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羅素>西方哲學史>第十章 回教文化及其哲學第2小節

《西方哲學史》第十章 回教文化及其哲學

第2小節
羅素作品

  [續西方哲學史第十章 回教文化及其哲學上一小節]去麥加朝聖的途中也曾稱贊過經商,”這種商業有如軍隊的統轄,有賴于阿拉伯人承繼于羅馬和波斯的大規模公路。他們不象北方的征服者那樣竟然聽憑這些公路崩壞失修。雖然如此,帝guo還是逐漸分崩離析了——西班牙、波斯、北非和埃及相繼分裂出去從而獲得完全或近于完全的獨立。

  阿拉伯經濟最出se的一面是農業,由于他們居住在缺shui的地方,因此,特別擅長于灌溉。直至今日西班牙農業還受到阿拉伯人shui利工程的實惠。

  回教世界獨特的文化,雖起源于敘利亞,卻隨即盛行于東西兩端:波斯與西班牙。敘利亞人,在征服期間是亞裏士多德的贊美者,奈斯tuo流斯教派重視亞裏士多德過于柏拉圖,柏拉圖是爲天主教徒所喜愛的哲學家。阿拉伯人最初從敘利亞人獲得希臘哲學的知識,因而,從一開始,他們便認爲亞裏士多德比柏拉圖更爲重要。雖系如此,他們所理解的亞裏士多德,卻披上了新柏拉圖主義的外yi。金第(約死于873年),這個首次用阿拉伯文寫哲學的人,同時也是阿拉伯人出身的唯一著名哲學家,翻譯了普羅提諾所著《九章集》的一部分,並以《·亞·裏·士·多·德·神·學》的名義刊行了他的翻譯,這給阿拉伯人關于亞裏士多德的觀念帶來了很大混亂。阿拉伯哲學界自此曆時達數世紀之久才得以克服這種混亂。

  當時在波斯,回教徒與印度有了接觸。在八世紀時他們從梵文書籍中獲得了天文學的初步知識。大約在公元830年,穆罕默德·義本·莫撒·阿勒-花拉茲米,一個梵文數學天文學書籍的翻譯家,刊行了一本以後在公元十二世紀譯成拉丁文,名叫《·印·度·記·數·法》的書。西方正是從這本書中最初學得我們稱爲“阿拉伯”數字的東西,其實這是應該叫作“印度”數字的。這人又寫了一本關于代數學的書,到公元十六世紀爲止,這本書曾被西方用爲教科書。

  波斯文明在智力和藝術方面一直是令人贊羨的。但自從十三世紀遭受蒙古入侵後便一蹶不振了。奧馬·卡雅姆是我所知的唯一詩人兼數學家,于公元1079年改訂過曆法。奇怪的是,他最要好的朋友竟是暗殺dang的創始人,享有傳奇式令名的“山嶽老人”。波斯人是偉大的詩人:菲爾杜錫(約生于941年),是《莎那瑪》的作者,凡讀過他的作品的人,都說他與荷馬相匹敵。作爲神秘主義者波斯人也很出se,但其他回族卻不是這樣。現尚存在的蘇菲派可以有很大自由來神秘地和寓意地解釋正統教義;該派或多或少帶些新柏拉圖主義的意味。

  希臘影響最初傳到回教世界,是經由奈斯tuo流斯教派,但他們的世界觀卻絕對不是純粹希臘式的。公元481年他們在埃德撒的學校爲東羅馬皇帝芝諾所封閉;以後其學者遂遷往波斯,並在那裏繼續他們的工作,但也不無受到波斯影響。奈斯tuo流斯教派重視亞裏士多德只是爲了他的選擇,起初阿拉伯哲學家,認爲最重要的也就是他的邏輯。嗣後,他們也學習了他的著作《形而上學》和《靈魂論》。阿拉伯哲學家一般說來是百科全書式的:他們對于煉金術,占星術,天文學,動物學,以及對于舉凡我們可以稱爲哲學的知識都感覺興趣。他們被狂熱與頑迷的群衆以懷疑的眼光注視著;他們的安全(當他們安全的時候)多虧那些比較開明的王子的保護。

  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有兩位回教哲學家:一是波斯人阿維森納,一是西班牙人阿威羅伊。前者聞名于回教徒,後者則聞名于基督教徒中間。

  阿維森納(伊本·西納)(公元980—1037年)的一生是在人們通常認爲只能在詩裏才有的那類地方中度過的。他生于波卡拉,二十四歲時去到基瓦,“荒漠中寂寞的基瓦”——

  以後去到克拉桑——“寂寞的克拉斯姆海岸”。他在伊斯巴汗教了一個時期的醫學和哲學,以後便定居在德黑蘭。他在醫學方面甚至比在哲學方面更爲知名,不過他對蓋蘭醫學並沒有什麼增益。從公元十二世紀到公元十七世紀,他一直被歐洲人視爲醫學的導師。他並不是一個聖潔的人物,事實上,他非常嗜酒與好se。他受到正統教派的猜忌,但由于他的醫術關系卻結交了一些君王。他曾因土耳其雇傭兵的敵意,不時遇到麻煩;有時他躲避起來,但有時又被投在監獄裏。他著了一部百科全書,由于神學家們的敵意在東方幾乎被湮沒,但在西方,由于這本書的拉丁文譯本卻頗具影響。他的心理學具有一種經驗主義的傾向。

  他的哲學比他的回教哲學家前輩更多接近于亞裏士多德和更少接近于新柏拉圖主義。他象後期的基督教經院哲學家那樣,曾專心于共相的問題。柏拉圖說諸共相先于萬物而存在。亞裏士多德有兩種見解,當他自己思想時他有一種見解,反駁柏拉圖時又有一種見解。這就使得亞裏士多德在注釋家前成了一個理想的對象。

  阿維森納發明了一個公式,這個公式此後曾爲阿威羅伊和阿勒貝爾圖斯·馬革努斯所重述:“思維導致形式的一般xing”從這個公式上來看,人們可以設想他不相信,離開思維的共相。然而這種看法也還失之于單純。類概念——亦即共相——據他說,同時在萬物之前,在萬物之中和在萬物之後。

  他對此做了以下的解釋。在上帝的理解中,類概念存在于萬物·之·前。(譬如,上帝決定創造貓,這就需要上帝應有“貓”的觀念,因而在這方面來說,這觀念是先于個別的貓的。)類概念存在于萬物之中,存在于自然的事物·之·中。(當貓已被創造,貓xing便存于每只貓之中。)類概念存在于萬物·之·後,存在于我們的思維之中。(當我看到許多貓,我們注意到它們彼此之間的類似xing,並得到了“貓”這一普遍概念。)這種見解顯然是有意調解各種不同的理論。

  阿威羅伊(伊本·拉釋德)(公元1126—1198)與阿維森納不同,生活在回教世界的另一端。他誕生在克爾多巴,他父qin與祖父都在那裏做過審判官;而他自己也做過審判官,最初在塞比耶,以後在克爾多巴。起初他研究神學和法律學,後來又研究醫學,數學,和哲學。有人認爲他能分析亞裏士多德的著作,而推薦他到“哈裏發”,阿部·雅庫布·優蘇夫那裏供職(然而他卻似乎不懂希臘文)。這位統治者很寵信他;

  公元1184年任命他做他的禦醫,不幸這位患者卻于二年後去世了。他的繼承人雅庫布·阿勒-曼緒,繼續父qin眷顧阿威羅伊有十一年之久;其後由于正統教派之反對這位哲學家而大吃一驚。他革掉了他的職位。起初把他放逐到克爾多巴附近的一個小地方,繼又把他放逐到摩洛哥。時人控告他不惜犧牲真……

西方哲學史第十章 回教文化及其哲學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十章 回教文化及其哲學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