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收集的一些文字大都是最近五年內隨時寫的,其中偶有三四篇是五年前寫的。這些文字差不多全是在各種刊物上發表過的。沒有發表過的只有這幾篇:《四十二章經考》和附錄三件,《論六經不夠作領袖人才的來源》,《論(春秋)——答錢玄同》 , 《論(詩經)——答劉大白》,《明成祖禦製(佛曲)殘本跋》,《參同契的年代》
這一集本是《胡適文存》第四集的一部分。因爲有許多討論政治的文字——尤其是我這三四年來討論際政治的文字,——在這個時候不便收集印行,所以我把其中關于學術思想的一部分抽出來,編成這一集《論學近著》。
這一集分五卷。第一卷只有三篇文字:《說儒》將提出中古代學術文化史的一個新鮮的看法,我自信這個看法,將來大概可以漸漸得著史學家的承認。雖然眼前還有不少懷疑的評論。此外兩篇都是討論治學方法的:《老子》年代一篇是考證學的方法論;校勘學一篇是校勘學的方法論。
第二卷全是整理佛教史料的文字。只有《真诰考》一篇是關于道教史料的,因爲《真治》牽涉到《四十二章經》,所以我把這一篇也收在這裏。第三卷全是整理小說史料的文字。《西遊記的第八十一難》是一篇遊戲之作,收在第三卷裏作個附錄。
第四卷是我近年對于內幾個重要的思想問題發表的文字。青年的讀者若嫌這一集的考據文字太沈悶了,他們最好是先讀這一卷。這一卷的文字最容易讀;並且這裏提出的一些思想問題,也都是值得大家平心靜氣的想想的。
第五卷是一些雜文,只可算是全集的一個附錄。
五年之中,只有這一點講學成績,我自己很感覺慚愧。如果這幾十篇文字可以引起內外學者的討論和批評,那是我最歡迎的。
二十四·十·二十九日
說儒
一、問題的提出。
二、論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他們的服是殷服,他們的宗教是殷禮,他們的人生觀是亡
遺民的柔遜的人生觀。
三、論儒的生活:他們的治喪相禮的職業。
四、論殷商民族亡後有一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預言;孔子在當時被人認爲應運而生的聖者。
五、論孔子的大貢獻:(-)把殷商民族的部落的儒擴大到“仁以爲己任”的儒;(二)把柔儒的儒改變到剛毅進取的儒。
六、論孔子與老子的關系;論老子是正宗的儒。附論儒與墨者的關系。
一
二十多年前,章太炎先生作《故論衡》,有《原儒》一篇,說“儒”有廣狹不同的三種說法:
儒有三科,關“達”、“類”、“私”之名:(《墨子·經上》篇說名有三種:達,類,私。如“物”是達名,“馬”是類名,“舜”是私名。)
這名爲儒。儒者,術士也(《說文》)。太史公《儒林列傳》曰,“泰之季世坑術士”,而世謂之坑儒。司馬相如言“列仙之儒居山澤間,形容甚髒”(《漢書·司馬相如傳》語。《史記》儒作傳,誤)。……王充《儒增》、《道虛》、《談天》、《說日》、《是應》,舉“儒書”,所稱者有魯般刻房,由基中楊,李廣射寢石夫沒羽,……
黃帝騎龍,淮南王犬吠天上鳴雲中,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是諸名籍道、墨、刑法、
陽、神仙之倫,旁有雜家所記,列傳所錄,一謂之儒,明其皆公族。“儒”之名蓋出于“需”,需者雲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識旱潦。何以明之? 鳥知天將雨者日鹉(《說文》 ),舞旱
者以爲
冠。鹉冠者亦曰術氏冠(《漢·五行志》注引《禮圖》),又田園冠。莊周言儒者冠
冠者知天時,履句屢者知地形,緩佩塊者事至而斷。(《田子方篇》文。《五行志》注引《逸周書》文同。《莊子》圖字作鵬。《續漢書·與服志》雲:“戴冠前
。”)明靈星舞于籲嗟以求雨者謂之儒。……古之儒知天文占候,謂其多投,故號偏施于九能,諸有術者悉赅之矣。
類名爲儒。儒者知禮樂射禦書數。任官》曰,“儒以道得民。”說日,“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地官》曰,“聯師儒。”說曰,“師儒,鄉裏教以道藝者。”此則躬備德行爲師,效其材藝爲儒。·
私名爲儒。《七略》曰,“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陽明教化者也。遊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什尼,以重其言,于道爲最高。”周之衰,保民失其守,史籍之書,商高之算,多門之射,範氏之禦,皆不自儒者傳。政孔子……咱詭鄙事,言君子不多能,爲當世名士顯人隱諱。則懦行》稱十五儒,《七略》疏晏子以下五十二家,皆粗明德行政教之趣而已,未及六藝也。其科于們官》爲師,儒絕而師假攝其名。……
個獨以傳經爲懦,以私名則異,以達名類名則偏。要之題號由古今異,儒猶道矣。懦之名于古通爲術士,于個專爲師氏之守。道之名于古通爲德行道藝,于今專爲老價之徒。……
太炎先生這篇文章在當時真有開山之功,因爲他是第一個人提出“題號由古今異”的一個曆史見解,使我們明白古人用這個名詞有廣狹不同的三種說法。太炎先生的大貢獻在于使我們知道“儒’字的意義經過了一種曆史的變化,從一個廣義的,包括一切方術之士的“儒”,後來竟縮小到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的狹義的“儒”。這雖是太炎先生的創說,在大上是完全可以成立的。《論語》記孔子對他的弟子說:
女爲君子儒,毋爲小人儒。
這可見當孔子的時候,“儒”的流品是很雜的,有君子的儒,也有小人的儒。向來的人多蔽于成見,不能推想這句話的涵義。若依章太炎的說法,當孔子以前已有那些廣義的儒,這句話就很明白了。
但太炎先生的說法,現在看來,也還有可以修正補充之。他的最大弱點在于那“類名”的儒(其實那術士通稱的“儒”才是類名)。他在那最廣義的儒之下,另立一類“六藝之人”的儒。此說的根據只有《周禮》的兩條鄭玄注。無論《周禮》是否可信,《周禮》本文只是一句“儒以道得民”和一句“聯師儒”,這裏並沒有儒字的定義。鄭玄注裏說儒是“有六藝以教民者”,這只是一個東漢晚年的學者的說法,我們不能因此就相信古代(周初)真有那專習六藝的儒。何況《周禮》本身就很可疑呢?
太炎先生說“儒之名于古通爲術土”,此說目無可疑。但他所引證都是秦漢的材料,還不曾說明這個廣義的儒究竟起于什麼時代,他們的來曆是什麼,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他們同那狹義的孔門的儒有何曆史的關系,他們同春秋戰之間的許多……
說儒自序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