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托馬斯·阿奎那(生于公元1225或1226,死于公元1274)被認爲是最偉大的經院哲學家。在所有教授哲學的天主教文教機關中他的系是必須作爲唯一正確的
系來講授的;這一點自從列奧十三世于公元1879年敕令明申以來,便成了慣例。因此,聖托馬斯不僅有曆史上的重要
,而且還具有當前的影響,正象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康德,黑格爾一樣,事實上,還超過後兩人。他在大多數場合是如此緊密地追隨著亞裏士多德,以致使這位斯塔基拉人,在天主教信徒心目中幾乎具有教父般的權威;就是在純哲學問題上批評亞裏士多德,也會被人認爲是不虔誠的。但過去卻不總是如此。在阿奎那時代,推崇亞裏士多德,和反對柏拉圖的鬥爭還有待進行。阿奎那的勢力,後來取得了勝利,並一直保持到文藝複興爲止;以後。柏拉圖,重新在大多數哲學家的見解中獲得了至高的地位,這時人們對柏拉圖的理解已比中世紀時有所進步。公元十七世紀時,一個人既可是個正教徒,也可是個笛卡爾主義者;馬勒伯朗士,雖是個祭司,卻從未遭到非難;但這樣的自由在今日來說已成爲過去;天主教僧侶,如想涉及哲學,就必須承認聖托馬斯。
聖托馬斯,是阿奎那伯爵的兒子。伯爵在那不勒斯王境內的城堡,靠近蒙特·卡西諾,而這位“天使博士”③的教育便在這裏開始了。他在弗裏德裏希二世所創辦的那不勒斯大學讀了六年書;于是當了多米尼克教團僧侶,並去到科倫,受業于當時哲學界亞裏士多德的領袖人物,阿勒貝爾圖斯·馬革努斯。托馬斯在科倫和巴黎住了一個時期之後,于公元1259年重返意大利,並在此度過了余生,——公元1269—1272年再度僑居巴黎三年。那時巴黎的多米尼克教團僧侶由于他們的亞裏士多德主義曾與巴黎大學當局發生了糾紛,人們懷疑他們同情阿威羅伊派異端,當時阿威羅伊派在大學中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系派。阿威羅伊派,根據他們對亞裏士多德的解釋,主張人的靈魂,只要具有個
,就不是不死的;
不死只屬于理智,而理智是非個
的,它在不同的理智存在中都是同一的,當他們被迫認識到這種學說與天主教信仰互相違背時,他們又逃進“雙重真理”的遁辭中,所謂雙重真理指:一是基于理
的哲學真理,一是基于啓示的神學真理。所有這一切都使得亞裏士多德的名聲敗壞,聖托馬斯在巴黎時便致力于消除這種由于過分拘泥阿拉伯學說所帶來的危害。在這項工作上他獲得了非凡的成功。
阿奎那,不同于他的前輩,他對于亞裏士多德哲學確有充分的知識。他的朋友,穆爾貝克人維廉供給他一些希臘文原著的翻譯,而他自己則從事寫一些注釋。在阿奎那以前,人們對于亞裏士多德的觀念一直被新柏拉圖主義的附加物所蒙蔽而他卻祖述真正的亞裏士多德,並厭惡柏拉圖主義,即便是出現在聖奧古斯丁言論中的也不例外。他終于說服教會,使之相信,作爲基督教哲學基礎,亞裏士多德的系比柏拉圖
系更爲可取,而回教徒,和基督教的阿威羅伊主義者都曾曲解了亞裏士多德。依我看來,由亞裏士多德《·靈·魂·論》導至阿威羅伊的觀點比導致阿奎那的觀點要自然得多;可是教會自從聖托馬斯之後卻有不同的看法。我可以更進一步說,在許多邏輯和哲學問題上的亞裏士多德的觀點,並非定論,而且還已經證明大部分是錯誤的;關于這一點天主教哲學家,和哲學教師們是不許公然宣講的。
聖托馬斯最重要的著作是《·異·教·徒·駁·議·輯·要》,寫于公元1259—1264年。這書通過和一個尚未皈依基督的假想讀者的辯論來確立其基督教的真理;有人推測這位假想的讀者,是通常被認作精通阿拉伯哲學的那種人。他還寫過一部名叫《·神·學·大·全》的書,這書的重要幾乎與前書相等,但它卻不太叫我們感到興趣,因爲它的議論不以基督真理爲前提者較少。
以下是《·異·教·徒·駁·議·輯·要》的一個摘要。
首先讓我們考察一下“智慧”的意義。一個人在某項特定的工作上,例如修建房屋,可能是聰明的;這意味著他通曉達成某種特定目的的方法。但一切特定目的都從屬于宇宙的目的,因而智慧本身是與宇宙的目的相關的。宇宙的目的是知的善,亦即真理。在這種意義下尋求智慧便是最完善,最崇高,最有益
,和最爲愉快的事業。所有這些都靠引據“大哲學家”,即亞裏士多德的權威得以證實。
阿奎那說,我的目的是要闡明天主教信仰所宣揚的真理。
但在此,我必須依據自然的理,因異教徒從不接受經義的權威。可是自然的理
在上帝的事務中卻是缺乏的;它雖能證實信仰中的某些部分,卻不能證實其余的部分。它能證明上帝的存在和靈魂不死,但不能證明三位一
,道成肉身,和最後的審判。舉凡能論證的,其結果都與基督教信仰一致,而且沒有任何啓示中的事務是和理
相悖謬的。但是把那些能由理
證實的部分信仰和不能證實的部分信仰區別開來卻是重要的。因此這部《·輯·要》分爲四卷,其中的前三卷,除非爲了證明啓示與理
求得的結論互相一致時援引啓示以外,一概未對啓示加以援引;只有在第四卷中才論及那些離開啓示就不得而知的事物。
第一步是證明上帝的存在,有些人認爲這並不是必要的,因爲(他們說)上帝的存在,是自明的。設若我們知道上帝的本質,這個論斷就會是真實的,因爲(有如以後所證明)在上帝裏面本質與存在是同一的。但是我們除了極不完備的一點知識外,並不知道上帝的本質。對上帝的本質聰明人比愚昧人知道得多些;而天使卻比二者知道得更多;但是卻沒有一種被造物具有足夠的知識從而能由上帝的本質推論出上帝的存在。由于這種原因本論的論證遭到了擯斥。
我們必須牢記:能夠證實的宗教真理,同樣可由信仰得知。這些證明是很繁難的,只有那些博學之士才能了解;但信仰對于無知者、青年、以及對于從事實際工作無暇學習哲學的人來說也還是必要的。爲了這些人,啓示是夠用的了。
有人說人們·只·能由信仰得知上帝。他們主張,假如論證的諸原理,有如《·分·析·後·篇》所述,是由感覺所産生的經驗而爲我們所知,那麼,凡是超越感覺的事物便不能證明了。然而這種持論卻是錯誤的;即使不錯,上帝也還可由他的種種可以感知的作用爲人們所認識。
上帝的存在有如在亞裏士多德的著作中那樣,是由,非受動的始動者這一論證證明的。世間有些事物只……
西方哲學史第十三章 聖托馬斯·阿奎那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