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羅素>西方哲學史>第二十章 康德第2小節

《西方哲學史》第二十章 康德

第2小節
羅素作品

  [續西方哲學史第二十章 康德上一小節]獨斷的睡夢中喚醒過來——至少他這樣講;但是喚醒只不過是暫時的,他不久就發明了一種讓他能夠再入睡的催眠劑。在康德說,休谟是個必須予以駁斥的敵手,然而盧梭對他的影響卻比較深。康德是一個生活習慣十分有規律的人,大家慣常根據他作保健散步經過各人門前的時間來對表,但是有一回他的時間表打亂了幾天;那是他在讀《愛彌兒》的時候。他說讀盧梭的書他得讀幾遍,因爲在初讀時文筆的美妨害了他去注意內容。雖然康德素來受的教養是虔誠者的教養,但他在政治和神學雙方面都是自由主義者;直到恐怖時代爲止,他對法guo大革命向來是同情的,而且他是一個民主主義的信仰者。由後文可知,他的哲學容許訴之于感情,反抗理論理xing的冷酷指令;少許誇張一點說,這不妨看成是“薩瓦牧師”的一個學究式的翻版。他所提的應當把人人看成本身即是目的這條原則,是人權說的一種;從他講的以下一句(關于成人又關于兒童的)話裏流露出他酷愛自由:“再沒有任何事情會比人的行爲要服從他人的意志更可怕了。”

  康德的早期著作比較多涉及科學,少關系到哲學。裏斯本地震之後,他執筆討論了地震理論;他寫過一個關于風的論著,還有一篇關于歐洲的西風是否因爲橫斷了大西洋所以多含shui汽的問題的短文。自然地理是他大感興趣的一門學科。

  康德的科學著作中最重要的是他的《自然通史與天ti理論》(general na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of theheavens)

  (1755),這本書在拉普拉斯星雲假說以前倡導星雲假說,論述了太陽系的一個可能起源。這個著作的若幹部分帶有一種顯著的密爾頓式的莊嚴。此書有首創一個確有成果的假說的功績,但是沒有像拉普拉斯那樣提出支持該假說的鄭重道理。

  他的假說一部分純粹是空想的東西,例如所有行星都有人居住,最遠的行星上有最優秀的居民之說;這種見解爲地球謙虛,應當稱贊,但是並沒有任何科學根據。

  康德有一段他一生中最爲懷疑主義者的議論所苦的時期,當時他寫了一本奇妙著作叫《一個睹靈者的夢,以形而上學的夢爲例證》(dreams of aghost-seer,illustratedby thedreams of met-aphysics)(1766)。“睹靈者”就是瑞典寶利,他的神秘主義ti系曾以一部龐然巨著公之于世,這書共售出了四部,有三部買主不明,一部賣給了康德。康德把瑞典寶利的ti系稱爲“異想天開的”ti系;他半嚴肅半開玩笑地表示,瑞典寶利的ti系或許並不比正統的形而上學更異想天開。不過,他也不完全藐視瑞典寶利。他的神秘主義的一面是存在的,雖然在著作中不大表現;他的這一面贊美了瑞典寶利,他說他“非常崇高”。

  他像當時所有旁的人一樣,寫了一個關于崇高與美的論著。夜是崇高的,白晝是美的;海是崇高的,陸地是美的;男人是崇高的,女人是美的;如此等等。

  《英guo百科全書》上說:“因爲他從來沒結婚,他把熱心向學的青年時代的習氣保持到了老年。”我倒真想知道這個條目的筆者是獨身漢呢,還是個結了婚的人。

  康德的最重要的書是《純粹理xing批判》(thecritique of purereason)(第一版,1781年;第二版,1787年)。這部著作的目的是要證明,雖然我們的知識中沒有絲毫能夠超越經驗,然而有一部分仍舊是先天的,不是從經驗按歸納方式推斷出來的。我們的知識中是先天的那一部分,依他講不僅包含邏輯,而且包含許多不能歸入邏輯、或由邏輯推演出來的東西。他把萊布尼茲混爲一談的兩種區別劃分開。一方面,有“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區別;另一方面,有“先天”命題和“經驗”命題的區別。關于這兩種區別,各需要講一講。

  “分析”命題即謂語是主語一部分的命題;例如“高個子的人是人”或“等邊三角形是三角形”。這種命題是矛盾律的歸結;若主張高個子的人不是人,就會自相矛盾了。“綜合”命題即不是分析命題的命題。凡是我們通過經驗才知道的命題都是綜合命題。例如,僅憑分析概念,我們不能發現像“星期二是下雨天”或“拿破侖是個偉大的將軍”之類的真理。

  但是康德跟萊布尼茲和以前所有的其他哲學家不同,他不承認相反一面,就是說一切綜合命題通過經驗才知道。這就使我們接觸到上述兩種區別中的第二種區別。

  “經驗”命題就是除借助于感官知覺而外我們無法知道的命題,或是我們自己的感官知覺,或是我們承認其證明的另外某人的感官知覺。曆史上和地理上的事實屬于這一類;凡是在我們對科學定律的真實xing的認識要靠觀測資料的場合,科學上的定律也屬于這一類。反過來說,“先天”命題是這樣的命題:由經驗雖然可以把它·抽·引·出·來,但是一旦認識了它,便看出它具有經驗以外的其他基礎。小孩學算術時,經驗到兩塊小石子和另外兩塊小石子,觀察到他總共在經驗著四塊小石子,可以這樣幫助他去學。但是等他理解了“二加二等于四”這個一般命題,他就不再需要由實例來對證了;這命題具有一種歸納決不能賦予一般定律的確實xing。純數學裏的所有命題按這個意義說都是先天的命題。

  休谟曾證明因果律不是分析的,他推斷說我們無法確信其真實xing。康德承認因果律是綜合的這個意見,但是仍舊主張因果律是先天認識到的。他主張算術和幾何學是綜合的,然而同樣是先天的。于是康德用這樣的詞句來敘述他的問題:

  如何可能有先天的綜合判斷?

  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及其種種結論,構成《純粹理xing批判》的主題。

  康德對此問題的解決辦法,是他非常自信的解決辦法。他尋求這個解決辦法費了十二年功夫,但是在他的理論既然成了形之後,只用幾個月就把他的整個一部大書寫成了。在第一版序言中他說:“我敢斷言,至今未解決的、或者至少尚未提出其解決關鍵的形而上學問題一個也沒有了。”在第二版序言裏他自比哥白尼,說他在哲學中完成了一個哥白尼式的革命。

  據康德的意見,外部世界只造成感覺的素材,但是我們自己的精神裝置把這種素材整列在空間和時間中,並且供給我們借以理解經驗的種種概念。物自ti爲我們的感覺的原因,是不可認識的;物自ti不在空間或時間中,它不是實ti,也不能用康德稱之爲“範疇”的那些其它的一般概念中任何一個來描述。空間和……

西方哲學史第二十章 康德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二十章 康德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