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于公元十三世紀裏達到了極點。自從羅馬帝滅亡後,逐漸建立起來的綜合
系業已完備得無以複加。公元十四世紀帶來了各種製度和各派哲學的瓦解;而公元十五世紀則帶來了我們在今日仍舊認爲是近代事物的開端。公元十三世紀的偉人都是十分卓越的:尹諾森三世、聖法蘭西斯、弗裏德裏希二世和托馬斯·阿奎那等,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各自成爲其類型的傑出代表。此外,還有一些巨大的成就但這些卻與偉大人物沒有什麼確切的關系,例如:法蘭西哥特式大教堂,有關查理曼,阿瑟王和尼伯龍根的
漫主義,大憲章和衆議院中的立憲政治的創始等。然而,和我們直接最有關系的卻是經院哲學特別是由阿奎那所闡述的經院哲學;但我要把它留在下一章去講。我想先大致講一講對于形成這一時代精神面貌最有影響的一些事件。
本世紀初葉的中心人物是教皇尹諾森三世(公元1198—1216),他是一位機敏的政治家,具有無窮的精力,並堅信教皇具有無上的權力,但在秉賦中卻缺少基督的謙遜。在接任聖職時他擇了一段經文說教道:“看,我今日立你于各民各之上,去拔掉和打碎,去毀壞和推翻,並去建設和樹立。”他自稱爲“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是一個遵照麥基洗德的等次的永世大祭司。”他在厲行這一觀點時,利用了一切有利的情況。西西裏早先被羅馬皇帝亨利六世(死于公元1197年)所征服,亨利和諾曼族諸
王的女繼承人康斯坦斯結了婚。當尹諾森接任教皇時,新王弗裏德裏希才三歲。這時西西裏
內多亂,康斯坦斯需要教皇的幫助。她請教皇作了幼王的監護人,借著承認教廷的優越權,取得了教皇承認幼王在西西裏的統治權。葡萄牙和阿拉貢對教廷的優越權也有過類似的承認。在英格蘭,
王約翰經過了頑抗之後,終于被迫把他的王
獻給尹諾森,然後,把它當作教皇的采邑重新領回。
在某種程度上,威尼斯人在第四次十字軍中曾占過教皇的上風。十字軍士兵本擬在威尼斯乘船出發,但卻得不到足夠的船只。當時除了威尼斯人之外再沒有這麼多船只,但他們卻主張(純粹是爲了商業的理由)與其攻打耶路撒冷不如攻打君士坦丁堡——無論如何君士坦丁堡是塊有用的踏腳石,而且東羅馬帝對十字軍戰士又從來不很友好。——結果大家認爲有必要向威尼斯作出讓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並且選立了一個拉丁系的皇帝。最初尹諾森曾感到煩惱;但是他又想到現在或有可能把東西兩方的教會重新聯合起來。(這個希望以後終成泡影)除了在這件事上,我尚不知道有什麼人在什麼程度上占過尹諾森三世的上風。他派遣了大批十字軍去討伐阿勒比占西斯派,這次十字軍把法蘭西南部的異端教派,幸福,繁榮和文化一起都給根絕了。他因圖路斯伯爵,雷蒙德對這次十字軍抱著不冷不熱的態度而把他廢黜,同時並把大部分阿勒比占西斯派的土地賞給這次十字軍的統帥西蒙·德·蒙特富爾(議會之父的父
)。他和德意志皇帝奧托發生了爭執,因而號召日耳曼人廢黜奧托。他們執行了他的指示,並且又按著他的提議選立了剛成年的弗裏德裏希二世。
然而爲了支援弗裏德裏希,他卻勒索弗裏德裏希答應付出一筆驚人的代價——然而,弗裏德裏希已決心盡快地背棄這項諾言。
尹諾森三世是第一個沒有神聖素質的大教皇。教會的改革使教階製對它的道德威信感到安全,因而也就使它確信無需再爲聖潔問題有所挂慮了。從那時起,權力的動機,日益專擅地支配了教廷,因而甚至在他還在世的時候就引起了一些虔誠教徒的反對。爲了增加教廷的權力他將教規編爲法典;
瓦勒特·梵·德·符格勒外德①稱這本法典爲“地獄給予人類的一本最黑暗的書。”教廷雖然仍能取得一些顯赫的勝利,但其日後衰落的景象卻已可預見于此了。
曾爲教皇尹諾森三世所監護的弗裏德裏希二世于公元1212年去到德意志在教皇的支援下當選爲皇帝來接替奧托。
尹諾森沒有活著見到他培養了一個多麼可怕的攻擊教廷的敵人。
弗裏德裏希——曆史上最出的統治者之一——在艱難困苦中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他父
亨利六世(巴巴羅撒之子)征服了西西裏的諾曼人,娶了該王朝的繼承人康斯坦斯。亨利六世建立了一支爲西西裏人所痛恨的日耳曼人駐防部隊;他死于公元1197年此時弗裏德裏希才三歲。康斯坦斯于是開始反對日耳曼人並試圖抛開他們而借助于教皇的支持進行統治。日耳曼人大爲憤慨,于是奧托乃試圖征服西西裏;
這正是他與教皇發生爭端的原因。弗裏德裏希長大的地方,帕勒爾摩曾經曆一些其他的動亂。那裏的回教徒不時暴動;爲了攻占西西裏島,比薩人同熱內亞人並同其他任何人等進行著戰爭。西西裏的顯要人物經常視戰爭中的一方肯否爲叛變行爲付出更大的代價而歸順于一方或另一方。可是在文化方面,西西裏卻得到極大益。穆斯林,拜占庭,意大利和日耳曼文化的交融爲其他任何地方所不及。希臘語和阿拉伯語那時還通行于西西裏。弗裏德裏希能流暢地
六種語言,而①德
中世紀的吟遊詩人(1165—1230)。——譯者
且在各種語言的使用上都能作到出言機智的地步。他精通阿拉伯哲學,並和回教徒有著友好的關系。這使虔誠的基督徒頗爲憤慨。他是一個霍恩施陶芬皇族,在日耳曼可以被算是個日耳曼人。但在文化和情感上卻是一個意大利人,帶有阿拉伯和拜占庭的彩。與他同時代的人以驚異的目光注視著他,但這種驚異卻逐漸變爲恐怖;他們稱他爲“世界的奇迹和奇異的改革家”。當他還在世時就已成了許多傳奇故事裏的主角。他被人認爲是《·三·大·騙·子·論》一書的作者——三大篇子指摩西、基督、穆罕默德——本來世上從來沒有這樣一部著作,但很多教會的敵人卻先後被說成是該書的著者。其中最後的一個便是斯賓諾莎。
規勒夫(教皇員——譯者)和基伯林(皇帝
員——
譯者)兩詞的使用開始于弗裏德裏希和皇帝奧托互爭雄長的時代。規勒夫和基伯林是兩個對手的姓“魏勒夫”和“外布林根”的轉訛。(奧托的侄子是英皇室的祖先。)
尹諾森三世死于公元1216年;而敗于弗裏德裏希的奧托死于公元1218年。新任教皇霍諾留斯三世和皇帝弗裏德裏希兩人之間,起初還友好,但爲時不久就發生了糾葛。首先弗裏德裏希拒絕參加十字軍;繼之,他又和倫巴底諸城發生了紛爭,倫巴底諸城之間于公元1226年,訂立了爲期二十五年……
西方哲學史第十二章 公元十三世紀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