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幸福之路第2章 拜倫式的不幸上一小節]了。然而我不得不承認,他的愛情觀裏有點迂腐氣味。
感謝上帝,他最卑微的美安衆生自誇靈魂有兩面,一面對著蒼天,一面顯示給他心愛的女人!
這就是說,對待整個世界的唯一可能的態度便是戰鬥。爲什麼呢?因爲這世界是殘酷的,布朗甯會這麼回答。我們則會說,因爲這世界不會如你所想的那樣接受你。一對夫婦可能會結成像布朗甯夫妻那樣的相互敬慕的社會。不管你的勞動值得稱贊與否,如果有一個人時刻陪伴著你,不停地誇獎你,那總會是一件很討人喜歡的事兒。當布朗甯責備菲茨傑拉德竟沒有膽量稱贊《奧羅拉·利》一詩時,無疑他認爲自己是個真正的男子漢、是個真正可靠的伴侶。我不覺得這種雙方的批評功能的完全缺失是值得稱贊的。這與恐懼感、以及試圖在遭到無情的。公正的批評時尋求庇護的慾望緊密相關。許多老單身漢會從他們自己家裏獲得同樣的滿足。我自己在維多利亞時代生活得太久,按照克魯奇提出的標准,我是難以成爲現代人了。無論如何,我絕對沒有喪失對愛情的信仰,但是我所信仰的這種愛情,卻不是維多利亞時代的人所羨慕的。這種愛充滿曆險並且明若觀火,在它給予善的知識時,並沒有把邪惡遺忘,更不去故作神聖純潔。把這些特征歸諸那種爲人崇尚的愛,乃是禁忌的結果。維多利亞時代的人深信,大多數
活動是邪惡的,于是不得不將一些誇張言詞貼在他所認同的那種愛上。那時候的
饑餓比現在厲害得多,這無疑更使人誇大
活動的重要
,正如苦行僧們所做的那樣。今天我們正在經曆一個混亂時期,許多人抛棄了舊的准則,卻還沒有獲得新的准則。這給他們帶來了許多麻煩。由于潛意識中他們仍然信奉舊的准則,所以當這些麻煩到來時,便産生了絕望、悔恨和憤世嫉俗的心理。我不認爲發生了這種情況的人是很多的,但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暢言無忌的人。我想,要是把今天的成功的年輕人與維多利亞時代的這種人作一比較,就會發現,比起60年前來,今天的青年享有更多的愛情幸福,對愛情價值也有更爲真誠的信仰。某些人走向債世嫉俗的原因是,舊觀念對無意識的壓抑統治,以及理智的倫理道德的缺失,而今天人們正是據此來調節自己的行爲。解決的辦法不在于對過去的哀悼、懷念,而在于以一種勇敢的態度去接受現代世界的現狀,下定決心,把各個
暗角落裏的、已爲人所摒棄的迷信思想鏟除幹淨。
要簡略地說明人爲什麼重視愛情是很難的,不過我還是樂意一試。愛情之所以引人重視,首先在于——這一點雖然並不是愛情的最大價值,但卻爲其他一切價值所必需——它本身是快樂的源泉。
哦愛情!他們太錯怪你了
說什麼你的甜蜜便是憂傷,
當你結出豐碩的果實
還有什麼比它更爲甜蜜芬芳。
這幾句詩的匿名作者並不是在給無神論尋找答案,也不是爲宇宙尋找鑰匙;他不過是在自我陶醉。愛情不僅是快樂之源,它的喪失也是痛苦之源。其次,愛情之所以被人稱頌,還因爲它能給所有最美的事物帶來更高的價值,如音樂、高山日出、皓月當空的大海。一個從來沒有和他喜愛的女子一起享受過好事物的人,便不能充分會出這些事物所具有的無窮鞋力。同時,愛情還能打碎自我的堅厚外殼,因爲它是一種生物本能的合作,在實現對方的本能目標時,需要雙方共同的投入。在不同的時期,有過各種形式的獨身主義哲學,有的高尚,有的並不那麼高尚。斯多葛主義者和早期基督徒認爲,個
能夠實現人生的最高的善,這只要通過自己的意志就行,而不要整個人類的幫助。有些人把權力當作生活的目的,有些人則把個人享樂當作生活的目的。在一定的意義上,所有這些都是獨身主義哲學,即提倡每一個單獨的個人通過自己便可達到善的境界,而不一定需要或大或小的群
的努力。在我看來,所有這些觀點,不管是在道德理論方面,還是在人的本能的積極表現方面,都是不對的。人的生存有賴于合作,況且大自然賦予了人——雖然尚有不足之
——這種本能器官,通過它,合作所需要的友誼才能産生。愛情是導致合作的首要的和最爲普通的形式;那種曾經用心
驗過愛情的人,是不會滿足于這種哲學的,即主張勿需所愛的人的合作也能達到最高的善的境界的哲學。在這一方面,父母情感甚至更爲強烈,但父母情感至多不過是父母之間的愛情結晶。我不謊稱最高形式的愛情是普遍的,但我可以肯定,最高形式的愛所揭示的價值一定還未爲人知曉,懷疑論也並未觸及這一價值,雖然那些懷疑論者無此能力,但他們卻錯誤地把自己的無能歸之于懷疑主義。
喜愛是永恒的火焰,
在;、靈裏永遠燃燒;
從不倦意,從不熄滅,從不冷卻,
從不對自己厭惡煩惱。
下面我來談談克魯奇先生對于悲劇的看法。他堅持認爲,易蔔生的《群鬼》比莎士比亞的《陣爾王》要遜得多,對此我完全同意。“再強的表現力,再偉大的語言天賦,也不能將易蔔生變成莎士比亞。後者用以創作出他的作品的原材料——他的人類尊嚴觀念,他對人類情感重要
的意識,他對人類生活的廣闊
的洞察——這一切沒有也不會存在于易蔔生那兒,因爲它們即使在地的同時代人那兒沒有也不可能存在。隨著世紀的交替,神低、人類和自然都令人莫名其妙地縮小了。這不是因爲現代藝術的現實主義信念促使我們尋找平庸的人們,而是因爲人類的平庸通過某一過程加到了我們頭上,正是這同一過程,導致了我們的想像力據以證明自身的現實主義藝術理論的發展。”毫無疑問,舊式的專以描寫五公貴族及其悲哀的悲劇不再適合于我們的時代了。當我們試圖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無名之輩的悲哀時,效果當然就不一樣了。然而,其原因並不在于我們對生活的看法的倒退落後,正相反,是由于這樣一個事實,我們不再把某些個人看作偉人,似乎只有他們才擁有悲劇激情,其他所有的人則只勤勞苦作,以便産生出少數人的偉大崇高來。莎士比亞說過:
乞丐死的時候,天上不會有慧星出現;
君王之死,蒼天也爲之感念。
在莎士比亞生活的時代,這種觀點即使不完全被人信崇,至少表白了一種實際上很普遍的、爲莎士比亞本人從心底裏認
同的看法。因此詩人辛納之死的喜劇的,而凱撒、布魯
和卡修斯的死則是悲劇
的。對我們來說,個
之死已失去了普遍的意義,因爲我們已經有了一種不僅
現于外部形式中,而且深入了我們的信念之中的觀念。因此,今日的大悲劇不是與個人、而是與社會密切相關的。以恩斯特·托勒的劇本《大衆與人》爲例,我並不認爲它比得上曆史上最輝煌時期産生的最優秀的作品,但是我確信它是經得起比較的;它是崇高的、深造的、實際的,它關注英雄行爲,正如亞裏士多德曾經說過的,“用憐憫和恐怖淨化讀者的心靈”。由于舊的技巧、舊的傳統必須被人抛棄;但又不能代之以平庸之物,因而像《大衆與人》這種現代悲劇的例子還是很少見的。要寫悲劇,作者必須有悲劇的情懷。要有悲劇的情懷,他就必須意識到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僅用自己的心靈,還得用自己的生命和激情去
驗。克魯奇先生在他的書中不斷地談到絕望,人們不禁爲他對悲慘世界的英雄式的接受所感動;但是他的悲慘世界乃是基于這一事實,即面對新的刺激,他和大多數文人還沒有學會如何去感知舊的情感。刺激當然存在,但不在文人圈子裏。文人小圈子與社會生活之間沒有重要的接觸,而人的情感要想有一種嚴肅的深度,要使悲劇情感和真正的幸福感得以産生的話,這種接觸是必不可少的。對那些才華橫溢但又迷們困惑、無所適從的年輕人,我的告誡是:“放棄創作的企圖,相反地,盡量一字不寫。走進大千世界;去做一個海盜、一個
波羅之王、一個蘇維埃俄羅斯的勞工吧;去尋找這樣一種生活,去找到這樣一種存在方式,讓基本的力需要的滿足占據你的全副精力吧。”我並非向一切人,而只是向那些患有克魯奇先生所診斷出的疾病的人,推薦這一實踐課程。我相信,經過幾年這樣的生活,這位以前的知識分子就會發現,不管他如何努力遏製自己,也不能阻止自己不去寫作了。這時,他就不會覺得自己的寫作毫無意義了。
《幸福之路》第2章 拜倫式的不幸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3章 競爭”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