據我們的半生。那麼,幼者和老者是應該過著美滿的生活的:這一點很重要。幼者確比較微弱無力,比較不能照顧自己,可是在另一方面,他們卻比老人更能夠過著一種缺乏物質上的舒適的生活。兒童常常是不大感覺到物質環境的艱難的,因此,窮孩子常和富家的孩子一樣快活,如果不是更加快活的話。他也許是赤著足的,可是那在他不但不是什麼苦事,反而是一種舒服的事情,而在另一方面,赤足走路在老年人常常是一種不可忍受的苦事。這是因爲兒童有著較大的活力,有著活躍的青春。他也許有其一時的悲愁,可是他把這些悲愁忘得多麼容易啊。他沒有老人家那種金錢的念頭和做百萬富翁的夢想。他至多只是搜集一些香煙畫片,希望換點錢去買小孩玩的空氣炮,而在另一方面,有財産的寡婦卻在搜集“救guo公債”。以這兩種搜集的東西而論,其間的樂趣是無法比擬的。原因是兒童還不會象成人那樣,受過人生的威脅,他的私人習慣還不曾養成,他不是某一咖啡商標的奴隸,他是隨遇而安的。他的種族偏見很少,而且完全沒有宗教上的偏見。他的思想和觀念還不曾墮入某一些常軌。所以,老年人甚至于比兒童更需要依賴人家,因爲他們的恐懼比較明顯,他們的慾望也比較確定。

  中guo民族的原始意識裏早已有這種對老年人的深情,這種情感我覺得和西方的尊重閨秀之俠義與對女人的殷勤頗爲相同。如果古代的中guo人有尊重閨秀之俠義的話,那不是以婦孺爲對象,而是以老人爲對象的。這種情感在孟子的言論裏有著明顯的表現,例如他說:“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這就是王政的最後目標。孟子也說出世界上四種最無能力的人:“鳏寡孤獨。”在這四種人之中,第一二種應該由經濟學去加以救濟,其辦法是使天下沒有曠夫怨女。至于孤兒應如何chu置,據我們所知,孟子並沒有發表過意見,雖則孤兒院和養老金一樣,是古已有之的。然而,大家都知道孤兒院和養老金並不足以替代家庭。看來只有家庭才能夠使老幼得到美滿的生活。可是講到幼者的生活,那當然是不必多說的,因爲他們可以得到天然的父母之愛。中guo人常常說:“shui流下不流上。”所以人們對父母和祖父母的情愛是比較缺乏的,比較需要教導的工夫的。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可是一個有教養的人是愛他的父母的。到了最後,敬老愛老的教訓成爲一般人所公認的原則,有一些作家說,他們希望得到奉養年老的雙qin的權利,這種願望是極爲強烈的。一個中guo君子的最大遺憾是:老父老母病入膏肓時不能qin侍湯葯,臨終時不能隨侍在側。一個五六十歲的大官如果不能請他的父母由故鄉來京都和家人同住,而且“晨昏定省”,便無異犯了道德上的罪惡,應該認爲是可恥的事情,而且須不斷地向朋友和同事解釋,說一些推托的話。有一個人回家時雙qin已死,便說出下列的兩句話:

  樹慾靜而風不息,

  子慾養而qin不在。

  我們可以說,如果一個人度過了詩一般的一生,他一定會視老年爲他最幸福的時期,他不但不會使可怕的老年來得遲些,反而會期望著老年的來臨,漸漸把老年造成他一生最幸福的時期。我在比較東西人生觀念時,並沒有找到絕對的差異,只有在對老年人的態度這一方面,發見一些絕對不同的地方。關于我們對xing,對女人,對工作,遊戲和事業的態度,其差別都是相對的;中guo人的夫妻關系和西洋人的並沒有根本的差異,父母子女間的關系亦莫不然。可是在我們對老年人的態度方面,其差異是絕對的。東方和西方的見解是相反的。在詢問人家歲數或說出自己的年齡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得到最明顯的例證。在中guo,一個人正式訪谒人家,第一句問尊姓大名,第二句便是問:“貴庚?”如果對方歉然說他今年二十三歲或二十八歲,訪問者普通總安慰他,說他前程遠大,將來會享高壽。可是如果對方說他今年三十五歲或三十八歲,訪問者馬上表示莫大的敬意說:“福氣!”其熱誠是隨著對方的歲數而增高的;如果對方的年齡在五十歲以上,訪問者立刻低聲下氣的表示謙卑和尊敬。所以,老人家如果辦得到的話,都應該跑到中guo去住,在那邊,甚至一個胡須花白的乞丐也可以得到人們格外的善遇。中年的人都在盼望到五十晉一的時候可以做壽,至于那些飛黃騰達的商人或官吏,他們連四十晉一的生日時也會大做其壽,熱鬧一番。可是到了五十一歲的生日——活過了半世紀——無論哪一階級的人都是歡欣鼓舞的。六十一歲的壽辰比五十一歲更快樂更偉大,七十一歲的壽辰自然又比六十一歲更快樂更偉大了;一個人如果能夠慶祝八十一歲的壽辰,人家便當他是得天獨厚的幸運兒。留胡須成爲那些做祖父者的特權,一個人如果還不夠資格,如果還未做祖父或不上五十歲,留起胡須來是有受人背後譏笑的危險的。因此,青年人常常模仿老人家的態度、尊嚴和見解,希望使人看起來年歲大些;我知道有些中學畢業的中guo青年作家,年紀不出二十一歲至二十五歲,卻在雜志上發表文章,勸青年應該讀什麼書,不應該讀什麼書,同時,以父兄垂愛後輩的態度,討論青年的陷阱。

  當我們知道一般中guo人對老年人的重視時,這種變成老人或有著老成樣子的慾望是可以了解的。第一,老人有說話的特權,青年人必須傾耳靜聽,免開尊口。中guo有句俗語說:“少年人有耳無嘴。”三十歲的人在說話時,二十歲的人照理是應該靜聽的,四十歲的人在說話時,三十歲的人也應該靜聽。人們既然幾乎都有說話給人家聽的慾望,那麼,一個人年紀越大,在社會上越有說話給人聽的機會。這是一種大公無私的人生遊戲,因爲人人都有成爲老人家的機會。因此,父qin在教訓兒子的時候,如果祖母開口說話,他便須突然停下來,改變態度,他當然是希望有一天會占據祖母的地位的。這是十分公平的,因爲當老人家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馬路還要多呢”的時候,青年人有什麼權利可以開口呢?青年人有什麼權力可以說話呢?

  我雖然頗爲熟悉西洋生活和西洋人對老年的態度,可是有些話聽起來還是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使我不斷地覺得驚奇。這種態度的新例證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到。我聽見一個老太太說她有幾個孫兒,可是“使我覺得苦惱的倒是第一個”。我深知美guo人不願使人有年老的印象,可是我還是料不到他們會說出這種話來。我頗能諒解那些不上五十歲的中年人,我知道他們要給人家一種印象,以爲他……

人生的盛宴論老年的來臨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論老年的來臨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