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羅素>西方哲學史>第十一章 公元十二世紀

《西方哲學史》第十一章 公元十二世紀

羅素作品

  公元十二世紀裏使我們特別感覺興趣的事有以下四個方面:

  (1)帝guo與教廷間的不斷沖突;

  (2)倫巴底諸城的興起;

  (3)十字軍;以及

  (4)經院哲學的成長。

  以上四項全都延續到下一世紀。十字軍逐漸走向可恥的結局。然而,關于其他三項運動,公元十三世紀卻標幟著那些在公元十二世紀時尚chu于過渡階段事物的最高發展。公元十三世紀裏,教皇對皇帝取得了決定xing的勝利,倫巴底諸城獲得了穩定的獨立,而經院哲學也達到了它的頂點。所有這一切全是由于在公元十二世紀中預先作好了准備的結果。

  這四項運動中不僅第一項,就是其余三項,也都和教皇以及教會權力的增長有著緊密的聯系。教皇同倫巴底諸城聯盟反抗皇帝;教皇烏爾班二世發動了第一次十字軍,相繼的教皇們是後幾次十字軍的主要策劃者;經院哲學家全是些僧侶,曆次宗教會議則注意使他們謹守正統教義,或當他們誤入歧途時給他們以懲戒。他們感到教會在政治上的勝利,並且以這勝利者的一員自居。這種勝利感無可置疑地激發了他們的思想主動xing

  中世紀的怪事之一就是:人們雖有獨創xing而不自知。所有dang派都假借好古的或擬古的議論來證明其策略的正確xing

  皇帝在德意志則引據查理曼時代的封建原則;在意大利則引據羅馬法和古代皇帝們的權柄。倫巴底諸城更遠溯到共和時代的羅馬製度。教皇派則部分以僞造的君士坦丁的贈與,部分以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的掃羅與撒母耳的關系,作爲其權力的根據。經院哲學家不是引據聖經就是先引據柏拉圖然後再引據亞裏士多德;當他們有所創造時,也試圖把真相隱蔽起來。十字軍則是這樣一種企圖,它打算恢複伊斯蘭教興起以前的局面。

  我們不應被這種字面上的擬古主義蒙蔽住。只有皇帝方面的擬古主義才與事實相符合。封建製度日趨于衰落,尤其是在意大利;羅馬帝guo只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之中。因此皇帝被挫敗了。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城市,在其後期發展中,曾呈現了許多與古希臘城邦極其類似的xing質,它們重現了古代的型式,但卻不是出于模擬,而是出于環境的類似:一些小而富饒,具有高度文化的共和政ti的商業社會受到四周文化shui平較低的君主guo家的包圍。至于經院哲學家,不論他們怎樣尊崇亞裏士多德,他們在獨創xing方面卻超過了任何阿拉伯人——甚而事實上也超過普羅提諾以後,或至少奧古斯丁以後的任何人。當時在政治上,一如在思想領域中,也具有同樣顯著的獨創xing

  帝guo與教廷間的沖突

  從教皇格雷高裏七世起到公元十三世紀中葉爲止,歐洲曆史集中于教會與世俗guo王間的——主要是和皇帝間的但也有時是和法蘭西王、或英格蘭王間的——權力鬥爭。格雷高裏的教皇任期顯然在不幸中結束了。但他的政策,卻由烏爾班二世(公元1088—1099)以一種更加緩和的方式繼承下來。

  他重申反對僧職由俗界敘任的教令。並要求主教的選任經由僧侶和群衆的自由選舉。(無可置疑,群衆的參與純粹是形式的。)但在實踐上,要是俗界選任的人善良,那末他也並不去爭執。

  最初烏爾班只有在諾曼境內才能獲得安全。但是,公元1093年亨利四世的兒子康拉德叛變了自己的父qin,並與教皇結成聯盟,征服了意大利北部,那裏的倫巴底聯盟——以米蘭爲首的諸城市的聯盟——擁戴了教皇。公元1094年烏爾班舉行了一次橫貫意大利北部以及法蘭西的勝利遊行。他也戰勝了法蘭西王腓力普。腓力普曾因要求離婚,而遭到教皇的破門chu分,並終于屈服于教皇。公元1095年,烏爾班在克雷爾蒙宗教會議上宣布發動第一次十字軍,這事曾激起一陣宗教熱chao並導致了教皇權柄的增長——和一場凶慘的猶太人大屠殺。烏爾班的晚年是在羅馬安然度過的。這對過去的教皇來說是很少有的。

  下一任教皇,帕司查勒二世和烏爾班一樣,都出身于克律尼修道院。他繼續爲僧職敘任權而鬥爭,並在法蘭西、英格蘭取得了勝利。公元1106年皇帝亨利四世死後,亨利五世繼位。教皇帕司查勒是個超凡的人,他因容許他的聖潔超過他的政治感覺而吃了亨利五世的虧。教皇建議皇帝放棄僧職敘任權,並以主教和修道院院長放棄世俗財産作爲交換條件。

  皇帝表示贊同;但待這項協議公開後教皇即遭到了教士們的猛烈反抗。當時皇帝正在羅馬,他乘機逮捕了教皇。教皇迫于威脅不但在敘任權上作了讓步而且還爲亨利五世加了冕。

  自此十一年以後,公元1122年,教皇喀列克斯圖斯才借沃爾姆斯協定使亨利五世放棄了敘任權,以及交出在勃艮底和意大利境內選舉主教事務中的管轄權。

  鬥爭的最後結果,亨利三世時chu于從屬地位的教皇,自此竟變得和皇帝居于平等的地位。與此同時,教皇在教會中成爲一個更爲全面的統治者,通過派遣的教皇使節管理著教會。教皇權力的增強降低了主教們相對的重要xing。教皇的選舉現在已擺tuo了俗界的控製,而僧侶們也一般比改革運動前變得更有品德了。

  倫巴底諸城的興起

  下一階段關系到皇帝弗裏德裏希·巴巴羅撒(公元1152—90)。他是一個富有才幹,精力充沛,凡有成功可能的事業,就會做得成功的人。他受過相當教育,雖然說拉丁語時感到困難,但卻能以閱讀拉丁文爲樂事。他的古典知識是相當淵博的,並且很崇拜羅馬法。他自認是羅馬皇帝的繼承者,並希冀得到他們所享有的權力。但他作爲一個德意志人在意大利是不孚衆望的。倫巴底諸城——除去那些懼怕米蘭而乞求他保護的城市以外——雖願意承認他爲正式的君主,卻反對他來幹涉他們的內政。米蘭的帕塔林運動繼續開展,並或多或少帶有一種民主傾向;北意大利大多數城市,同情米蘭,並團結一致反對皇帝。

  哈德理安四世是個精力旺盛的英格蘭人,曾在挪威當過傳教士,于皇帝巴巴羅撒即位後二年,作了教皇,並在最初與巴巴羅撒很要好。他們之所以和解是因爲有了同仇敵忾的對象。羅馬市對教皇與皇帝雙方提出了獨立自主的要求,並邀請了一位聖者般的異端者布累斯齊亞人阿諾德前來支援鬥爭。他的異端說是很嚴重的:他斷言有財産的僧侶,有領地的主教,擁有財産的修道僧都不能得救。他抱著這種看法是因爲他認爲僧侶們應該專誠地獻身于屬靈的事業上。他雖因異端被人認爲邪惡,但卻從來沒有人懷疑過他那誠心的苦行。曾經猛烈反對他的聖伯納德說:“他既不吃又不喝,但卻象魔鬼一樣只渴求著靈魂的血液。”哈德裏……

西方哲學史第十一章 公元十二世紀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十一章 公元十二世紀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