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西方哲學史第十二章 公元十三世紀上一小節]的攻守同盟。他們仇恨日耳曼人;他們中間的一個詩人曾寫下了攻擊日耳曼人的如此激昂的詩句:“你們不要愛日耳曼人,讓這些瘋狗,遠遠地離開你們。”這似乎表達了倫巴底人的普遍的感情。弗裏德裏希本想要留在意大利來對付這些城市,但霍諾留斯于公元1227年時死去,教皇位由格雷高裏九世繼任,這是個熱烈的禁慾主義者,他熱愛聖法蘭西斯,並爲聖法蘭西斯所熱愛。(法蘭西斯死後二年格雷高裏封他爲聖徒)。格雷高裏認爲什麼事情也不象十字軍這般重要。弗裏德裏希因不參與十字軍而被他給予破門分。弗裏德裏希娶了耶路撒冷王的公主兼王位繼承者,如有可能是十分願意前往的;同時他已自稱爲耶路撒冷王。公元1228年還在破門期間,他竟參軍前往;這次他比前次不去時更使格雷高裏惱怒,試想十字軍隊伍怎能由一個被教皇開除了教籍的人來領導呢?
弗裏德裏希到了巴勒斯坦之後,和回教徒進行了和解,並向他們解釋:雖則耶路撒冷很少戰略價值,但基督徒卻很重視它。他終于成功地勸使他們把該城和平地返還給他。這事使得教皇更加惱怒了——基督徒應該和異教徒作戰,而不應該同異教徒進行和談。但,不管怎樣,弗裏德裏希卻在耶路撒冷被正式地加了冕,並且誰也不能否認他是成功的。公元1230年教皇與皇帝重歸于好。
在此後短暫的幾年和平期間裏,皇帝專心致力于西西裏王的政務。在彼得·德拉·維格納首相的協助下頒布了一部新法典。新法典導源于羅馬法並顯示出其南部
土的高度文明;爲了便利希臘居民這部法典立即譯成了希臘文。他在那不勒斯創辦了一所重要的大學。又鑄造了一種金幣,名叫“奧格斯塔勒斯”,這是許多世紀以來西方的第一批金幣。他製訂了較比自由的貿易製度,並全面廢除了內地關稅。他甚至召集各城選出的代表參加他的參議會,不過,這種會議卻只有咨議權。
這一段和平時期由于弗裏德裏希和倫巴底聯盟于公元1237年重開戰端而告終,教皇和聯盟諸城命運與共,再次將皇帝開除教籍。從這時起一直到公元1250年弗裏德裏希死去時爲止,戰爭不但從未間斷,而且對于雙方變得越發劇烈、慘酷和詭谲多端。期間雙方互有得失,直到皇帝死時爲止,勝敗猶未可預蔔。但那些試圖繼承弗裏德裏希事業的皇帝們卻沒有他那份魄力,他們逐次敗北,留下了意大利四分五裂,和教皇獲得勝利的局面。
教皇相繼死去,但對當前鬥爭的形勢卻沒什麼影響;每一個新接任的教皇實際上原封不動地奉行了其前任者的政策。格雷高裏九世死于公元1241年;公元1243年弗裏德裏希的死敵,尹諾森四世當選爲教皇。路易九世盡管是一個十足的正統教派,卻試圖調解格雷高裏、尹諾森四世間的嫌隙,但亦終歸于無效。特別是,尹諾森拒絕接受來自皇帝的任何建議,並使盡一切權謀術數來反對他。尹諾森宣告罷黜他爲皇帝,組織十字軍討伐他,並把所有支持他的人給以破門分。托缽僧到
宣講他的壞話,回教徒起而叛變,並且就在名義上支持他的一些顯要人物中也有一些
謀活動。這些事使得弗裏德裏希日益殘酷起來;密謀者遭到了酷刑,囚犯往往被挖掉右眼和斬掉右手。
在這巨大的鬥爭中弗裏德裏希曾一度想創立一個新宗教。在這種宗教裏他充當彌賽亞,彼得·德拉·維格納首相充當聖使徒彼得①的角。他沒有把這項計劃考慮成熟從而把它宣布出去,而只是在信中寫給德拉·維格納。可是,突然間他確信彼得正在密謀反對他,這也許正確,也可能不正確;他刺瞎了他的眼睛,並把他放在囚籠裏示衆,然而彼得卻以自殺擺
了更多的苦楚。
盡管弗裏德裏希有他的才能,卻終于不能成功,因爲當時反抗教皇的力量是虔誠的和民主的,而他的目的卻有些類似要恢複一個異教的羅馬帝。在文化上他是開明的,但在政治上他卻是反動的。他的宮廷是東方式的;他設有一個附有太監的後宮。可是意大利的詩歌,就是在這個宮廷裏興起的;而且作爲詩人,他也有過幾分才情。在同教廷的沖突中他曾幾次發表有關教會專政危害
的反對論,這在十六世紀或許會博得贊賞,但在他所
的時代卻沒有産生任何效果。異端者本該成爲他的同盟力量,但他卻認爲他們止于是些叛徒,而且爲了討好教皇他甚而迫害過他們。那些自由城市,若非爲了皇帝的緣故,倒很可能去反對教皇的;只因弗裏德裏希要求他們投降,他們才歡迎教皇來當他們的同盟者。這樣,他雖然擺
了當代的迷信,並且在文化上遠遠超過當代的其他統治者,但皇帝的地位迫使他去反對一切政治上抱自由主義見解的人們。他無可避免地失敗了,然而在曆史上所有的失敗之中,他的失敗卻是最有興趣的一個。
爲尹諾森三世的十字軍所討伐以及爲所有統治者(包括弗裏德裏希在內)所迫害的諸異端,無論就其本身抑或就其反映當代大衆感情來說,都是值得研究的。因爲關于大衆感情方面若非通過諸派異端的研究,我們在當時的著作中是找不到任何暗示的。
異端中,使人最感興趣的,而且是最龐大的一派,便是喀薩利派,他們在法蘭西南部以阿勒比占西斯派著稱。他們的教義是經由巴爾幹諸民族由亞洲方面傳來的;在意大利北部流布得很廣,在法蘭西南部受到絕大多數人的信仰,其中包括樂于尋求借口用以沒收教會地産的貴族。異端所以傳布得如此廣闊,部分是由于十字軍戰敗所産生的沮喪情緒,但主要卻是起因于對僧侶階級的富有和惡行的道德上的憎惡。
當時流行著一種類似後世清教主義般的崇尚個人聖潔的心理;這種心理是與崇拜清貧聯在一起的。教會是富有的和十分世俗的:大多數祭司都是極端不道德的。托缽僧控訴一些舊有的教團和教區祭司,斷言他們利用懴悔室來誘惑婦女;托缽僧的對手則以同樣的指控反責。無可置疑,這樣的指控多半是公正的。教會愈以宗教的理由要求教權高于一切,民衆愈爲教會的言行不符而震駭。最終導致宗教改革的同一動機,在十三世紀中已在起著作用。期間主要的區別則在于這時的俗界統治者還不敢把自己的命運和各派異端結合在一起;而這大半由于這時還沒有一種現存的哲學能把異端教義與王們對統治權的要求調和起來。
我們已無法確知喀薩利派的異端教義,因爲我們所依據的只有來自其敵方的證言。此外由于教士們,通曉各派異端的曆史,慣于根據一些不太貼切的類似點,把現存的異端教派貼上某種熟知的標簽,並將以前各種異端教派的教義附會于某種現存的……
西方哲學史第十二章 公元十三世紀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