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羅素>西方哲學史>第二十四章 叔本華第2小節

《西方哲學史》第二十四章 叔本華

第2小節
羅素作品

  [續西方哲學史第二十四章 叔本華上一小節]盡管死亡最後總要戰勝,我們仍追求我們的無益的目的,“就像我們把肥皂泡盡量吹得久、吹得大,固然我們完全知道它總歸是要破裂的。”所謂幸福這種東西是根本沒有的,因爲願望不滿足惹人痛苦,達到之後只帶來餍足。本能驅逼人蕃育後代,蕃育後代又生出苦難和死亡的新機緣;這便是xing行爲和羞恥相連的理由。自殺是無用的;輪回說即使按本義講不是真的,也借神話形式傳出了真理。

  這一切都非常悲慘,但是有一條出路,這條出路是在印度發現的。

  神話當中最好的莫過于涅槃神話(叔本華把涅槃解釋成寂滅)。他承認這神話不合基督教教義,但是“人類古來的智慧並不會被加利利發生的事所代替。”苦難的起因是意志強烈;我們越少運用意志,我們越少受苦。于是所謂知識,只要是某種的知識,到底證明還是有用的。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區別是現象界的一部分,按真相來看世界,這區別就消失了。對善人講,“摩耶”(幻影)的面紗已經成了透明的;善人明白萬物都是一個,他自身和旁人的區別不過是表面上的區別。他憑借愛達到了這個洞觀,所謂愛永遠是同情心,跟旁人的痛苦有著關連。“摩耶”的面紗一除下,人便承擔起全世界的苦難。在善人,對全ti的認識甯息了一切意慾;他的意志離開生命,否定他自己的本xing。“在他內心中,對他自己的現象xing的存在是其一個表現的那種本xing,即已認識到充滿著悲慘的那個世界的核心內在的本xing,生起一種嫌憎。”

  因此,至少關于實踐方面,叔本華同禁慾的神秘主義達到完全一致。艾克哈特和安格魯司·濟雷鸠斯的著作比《新約》好。正統基督教信仰中有一些好東西,值得注意的是聖奧古斯丁和路德爲反對“庸俗的裴拉鸠斯的教義”而宣講的原罪說;但是各福音書裏面形而上學缺乏得不成話。他講,佛教是最高的宗教;佛的倫理說除在“可惡的伊斯蘭教義”盛行的地方以外,遍亞洲是傳統公認的。

  善人會實行完全守貞、自願清品、齋戒和苦行。在所有事情上,他會一心克製他的個人意志。但是善人做這事,並不像西方的神秘主義者那樣爲了達到與神諧和;並不是追求這種積極的善。所追求的善徹頭徹尾是消極的:

  “我們必須把我們在一切美德與神聖背後所辯認出的美德與神聖的最後標的、即我們畏之如兒童怕黑暗般的那種‘虛無’的yin霾印象驅散;我們甚至不可像印度人那樣,借神話和無意義的話,例如再化入梵天或佛教徒的涅槃,來回避它。我們甯可坦率地承認,在完全廢除意志之後殘留的東西,對于一切仍舊滿懷意志的人來說確實是空無所有;但是反之,對于意志已經轉化而且已經否定它自己的人們講,這個如此真實的我們的世界,盡管有一個個太陽與銀河——才是虛無的。”

  這裏淡淡地暗示聖者能看出別人所看不出的某種積極的東西,但是這種東西究竟是什麼,在什麼地方也沒有隱指出來,所以我想這種暗示不過是修辭上的。叔本華講,世界及其一切現象不過是意志的客觀化。隨著意志的降服,“所有那些現象也廢除了;世界所賴以構成的、在客觀xing所有各階段上無終了無休止的那種不斷的緊張和努力;在潛移漸變中彼此繼起的多種多樣的形式;意志的全部表現;而且最後,還有此表現的普遍形式——時間和空間,以及其最後的基本形式——主ti與客ti;一概廢除了。沒有意志:沒有表象、沒有世界。在我們前面的確只有虛無。”

  除把這段話的意思解釋成聖者的目的是要盡可能接近非存在以外,我們無法作其它解釋;而爲了某種從未清楚說明的理由,聖者靠自殺是達不到非存在的。爲什麼聖者比一個永遠酣醉的人可取,這不太容易理解;或許叔本華認爲清醒的時刻勢必頻繁得不得了。

  叔本華的知命忍從主義不大前後一貫,也不大真誠。他所引據的神秘主義者們是信仰冥想的;在“至福直觀”中可以達到最深奧的一種認識,這種認識便是至高的善。自從巴門尼德以來,就把關于現象的虛妄知識和另一類知識作成對照,而不和完全不同類的某種東西作成對照。基督教倡導我們的永生在于·認·識神。但是叔本華根本不講這個。他同意普通所當作的知識屬于“摩耶”的領域,但是當我們戳穿面紗時,我們看到的不是神而是撒但——這個爲了折磨自己的創造物永遠忙著織造苦難網的邪惡的全能意志。賢人被“魔鬼直觀”嚇破膽,大叫一聲“去!”,躲避到非存在界裏。一定說神秘主義者是信仰這種神話的人,那是對他們的侮辱。至于賢人不達到完全的非存在仍可以過有幾分價值的生活,這樣的提法也不可能與叔本華的悲觀論調和。只要賢人存在,他就是因爲保留意志這種惡才存在的。他可以靠削弱意志來減少惡的量,但是決不能獲得什麼積極的善。

  假若我們可以根據叔本華的生活來判斷,可知他的論調也不是真誠的。他素常在上等菜館裏吃得很好;他有過多次se情而不熱情的瑣屑的戀愛事件;他格外愛爭吵,而且異常貪婪。有一回一個上了年紀的女裁縫在他的房間門外邊對朋友講話,惹得他動火,把她扔下樓去,給她造成終身傷殘。她贏得了法院判決,判決勒令叔本華在她生存期間必須每季付給她一定的錢數(十五塔拉)。二十年後她終于死了,當時他在賬本上記下:“obitanus,abitonus。”

  除對動物的仁慈外,在他一生中很難找到任何美德的痕迹,而他對動物的仁慈已經做到反對爲科學而作活ti解剖的程度。在其它各方面,他完全是自私的。很難相信,一個深信禁慾主義和知命忍從是美德的人,會從來也不曾打算在實踐中ti現自己的信念。

  從曆史上講,關于叔本華有兩件事情是重要的,即他的悲觀論和他的意志高于知識之說。有了他的悲觀論,人們就不必要相信一切惡都可以解釋開也能致力于哲學,這樣,他的悲觀論當作一種解毒劑是有用的。從科學觀點看來,樂觀論和悲觀論同樣都是要不得的:樂觀論假定,或者打算證明,宇宙存在是爲了讓我們高興,悲觀論說是爲了惹我們不高興。

  從科學上講,認爲宇宙跟我們有前一種關系或後一種關系都沒有證據。信仰悲觀論或信仰樂觀論,不是理xing的問題而是氣質的問題,不過在西方哲學家當中樂觀氣質一向就普遍得多。所以,有個相反一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一些本來會被人忽略的問題,可能是有益chu的。

  比悲觀論更爲重要的是意志第一的學說。顯然這個學說同悲觀論並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叔本華以後主張此說的人經常從其中得到樂觀論的基礎。有許多現代的哲學家,值得注意的是尼采、柏格森、詹姆士和杜威,向來以這種或那種形式主張過意志至上說。而且,這學說在專門哲學家的圈子以外也風行開了。于是,隨著意志的地位上升多少等,知識的地位就下降了若幹級。我認爲,這是在我們這時代哲學氣質所起的最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由盧梭和康德作下了准備,不過是叔本華首先以純粹的形式宣布的。因爲這個緣故,他的哲學盡管前後矛盾而且有某種淺薄chu,作爲曆史發展中的一個階段來看還是相當重要的。

……

《西方哲學史》第二十四章 叔本華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二十五章 尼采”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西方哲學史》第二十五章 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