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羅素>西方哲學史>第十五章 洛克的影響

《西方哲學史》第十五章 洛克的影響

羅素作品

  從洛克時代以來到現代,在歐洲一向有兩大類哲學,一類的學說與方法都是從洛克得來的,另一類先來自笛卡爾,後來自康德。康德自己以爲他把來自笛卡爾的哲學和來自洛克的哲學綜合起來了;但是,至少從曆史觀點看,這是不能承認的,因爲康德的繼承者們屬于笛卡爾派傳統,並不屬于洛克派傳統。繼承洛克yi缽的,首先是貝克萊和休谟;其次是法guo的philosophes(哲人)中不屬于盧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邊沁和哲學上的急進主義者;第四是馬克思及其門徒,他們又取大陸哲學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補。可是,馬克思的ti系是雜采各家的折衷ti系,關于這ti系的任何簡單說法,幾乎必錯無疑;所以,我想把馬克思暫擱一邊,等到後面再詳細論他。

  在洛克當時,他的主要哲學對手是笛卡爾主義者和萊布尼茲。說來全不合道理,洛克哲學在英guo和法guo的勝利大部分要歸功于牛頓的威望。就哲學家的身分講,笛卡爾的威信在當時由于他在數學和自然哲學方面的業績而有所提高。但是他的漩渦說作爲對太陽系的解釋,斷然比不上牛頓的引力定律。牛頓派宇宙演化論的勝利減低了大家對笛卡爾的尊崇,增高了他們對英guo的尊崇。這兩個原因都促使人心偏向洛克。

  在十八世紀的法guo,知識分子正在反抗一種老朽、腐敗、衰竭無力的君主專製,他們把英guo看成是自由的故鄉,所以洛克的政治學說就讓他們對他的哲學先頗懷好感。在大革命臨前的時代,洛克在法guo的影響由于休谟的影響而更加增強,因爲休谟一度在法guo居住過,熟識不少第一流的savants(學者)。

  把英guo影響傳到法guo去的主要人物是伏爾泰。

  在英guo,一直到法guo大革命時爲止,洛克哲學的信奉者對他的政治學說從來不感興趣。貝克萊是一個不很關心政治的主教;休谟是把鮑令布盧克奉爲表率的托利dang員。在他們那個時代,英guo的政局平靜無波,哲學家可以不cao心世界情勢,樂得講理論立學說。法guo大革命改變了這種情況,迫使最優秀的人物反對現狀。然而,純哲學中的傳統依舊沒中斷。

  雪萊爲了《無神論的必要》(necessity of atheism)被逐出牛津的校門,那作品充滿了洛克的影響。

  到1781年康德的《純粹理xing批判》一書發表時爲止,可能看起來一直好像笛卡爾、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茲的老哲學傳統漸漸要被新的經驗主義方法明確地壓倒。不過這種新方法卻從未在德guo各大學中盛行,而且自1792年以後,大家把法guo大革命裏各種恐怖慘事的責任都歸給了它。類如柯勒律治這般中途變卦的革命派,得到了康德作他們反對法guo無神論的精神後盾。德guo人在抵抗法guo人之際,滿願有一種德guo哲學支持他們。甚至法guo人,在拿破侖敗亡後,對反雅各賓主義的任何武器也盡歡迎。這種種因素都于康德有利。

  康德有如達爾文,引起了一個當初他會深惡痛絕的運動。

  康德是個自由主義者、民主主義者、和平主義者,但自稱發展他的哲學的那些人滿不是這種人。或者說,假使他們還自名爲自由主義者,他們就是另一號的自由主義者。在盧梭和康德以後,曆來有兩派自由主義,這兩派不妨區分爲“冷頭腦派”和“柔心腸派”。“冷頭腦派”經由邊沁、李嘉圖和馬克思,按邏輯的階段發展到斯大林;“柔心腸派”按另外一些邏輯階段,經過費希特、拜倫、卡萊爾和尼采,發展到希特勒。自然,這個說法過于簡括,不夠十分正確,但是也可算一種幫助記憶的指掌圖。思想演進的階段向來帶有一種簡直可以說是黑格爾辯證法的xing質:各種學說通過一些似乎都很自然的步驟,發展成了其對立面。但是這種發展從來不是完全出于思想的內在活動;它一向爲外界狀況及外界狀況在人情感中的反映所左右。可以用一個最顯著的事實說明實情如此。自由主義思想在美guo沒經過這個發展的任何一段,到今天還保持洛克所講的那個樣子。

  擱下政治不談,我們來考察考察哲學上的兩個學派的不同點,這兩派大ti可以區分爲大陸派和英guo派。

  首先是方法的不同。英guo哲學比起大陸哲學來,明細而帶片段xing;自己每承認某個一般原理,就著手審查這原理的種種應用,按歸納方式去證明它。所以,休谟在宣布沒有任何觀念不具有前行的印象以後,隨即進而研究以下的異議:假定你眼下看見兩種彼此相似而不全同的se調,並且假定你從未見過一種恰恰介乎二者之間的se調,你是不是仍舊能想像這樣一種se調?他對這問題不下論斷,而且以爲即使下一個違反他的一般原理的論斷,也不會成爲他的致命傷,因爲他的原理不是邏輯xing的而是經驗xing的。再舉一個對比的反例,萊布尼茲想要確立他的單子論時,他大致是這樣議論的:凡複雜的東西都必是由一些簡單部分組成的;簡單的東西不會有廣延;所以說萬物全是由不具有廣延的各部分組成的。但是不具有廣延的東西非物質。所以,事物的終極組成要素不是物質的,而若不是物質的,便是精神的。因此,桌子實際是一堆靈魂。

  這裏,方法的不同可以這樣來刻畫其特征:在洛克或休谟,根據對大量事實的廣泛觀察,得出一個比較有限的結論;

  相反,萊布尼茲在針尖似的邏輯原則上按倒金字塔式矗立起一個演繹巨廈。在萊布尼茲,假若原則完全正確而步步演繹也徹底牢靠,萬事大吉;但是這個建築不牢穩,哪裏微有一點裂罅,就會使它坍倒瓦解。反之,洛克和休谟不然,他們的金字塔基底落在觀測事實的大地上,塔尖不是朝下,是朝上的;因此平衡是穩定的,什麼地方出個裂口可以修繕而不至于全盤遭殃。康德打算吸取一些經驗主義的東西,此後上述方法上的差別照舊存在:一方從笛卡爾到黑格爾,另一方從洛克到約翰·斯圖亞特·穆勒,這種差別保持不變。

  方法上的差別是和其它種種差別相關連的。先說形而上學。

  笛卡爾提出了一些關于神存在的形而上學證明,其中最重要的證明是十一世紀時坎特伯雷大主教聖安瑟勒姆首創的。斯賓諾莎有一個泛神論的神,那在正統教徒看來根本不是神;不管是不是神,反正斯賓諾莎的議論本質上是形而上學的議論,而且能夠歸源于每個命題必有一個主語和一個謂語之說(固然,他也許沒領會到這一點)。萊布尼茲的形而上學也出于同一個根源。

  在洛克,他所開創的哲學方向尚未得到充分發展;他承認笛卡爾的關于神存在的證明妥實有據。貝克萊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證明;但是休谟——到休谟,這種新哲學臻于完成——

  完全……

西方哲學史第十五章 洛克的影響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十五章 洛克的影響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