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五世紀是蠻族入侵和西羅馬帝的衰亡期。公元430年奧古斯丁逝世以後,哲學已蕩然無存;這是一個破壞
行動的世紀,雖系如此,它卻大致決定了歐洲此後發展的方向。在本世紀中英吉利人入侵不列顛,使它變爲英格蘭;與此同時法蘭克人的入侵使高盧變爲法蘭西,凡達爾人入侵西班牙,把他們的名字加給安達盧西亞。聖帕垂克于本世紀中葉勸化愛爾蘭人改信了基督教。在整個西歐世界中,粗野的日耳曼人諸王
繼承了羅馬帝
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帝
中的驿站交通停頓了,大路坍壞了,大型商業因戰爭而無法進行。生活,在政治方面和經濟方面,重新局限于各個地區。中央集權
的威信僅存于教會之中,但其中卻有著很多困難。
公元五世紀入侵羅馬帝的日耳曼部族中以哥特人爲最重要。匈奴從東方攻打他們,因此,他們遂被逐到西方。最初他們曾試著征服東羅馬帝
,但卻爲東羅馬戰敗;自此乃轉向于意大利。從戴克裏先的時候起,他們便已成爲羅馬的雇傭兵;這使他們學會了一般蠻族無從知道的許多戰術。公元410年哥特王阿拉裏克劫掠了羅馬,但卻于同年死去。東哥特族
王奧都瓦克于公元476年滅了西羅馬帝
,並統治羅馬到公元493年,爲另一東哥特族人狄奧都利克所謀殺。狄奧都利克曾爲意大利王至公元526年,關于此人我隨即還要有更多地論及。他在曆史和傳奇故事中都很重要;在尼伯龍根歌中他以伯恩人狄特利希的名義出現(按“伯恩”即是維羅納)。
當時凡達爾人定居在非洲,西哥特人定居在法蘭西南部。而弗蘭克人則定居于法蘭西北部。
在日耳曼族入侵中期又有阿替拉率領的匈奴人入侵。匈奴原系蒙古族,但他們卻經常與哥特人結盟。盡管如此,公元451年在他們入侵高盧的重大關頭,他們同哥特人發生了爭端;于是哥特人聯合羅馬人于同年擊敗匈奴于莎龍。阿替拉隨即轉攻意大利,並想向羅馬進軍,但教皇列奧卻借著阿拉利克劫掠羅馬後而死去一事勸阻了他。不過他的克製于他並無補益,因他于翌年也死去了。他死後匈奴的勢力亦隨之衰頹下去。
在此紛纭擾攘的期間,教會頗苦于一場有關道成肉身的糾紛。爭辯中的主角是兩位主教,賽瑞利和奈斯流斯,事情或多或少出于偶然,二者中,前者被列聖徒,後者卻被判爲異端。聖賽瑞利大約自公元412年至444年死去時爲止,身爲亞曆山大裏亞的大主教;奈斯
流斯曾爲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爭論之點在于基督的神
和人
的關系問題上。基督有兩“位”嗎,——一人,一神?這便是奈斯
流斯所持的觀點。設非這樣,是否只有一個本
呢,抑或在一人之中兼有兩種本
,即一人
和一神
呢?這些問題在五世紀中曾經導致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激情和狂熱。“在恐懼混合,和害怕分離基督的神
和人
的兩派之間,釀成了一種秘密的、無從調解的敵意。”
聖賽瑞利,神人一論擁護者,是一個狂熱分子。他曾利用身爲大主教的職位,幾次煽起對猶太人的集團屠殺,加害于居住在亞曆山大裏亞城中大片猶太僑民區中的居民。他的名聲主要是借著施加私刑于一位傑出的貴婦人希帕莎而獲得。在一個愚頑的時代裏,她熱心依附于新柏拉圖哲學並以她的才智從事于數學研究。她被人“從二輪馬車上拖將下來,剝光了
服,拉進教堂,遭到讀經者彼得和一群野蠻、殘忍的狂信分子的無情殺害。他們用尖銳的蚝殼把她的肉一片片地從骨骼上剝掉,然後把她尚在顫動的四肢投進熊熊的烈火。公正的審訊和懲罰終因適時的贈賄而消弭于無形。”①從此以後,亞曆山大裏亞便不再受到哲學家們的騒擾了。
聖賽瑞利聽到君士坦丁堡在大主教奈斯流斯的教導下步入歧途而感到痛心。奈斯
流斯主張在基督裏面有兩位,一位是人,一位是神。據此,奈斯
流斯反對把童貞女稱爲“神的母
”的這種新說法;他說童貞女,只不過是基督的人位的母
,而基督的神位,即上帝,是沒有母
的。在這個問題上教會分爲兩派:大
上講,蘇伊士以東的主教們贊同奈斯
流斯,以西的主教們贊同賽瑞利。公元431年在以弗所召開了一次會議來解決這個問題。西方的主教們首先到會隨即緊閉大門,拒絕遲到者于門外,並于聖賽瑞利主持下火速通過擁護聖賽瑞利的決議。“這次主教騒動,在曆時達十三世紀之後,竟呈現了所謂第三次萬
基督教會議的可敬的面貌。
作爲這次會議的結果,奈斯流斯被判爲異端。他不但沒有撤回他的主張,反而成爲奈斯
流斯教派的創始人。該教派在敘利亞和整個東方有很多信徒。自此數世紀之後,奈斯
流斯教派頗盛行于中
,並似曾有一機會變爲欽定宗教。十六世紀時西班牙和平萄牙的傳教士們在印度發現了奈斯
流斯教派。君士坦丁堡的天主教政府對奈斯
流斯教派的迫害,引起了政治上的不滿,從而促進了回教徒對敘利亞的征服。
奈斯流斯能言善辯,誘惑了很多人,但據人們確言,他的辯
終爲蟲豸所吞噬。
以弗所人雖已學會以童貞女馬利亞代替阿爾蒂米斯女神,但他們對阿爾蒂米斯仍然持有和在聖保羅時代同樣強烈感情。據說聖母曾埋葬于此地。公元449年聖賽瑞利死後,以弗所宗教會議試圖取得進一步的勝利,因而遂陷入與奈斯流斯方向相反的另一異端;亦即被人稱爲一
論異端。他們主張基督只有一個本
。假如聖賽瑞利當時在世,恐怕他也必定支持這種見解,而將變成異端。皇帝支持以弗所宗教會議,但教皇卻拒絕承認它。最後,教皇列奧——就是勸阻阿替拉不去攻打羅馬的那個教皇——于公元451年,亦即于莎龍戰爭的那一年,在卡勒西頓召開了萬
基督教會議。會議詛咒了基督的一
論者後,確定了基督道成肉身的正統教義。以弗所會議確定基督只有一位,但凱西頓會議卻確定基督存在于雙重本
之中,一爲人
,一爲神
。在取得這項決議時,教皇的影響是首要的。
基督一論者的信徒們,有如奈斯
流斯教派一樣並不屈服。在埃及幾乎全
一致地采納了這一異端。該異端的傳布遍及尼羅河上遊,和遠達于阿比西尼亞。阿比西尼亞的異端後來竟成爲墨索裏尼用來征服阿比西尼亞的借口之一。埃及的異端有如與其對立的敘利亞異端,實促進了阿拉伯人的征服。
公元六世紀期間的文化史中,有四位顯要人物:鮑依修斯、查士丁尼、邊奈狄克特和大格雷高裏。在本章余下的篇幅中,以及在下一章中我將要重點地論述他們。
哥特人對意大利的征服並不意味著羅……
西方哲學史第五章 公元五世紀和六世紀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