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羅素>西方哲學史>第九章 公元十一世紀的教會改革第2小節

《西方哲學史》第九章 公元十一世紀的教會改革

第2小節
羅素作品

  [續西方哲學史第九章 公元十一世紀的教會改革上一小節]借著禁絕婚娶顯然與一般有所區別乃是極其有利的。不容置疑,革新家們雖然驛e信結婚的身分事實上並非有罪,但卻低于獨身的身分,同時也只意味著對肉慾的讓步,聖保羅說:“倘若自己禁止不住,就可以嫁娶”;③但一個聖潔的人卻必須能夠“禁止”。所以僧侶的獨身對于教會的道德權威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上這些一般xing的引言之後,讓我們來談一下公元十一世紀教會中革新運動的實際曆史。

  運動的開始,追溯到公元910年阿奎泰公爵,虔誠者維廉之創建克律尼修道院,這所修道院自從建成以來一直獨立于一切外界權威——但教皇的權威除外;而且其院長又被授權管轄那些由它分建的若幹修道院。這時,大部分修道院都很富有與放縱;克律尼雖避免極端的禁慾主義,卻還注意保持尊嚴與禮法。該院第二任院長奧都到意大利後曾受命管理好幾chu羅馬的修道院。但他並不是經常成功的:“法爾發修道院——該院由于暗殺了前任者的兩個敵對院長的紛爭而陷于紛裂——抵製了奧都介紹前來的克律尼派修道僧,並用毒葯殺害了阿勒伯利克借武力任命的修道院長。”①(阿勒伯利克是邀請奧都的羅馬統治者。)公元十二世紀時克律尼的革新熱情逐漸冷卻了。聖伯納德曾反對過該修道院華麗的建築;有如他所chu時代一切極其虔誠的人,他也認爲壯麗的宗教院宇是罪孽深重的驕傲的象征。

  公元十一世紀時,革新家創立了不少教團。一個苦行的隱士,羅穆阿勒德于公元1012年創立了卡瑪勒多力茲教團;

  下文中即將敘述的彼得·達米安曾是該教團的信徒之一。公元1084年科倫的布魯諾創立了一向以謹嚴著稱的卡爾圖斯教團,公元1098年創立了西多教團;公元1113年時聖伯納德加入了這個教團。這個教團嚴守邊奈狄克特的教規。它禁止使用彩se玻璃窗。它雇傭了一批俗家弟兄,從事勞動。這些人雖也宣誓,但卻不許學習讀和寫;他們主要是從事農業,及其他工作,有如建築。約克州芳騰修道院屬于西多教團——

  ①《劍橋中世紀史》,第5卷,第662頁。

  對于把一切美都看成屬于魔鬼的人們來說,這所修道院確是一個值得注目的建築物。

  從法爾發事件中——這在當時並非絕無僅有的——我們可以看出,修道院革新家需要巨大的勇期和魄力。在他們成功的地方,都有過俗界當權者的支持。最初促使教廷,其次促使整個教會革新得以實現的正是這些革新家以及他們的信徒。

  然而教皇製的革新在最初,卻主要是皇帝的事業。最後一位世襲的教皇是公元1032年選出的邊奈狄克特九世,據說那時他只有十二歲。他是塔斯苛拉姆人阿勒伯利克的兒子;我們在敘述奧都修道院長時已經提到阿勒伯利克。當邊奈狄克特年齡稍長時,他變得越發荒婬無度起來,甚而震駭了當代的羅馬人。最後他的邪惡達到這樣高度,竟然爲了結婚而決心辭去教皇的職位。他把這職位賣給他的教父格雷高裏六世。

  這人雖用金錢賄買了教皇職位,卻是一位革新家;同時也是希爾得布蘭得(格雷高裏七世)的朋友。然而他取得教皇職位的手段卻醜惡得無法見容于世。年輕皇帝亨利三世是一個虔誠的革新家,他一面保留任命主教的權限,一面不惜犧牲一大宗收入用來杜絕聖職買賣。公元1046年他來到意大利,那時他只有二十二歲;並以聖職買賣的罪名廢黜了格雷高裏六世。

  亨利三世在位期間始終保持了任免教皇的權限,並且適宜地運用這個權限使之有利于革新。廢黜格雷高裏六世之後,他任命了一個日耳曼籍主教,班伯格的蘇得格爾;羅馬人放棄了他們一向要求但卻幾乎從來也不善于行使的選舉權。新教皇于翌年逝世。皇帝指名推薦的另一名,據說由于毒害也旋即死去。于是亨利三世選立了他的一名qin戚,土魯人布魯諾,號稱列奧九世(1049—1054)。列奧是個熱誠的革新家,他經常到chu旅行並主持了許多次宗教會議;他企圖擊退盤據在意大利南部的諾曼人,但結果並未成功。希爾得布蘭得是他的朋友,並幾乎也可以稱爲是他的學生。他死後皇帝于公元1055年委派了另一位教皇,愛赫史塔人革布哈爾德,號稱維克多二世。然而皇帝于翌年死去,又過了一年這位教皇也死去了。從這時期皇帝和教皇關系已變得不似以前那樣和睦了。通過亨利三世的支援教皇于獲得了道德威信之後,首先要求獨立于皇帝,繼而便要求優越于皇帝。于是開始了曆時達二百余年,最後以皇帝的敗北爲結局的大紛爭。所以從長遠的見地來看,亨利三世革新教皇製的政策可能還是缺乏了預見xing

  下一代皇帝亨利四世統治了五十年(1056—1106年)。起初他還未成年,由母後阿格尼斯攝政。司提反九世作了一年教皇,他死後紅yi主教們選出了一位教皇;當時羅馬人重申他們早已放棄的選舉權,選出了另一位教皇。太後支援了紅yi主教們,他們選立了一位教皇號稱尼古拉二世。雖然他的統治只有三年,但這一時期卻極其重要。他和諾曼人媾和,從而減輕了教廷對皇帝的依賴,在他掌教期間,教皇的選出是由一項教令來決定的,按照這項教令選舉首先由羅馬市郊六個紅yi主教管區的紅yi主教們進行,然後再經由其他主教,並最後通過羅馬城中的僧侶及市民。據人推測,僧侶及市民的參與,只是形式而已。實際上教皇的選舉者只是羅馬市郊的六個紅yi主教。如果可能,選舉必須在羅馬舉行;但如遇有困難或不適宜在羅馬舉行的情況時,也可以在其他地方舉行。

  在整個選舉過程中皇帝是沒有份的。這項教令經曆了一場鬥爭之後才獲得人們的承認,它是使教皇製tuo離俗界控製的一個必要的步驟。

  尼古拉二世嚴格執行了一項教令,確定今後凡經由聖職買賣而獲得的聖職一概無效。但該項教令並不追及既往,因爲這樣作就勢必牽扯到大多數在職祭司的任職問題。

  尼古拉二世任期內,米蘭開始了一場有趣的鬥爭。該地的大主教追隨安布洛斯的傳統對教皇要求了一定程度的獨立自主。他和他的僧侶聯合了貴族階級,堅決反對革新。商人和下層社會,與此相反,希冀著僧侶的虔誠;這時發生了支持僧侶獨身運動的一些暴動和一次名叫帕塔林,反對大主教及其支持者的強大革新運動。爲了支援革新教皇于公元1059年把赫赫有名的聖彼得·達米安作爲自己的代表派往米蘭。

  達米安是《·論·神·的·全·能》一書的作者,該書主張說上帝能作出與矛盾律相反的事物,並能撤消過去(這種見解曾受到聖托馬斯駁斥,並自此不再……

西方哲學史第九章 公元十一世紀的教會改革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九章 公元十一世紀的教會改革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