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胡適>說儒>第11節 《壇經》考之二

《說儒》第11節 《壇經》考之二

胡適作品

  —記北宋木的《六祖壇經》

  去年十月我過日本橫濱, 會見鈴木大拙先生, 他說及日本有新發現的北宋本《六祖壇經久後來我回到北平, 不久就收到鈴木先生寄贈的京都擁川興聖寺藏的《六組壇經》的影印本一部。此本爲昭和八年(民guo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安宅彌吉所印行,共印二百五十部。附有鈴木大拙先生的《解說蔔小冊。

  興聖寺本爲魏刻宋本,已改原來每半負七行之折帖式爲每全頁二十一行之方冊本。但原本之款式完全保存,不過合並三個半頁爲一全頁而已。每行二十二字。全書分二卷,上卷六門,下卷五門,共十一門。

  未頁有興聖寺僧了然墨筆兩行跋,第一跋雲:

  慶長四年(一五九九)五月上中旬初拜誦此經伺南宗奧義了次爲新學加朱點而已了然志之

  第二跋雲:

  慶長八年(一六①三)三月朔日至八日一遍拜讀之次加和點了記者同前

  鈴木先生說,慶長四年到今年(去年),已有三百三十四年了。

  此本前面有手抄《六祖壇經序》,看其筆迹,似是了然所補抄。

  序文二十七行半,不分段,首行雲:

  依真小師合場羅秀山惠進禅院沙門惠聽述。

  而序末題雲:

  紹興二十三年六月二十日右奉議郎權通判嶄州軍州事晁子健記。

  細分析之,這裏本是兩篇序,了然誤合爲一

  第一篇爲惠聽序,共一百六十一字:

  原夫真如佛xing,本在人心正則諸境難侵,心邪則衆塵易染。能止心念,衆惡自亡。衆惡既亡,諸善皆備。諸善要備,非假外求。悟法之人,自心如日,遍照世間,一切無礙。見xing之人,雖chu人倫,其心自在,無所惑亂矣。敵我六祖大師廣爲學徒直說見xing法門,總令自悟成佛,目日《壇經》,流傳後學。古本文繁,披覽之徒,初析後厭。余以太歲丁卯,月在英賓,二十三日辛亥,于思進塔院分爲兩卷,幾十一門。貴接後來,同見佛xing雲。

  第二篇是晁子健的後記,共二百八十二字:

  子健被旨入蜀,回至刑南,于族叔公祖位見七世祖文元公所現寫本《六祖壇經》,其後題雲:“時年八十一,第十六次看過。”以至,發句標題,手澤具存。公曆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引年七十,累章求解禁職,以太子少保致仕,享年八十四。道德文章具戴guo史。冠歲過道士劉惟一,訪以生死之事。劉曰:“人常不死。”公駭之。劉曰,“形死xing不死。”公始癌其說。自是留意禅觀,老而愈笃。公生平所學,三教俱通。文集外,著帕德編》三卷,《法藏碎金》十卷,《道院集》十五卷,《董智余書》三卷,皆明理xing。晚年尚看《壇經》孜孜如此。子健來住嶄春郡,遇太守高公世文,笃信好佛,一日語及先文元公所規《壇經》,欣然曰,“此乃六祖傳yi之地, 是經安可闊平? ”乃用其句讀,樓版刊行,以廣其傳。《壇經》曰,“後人得遇淡經》,如qin承吾教。若看《壇經》。必當見xing。”鹹願衆生,同證此道。

  據此兩序,可知此本的底本是惠聽所改定的兩卷十一門的本子。惠明自證改定此書的年月爲“太歲丁卯,月在英賓,二十三日辛亥。”鈴木先生推想此“丁卯”應是宋太祖乾德五年(西曆九六七),但他不能證實此說。按獲賓爲五月;二十三日辛亥,則此月朔爲己醜。我檢查陳垣的《甘史朔閏表》,只有宋太祖乾德五年丁卯有五月己醜朔,故可斷定惠聽改定二卷十一門是乾德丁卯的事(九六七)。此本的祖本是十世紀的寫本,距離那敦煌寫本應該不很遠了。

  晁子健序中所說“七世祖文元公”,即是晁公武(字予止)聊齋讀書志》自序中“公武家自文元公來以翰墨爲業者七世”的文元公,即是晁迎,是北宋前期的大文家, 他死後溢“文元”,《宋史》(卷三o五)有傳。《宋史》所記與晁子健所述略同(《重智余書風宋史》,重作者)。《宋史》所記也有可供此本考證的。本傳說:

  天聖中,通年八十一,召宴太清樓。……

  子宗我爲知製論,侍從,同預宴。

  據畢流《續通鑒》卷三十八,晁宗我知製法是在天聖九年(一①三一)正月;太清樓賜宴在同年閏十月。據此可知他八十一歲正是天聖九年。此本的原寫本有晁沙自題“時年八十一,第十六次看過”的話,題字之年(-①三一)和惠聽改訂之年(九六七)相隔只有六十四年,也可以說是十世紀的寫本。

  我們現在可以稱此本的原刻本爲南宋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顔州刻本;刻本所據的寫本爲北宋天聖九年(一①三一)晁迎八十一歲時第十六次看過的十世紀寫本;而其祖本爲北宋乾德五年(九六七)惠聽改訂爲兩卷十一門的寫本。

  這個惠聽改訂爲兩卷十一門的本子,是晁邊看過又題過的,是晁子健刻的。刻的年代是紹興二十三年。 最可注意的是, 在此本刻印的前兩年——紹興二十一年(—一五一)——晁迎的另一個七世孫,晁子健的堂弟兄,晁公武正寫成他的《郡齋讀書志》的自序。在《郡齋讀書志》的增州本的卷十六,有這樣的記載:

  《六祖壇經》三卷(王先謙校:三,袁州本作二。)

  右唐僧惠所撰。記僧盧慧能學佛本末。慧能號六祖。凡十六門。周希複有序。

  馬端臨《文獻通考》的《經籍考》五十四,轉錄此條如下:

  《六祖壇經江卷

  晁氏曰,唐僧惠少撰,記僧盧慧能學佛本末。慧能號六祖。凡十六。周希後有序。

  《通考》之惠砂是惠聽之僞,周希後是周希複之訛。但最可注意的是“三卷”“十六門”兩項,可證密州本《讀書志》所記不誤。依此看來,在額州刻的惠聽二卷十一門本之前,早已有一部三卷十六門的惠聽本在社會上流通了。《讀書志》成于紹興二十一年以前,所以晁子止沒有看見他的從堂弟兄刻印的他的七世祖文元公句讀題記的兩卷十一門的惠聽真本。

  晁公武的記載使我們知道一件重要事實, 就是:在一0三一年到—一五一年,在這一百二十年之間,惠聽的二卷十一門《壇經》,已被人改換過了,已改成三卷十六門了。

  那部三卷十六門的惠聽本,我們沒有見過,不能下確定的推論。但我們可以推測那個本子也許是北來至和三年(一0五六)契嵩和尚的改本。契嵩的《譚津文集》裏有郎傳郎的《六祖法寶記敘》,——此序當然是契嵩自己作的,——說契嵩得了一部‘嘈溪古本”,用來校改俗本《壇經》,勒成三卷。契嵩的“曹溪古本”,我在前幾年已證明即是相溪大師別傳》。他所用的“俗本”也許就是惠聽的二卷十一門本,他改定之後,仍用惠聽之名。幸有晁迎句讀本保存到十二世紀中葉,被……

說儒第11節 《壇經》考之二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11節 《壇經》考之二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