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羅素>西方哲學史>第二十六章 功利主義者第2小節

《西方哲學史》第二十六章 功利主義者

第2小節
羅素作品

  [續西方哲學史第二十六章 功利主義者上一小節]和愛爾維修。他和那個時代的所有急進主義者一樣,信服教育萬能。他在他的兒子約翰·斯圖亞特·穆勒身上實踐自己的學說,其結果有好有壞。

  最重大的壞結果是,約翰·斯圖亞特甚至在發覺了他父qin的見解一向很狹隘的時候,也決無法完全擺tuo掉他父qin的影響。

  詹姆士·穆勒和邊沁一樣,認爲快樂是唯一的善,痛苦是唯一的惡。但是他又像伊壁鸠魯,最看重適度的快樂。他認爲知識上的樂趣是最高的樂趣,節製是首要的美德。他的兒子說:“·激·烈·的·事·物在他說來是輕蔑非難的對象”,又補充說,他反對現代人的重感情。他和整個功利主義派一樣,完全反對各樣的lang漫主義。他認爲政治可以受理xing支配,並且指望人們的意見可以由證據來決定。如果論爭中的對立雙方以同等的技巧各陳己見,那麼萬無一失,過半數人會得出正確判斷——他這樣主張。他的眼界受到了他感情xing質貧乏的限製,但是在他的限度以內,他具有勤勉、無私、講理xing的長chu

  他的兒子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生于1806年,他繼續奉行一種略有緩和的邊沁派學說直到1873年逝世。

  邊沁派完全缺乏動人感情的力量,若考慮到這一點,在整個十九世紀中期他們對英guo的立法和政策的影響可算大得驚人了。

  邊沁提出了種種議論,支持全ti幸福即summumbonum (至善)這個看法。這些議論有的是對其它倫理學說的尖銳批評。在他寫的論政治謬論的著作裏,用一種似乎講在馬克思前頭的言詞說,溫情道德和禁慾道德滿足統治階級的利益,是貴族政ti的産物。他繼續說道,宣揚犧牲之道德的人並不是受謬見之害的人:他們是想要別人爲他們而犧牲。他說,道德秩序是由利害平衡産生的結果。統治團ti僞稱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已經利害一致,但是改革家們指明這種一致還不存在,他們努力要使它實現。他主張只有效用原則能在倫理學和立法中當一個判斷標准,奠定一門社會科學的基礎。他支持他這條原則的明確理由主要是,這條原則實際是表面上相異的各種倫理學ti系暗中含有的。不過,要給他對各種倫理學ti系的概觀加上嚴格限製,他這話才似乎有道理。

  邊沁的學說ti系中有一chu明顯的疏漏。假如人人總是追求自己的快樂,我們怎麼能保證立法者要追求一般人的快樂呢?邊沁自己的本能的仁慈心(他的心理學理論妨礙他注意到它)使他看不見這個問題。假使他受聘請爲某個guo家草擬一部法典,他會按照他所認爲的公衆利益製訂他的提議,而不爲了促進他個人的利益或(有意識地)促進本階級的利益。

  但是,假使他認識到這個事實,他當初就不得不修改他的心理學學說了。他好像是這樣想的:通過民主政ti,結合適當監督,可以控製立法者,使得他們只有憑自己對一般公衆有用chu才能促進他們的私人利益。在當時,要給種種民主製度的作用下一個判斷,材料是不多的,所以他的樂觀主義也許還情有可原,但是在我們這個令人多幻滅感的時代,這種樂觀主義就似乎有點天真了。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在他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a ism)中提出了一個議論,真謬誤得難以理解他怎麼會認爲它是正確的。他講:快樂是人想要的唯一東西;因此快樂是唯一要得的東西。他主張,看得見的東西只有人看見的東西,聽得見的東西只有人聽見的東西,同樣,要得的東西只有人想要的東西。他沒注意到,一件東西人·能·夠看見它就是“看得見的”,但是人·應·該想要它才叫“要得的”。因而“要得的”是一個以某種倫理學說爲前提的詞;我們從人想要的事物推不出要得的事物來。

  而且,假如每個人實際上必然追求自己的快樂,那麼講他·應·該做旁的事是不得要領的。康德極力主張“你應該”暗含著“你能夠”的意思;反之,如果你不能怎樣,說你應該怎樣也是白費。·假·如每個人必定總是追求自己的快樂,倫理學便化成聰明的遠慮:你正好可以促進別人的利益,希望他們反過來也會促進你的利益。同樣,在政治中一切合作都成了彼此幫襯。由功利主義者的前提按正當的推理是推不出其他結論的。

  這裏涉及兩個xing質不同的問題。第一,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幸福嗎?第二,全ti幸福是人的行動的正當目標嗎?

  說每個人都希求自己幸福,這話可以有兩個意義,一個意義是明白的至理,另一個意義是不對的。不論我可巧希求什麼,我達到我的願望時就會獲得幾分快樂;按這個意義講,無論我希求的是什麼,那總是·一·種快樂,于是可以稍欠嚴格地說我所希求的就是快樂。該學說在這個意義上是一條明白的至理。

  但是,假若所指的是,如果我希求什麼,我之所以希求它是因爲它會給我快樂,這通常是不對的。我餓的時候希求食物,只要我的饑餓還繼續存在,食物會給我快樂。然而,饑餓這種慾望是先有的;快樂是這種慾望的後果。我不否認有些場合下人有直接求快樂的慾望。假如你已決定在戲院裏度一個空暇的晚上,你要選擇你認爲會使你得到最大快樂的戲院。但是,這樣由直接求快樂的慾望所決定的行爲是例外的、不重要的。每人的主要活動都是由先于算計快樂和痛苦的慾望決定的。

  不論什麼事都可能是慾望的對象;受虐婬患者可能希求自己痛苦。當然,受虐婬患者從他所希求的痛苦裏取得快樂,但是這種快樂是由于這種慾望,而不是倒過來講。一個人可能希求某種除了由于他的慾望而外對他個人沒有影響的事情——例如,在一場他本guo守中立的戰爭中某一方的勝利。他可能希求增進一般人的幸福,或減輕一般人的苦難。或者他也可能像卡萊爾那樣,希求的與此正相反。隨著他的慾望不同,他的快樂也不同。

  因爲人們的慾望彼此沖突,倫理學是必要的。沖突的根本原因是利己心:大多數人對自己的福利比對旁人的福利要關切。但是在毫無利己心成分的場合下同樣可能有沖突。這一個人也許希望人人都是天主教徒,另一個人也許希望人人都是加爾文派教徒。社會鬥爭中常常包含這種非利己的慾望。

  倫理學有雙重目的:第一,找出一條借以區別善慾望和惡慾望的准則;第二,通過贊揚和責備,促進善慾望,阻抑那種惡的慾望。

  功利主義的倫理學部分從邏輯上講和心理學部分是不相關的,倫理學部分說:那種實際上促進全ti幸福的慾望和行爲是善的。促進全ti幸福不一定要是某件行爲的·動·機,卻只需要是它的·效·果。對這種學說我們在理論上有什麼站得住的……

西方哲學史第二十六章 功利主義者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二十六章 功利主義者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