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西方哲學史第二十二章 黑格爾上一小節]事物有種種關系,可見關于個別的事物無法談任何完全真的事,事實上唯有“全”才是實在的。這點從下述事實可以比較直接地推出來:“甲和乙是兩個”不是主語謂語命題,因此基于傳統邏輯來說,不會有這種命題。所以世界上不存在兩個事物,因此唯獨看作統一
的“全
”是實在的。
以上的議論黑格爾並沒有明白敘述,而是隱含在他的系之中,同樣也隱含在其他許多形而上學家的
系中。
舉幾個黑格爾的辯證方法的實例,也許可以使這方法容易理解一些。他在他的邏輯的議論開頭先假定“絕對是純有”;我們假定它就·是純有,而不加給它任何質。但是不具有任何質的純有是無;于是我們達到反題:“絕對即是無”。從這種正題和反題轉入合題:“有”與“非有”的合一是“變易”,所以說“絕對是變易”。這當然也不行,因爲變易必得有什麼東西變易。這樣,我們對“實在”的見解通過不斷改正以前的錯誤而發展,所有這些錯誤都是由于把有限的或有界限的某物當成好像可以是全,從這種不適當的抽象化産生的。“有限物的界限不單是從外界來的;它自身的本
就是它被揚棄的原因,它借本身的作用轉變成它的對立面。”
照黑格爾講,過程對理解結果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辯證法的每個在後的階段仿佛在溶液裏似的包含著在前的所有階段;這些階段沒有一個被·完·全取代,而是作爲全中的一個因素而賦予它適當的位置。所以不曆經辯證法的所有階段,便不可能到達真理。
認識作爲整看,具有三元運動。認識始于感官知覺,感官知覺中只有對客
的意識。然後,通過對感覺的懷疑批判,認識成爲純主
的。最後,它達到自認識階段,在此階段主
和客
不再有區別。所以自意識是認識的最高形態。當然,在黑格爾的
系中必得如此,因爲最高一種的認識一定要是“絕對”所具有的認識,既然“絕對”是“全
”,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沒有任何東西要它認識了。
依黑格爾的意見,在最好的思維中,思想變得通暢無阻,交融。真和假並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樣,是判然分明的對立物;沒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們能夠認識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我們能夠多少有些錯誤地去認識”;我們將絕對真理歸于某一件孤離知識時便發生這種情況。像“凱撒是哪裏出生的?”這種問題,有一個直截了當的答案,這答案從某個意義上說是真的,但是在哲學的意義上不真。按哲學講,“真理就是全
”,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
黑格爾說:“理即對全部實在這種有意識的確信。”這並不是說分立的人是全部實在;就他的分立
來說,他不是十分實在的,但是他的實在
在于他參與整
的“實在”。隨著我們變得日益理
,這種參與也相應地增大。
《邏輯學》末尾講的“絕對理念”,是一種像亞裏士多德的“神”似的東西。絕對理念是思維著自身的思想。很明顯,“絕對”除思維自身而外什麼也不能思維,因爲除對我們理解“實在”的偏狹錯誤的方式而言外,不再·有任何旁的東西。據他說,“精神”是唯一的實在,它的思想借自意識向自身中映現。定義“絕對理念”的實際原話非常晦澀。瓦勒斯譯之如的理念的統一言,就是理念的概念,這概念以理念的本身作爲對象,而且從這一概念看來,客觀世界即是一理念——在這客觀世界裏一切規定均統一起來了。)德文原文更難懂。
不過,問題的實質並不像黑格爾說的那麼複雜似的。絕對理念是思維著純思想的純思想。這就是神古往今來所做的一切——真不愧是一位教授眼中的神。他接著說:“因此這種統一乃是·絕·對和·全·部·的·真·理,自己思想自己的理念。”
現在來談黑格爾哲學的一個奇妙特,這是他的哲學與柏拉圖或普羅提諾或斯賓諾莎的哲學的區別。雖然終極實在是無時間
的,而且時間無非是由于我們沒能力看到“全
”而産生的一種幻覺,可是時間過程卻跟純邏輯的辯證法過程有密切關系。事實上,世界曆史一向就是曆經從中
的“純有”(關于中
,黑格爾除知道有它而外毫無所知)到“絕對理念”的各範疇而進展的,絕對理念看來在普魯士
家即便沒有完全實現,也接近實現了。根據黑格爾自己的形而上學,我不能了解世界曆史反複辯證法的各個轉變這一看法有什麼理由,然而這卻是他在《曆史哲學》(philosophy of hisa tory)中所發揮的論點。這是一個有趣的論點,它使人間事務的種種變革獲得了統一
和意義。這論點也和其它曆史理論一樣,如果要想說來似乎有道理,需要對事實作一些歪曲,而且相當無知。黑格爾同他以後的馬克思和施朋格勒一樣,這兩樣資格都具備。奇怪的是,一種被說成是宇宙
的曆程竟然全部發生在我們這個星球上,而且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
並且,假若“實在”是無時間的,也沒有任何理由說這曆程後來的部分要比在前的部分
現較高的範疇——除非人當真要采取這樣一種亵渎不敬的假定:宇宙漸漸在學習黑格爾的哲學。
據黑格爾說,時間曆程按倫理和邏輯雙方面的意義來講,都是從較不完善到較完善。確實,這兩種意義在他看來並不是真正區別得開的,因爲邏輯的完善就在于是一個密致的全
,不帶高低不平的邊緣、沒有獨立的部分,而是像人
一樣,或者說更像有理
的精神一樣,結成一個各部分互相依存、都一同趨向單一目標的有機
;這也就構成倫理的完善
。引幾段原文可以說明黑格爾的理論:
“理念正如同靈魂向導默久裏神,真正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領袖;而精神,即這位向導的理的、必然的意志,是世界曆史的種種事件的指導者,而且一向就是。按精神的這種指導職能來認識精神,便是我們當前的工作的目的。”
“哲學爲觀照曆史而帶來的唯一思想即‘理’這一單純概念;即理
是世界的主宰;即世界曆史因而顯示出一種合理的曆程。這種信念和洞察在曆史學本身的範圍內是一個假說。在哲學領域中,它卻不是什麼假說。在哲學裏由思辯認識證明:理
——這裏不考究宇宙對神的關系,僅只這個名詞就算夠了——既是·無·限·力·量也是·實·
;它自身是一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無·限·素·材與·無·限·形·式——即推動該內容的東西。理
是宇宙的·實·
。”
“這種‘理念’或‘理’,是·真·實、是·永·恒、是絕對·有·力·的存在;它顯現在世界中,而且在這世……
西方哲學史第二十二章 黑格爾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