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專賣海鮮的大酒家門口,不時可以見到有一種怪魚,養在木盆或特製的噴魚櫃裏,多數同山瑞等養在一起,它的形狀像大鳗魚和烏魚,周身有滑涎,可是有四只腳,像是一條小鳄魚或是蛤蚧蛇,酒家稱它們爲海狗魚,認爲是很美味滋補的東西。
海狗魚是兩棲類,喜歡棲息在淺濱或山邊的溪
溝裏,頭部大而扁,兩只眼睛很細小,前腳四趾,後腳五趾,全身烏黑
,有一條尾巴,那樣子與其說是像小鳄魚,不如說是像一條大蝌蚪。海狗魚普通有二三尺長,大的可以長至五尺,形狀實在很醜惡。香港、新界和大嶼山的山澗裏,也偶然可以捉得到海狗魚,不過香港酒家出售的多來自
內,廣東廣西福建的山嶺地帶都出産海狗魚,上海的黃浦灘和蘇州河裏也有。海狗魚在中
的棲息區域分布很廣,從山西西南部、四川、揚子江流域,以至貴州都曾經發現過,閩廣一帶更不用說了。
海狗魚在中方物志書上被著錄得很早,舊時稱它們爲“鲖”,爲“鲵”,俗稱孩兒魚或娃娃魚,認爲是一種很神異的東西。《爾雅》釋魚說:“鲵,大者謂之叚。”注說:“今鲵魚似鲇,四腳,前似猕猴,後似狗,聲如小兒啼,大者長八九尺。”
《經注》說:“鲵魚聲如小兒,有四足。”郭璞注《山海經》,又稱它們爲“稣”,說是聲啼如小兒,故呼爲“稣”。但說得最詳細可靠的是《益州方物略》,作者宋祁記西川所出産的這種“鲖”魚說:
“出西山谷及鴉江,狀似鲵,有足,能緣木,其聲如兒啼,蜀人養之。”又說:“有足若鲵,大首長尾,其啼如嬰,緣木弗墜。”
將這類的描寫用今日所見的海狗魚來對證,大都正確符合,可見從前人所認爲怪物的鲖或鲵,其實就是海狗魚。甚至“啼聲如小兒”,也不是杜撰的,因爲將海狗魚捉在手裏時,它往往能發出“呀呀”的叫聲。
在中世紀的歐洲,海狗魚也被認爲是一種怪物,稱它們爲“火蛇”(the giant salamander),說是能咬人致死,並且能避火。這是因爲它身上有滑涎,對于小火確是不怕。身上又能排泄一種毒液,使一般的動物不致咬它,但並不能殺人。
海狗魚有腳,能從邊爬上樹捕食樹蛙,所以,你有時可以在樹上捉到海狗魚。孟子認爲不可能的“緣木而求魚”,給這事實推翻了。
《靈魂的歸來》緣木可求的海狗魚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蚬與(蟲雷)”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