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夏天,街上整天的有喊著賣“糯米包粟”。包粟就是粟米。香港農家種粟米的人並不多,因此賣起來價錢倒不便宜,它被人當作是一種很時鮮的食品。酒樓裏的茸粟米的身價更名貴。這在北方人看了真要搖頭歎氣。因爲粟米在北方正是棒子面和窩窩頭的原料,乃是從前人家最普通的終年主要食糧。
粟米有粘糯兩種的分別。粘米包粟黃,咬起來像吃普通白米飯那樣很有韌
,顆粒也較大;糯米包粟
白,吃起來像糯米飯那樣軟軟的,顆粒也較細小。香港很少見到新鮮的粘米包粟,所賣的全是糯米包粟。不知怎樣,我倒喜歡吃黃
較硬的一種,從小就是如此,一粒一粒用手摘下來吃,覺得特別有風味。
粟米在各地方有許多不同的名稱,上海人稱它爲珍珠米,北方人叫玉米,華中又叫包谷;有些地方又叫玉蜀黍,這是一個古名,據說,最初是種在四川的,所以名字上有一個蜀字。但它其實是從外傳入的,因此有些地方又叫它爲“番麥”。
粟米的原産地是美洲。這是從前美洲印第安人的食糧,所以,即使在外也有許多有趣的俗名,種類也很多。有一種綽號“鄉下紳士”,另一種名爲黃金小
,據說滋味最好。香港薄扶林的大公司農場裏也有種植。這些都是糯米的,吃起來軟而甜,罐頭粟米就是屬于這一種。至于黃
的大粒粟米,則大都磨成粉作食用,辦館裏所賣的老牌鷹唛粟粉,是製西餅蛋糕和烹調西餐的主要原料,它其實就是外
“棒子面”。
粟米是什麼時候傳入中的,我一時找不出根據,但爲時一定不會太久。因爲,我
舊籍上所記載的各種黍秫種雜糧,其中並沒有一種是類似玉米的,想來大約像番薯或薯仔那樣,多數是在明朝傳入我
的。又從玉蜀黍一名看來,最初種植這東西的地點可能是四川。我
本來另有一種蜀黍(有時亦作蜀秫),也是外種,不過它是像稻麥一樣結穗而不是像玉米那樣一顆一顆的。《農政全書》說:
蜀秫,古無有也。後世或從他方得種,其粘者近秫,故借名爲秫,今人但指此爲秫,而不知有粱秫之秫,誤矣。別有一種玉米,或稱玉麥,或稱玉蜀秫,蓋亦從他方得種。
研究我動植物最精確可靠的《本草綱目》,著者李時珍,對于玉蜀黍也說:“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其葉苗俱似蜀黍而肥矮。”李時珍是明朝人,他既然說“種者亦罕”,可見那時一定傳入不久了。
玉米今日在我北方已極普遍,惟所種都是黃
的一種,很少像香港所賣的“糯米包粟”。就是長江一帶所出的珍珠米,也是黃
的居多。每一只都很肥大,差不多有七八寸長。北方一般農家不吃麥面的(即普通的面粉),整年就吃玉米磨成的棒子面。用棒子面蒸成的饅頭,不稱爲饅頭而稱爲“窩窩頭”,從前這是北方窮人家一年四季的主食。雖然野史上說西太後也愛吃“窩窩頭”,但哪怕是用玉石磨子磨成的上白面粉攙了
汁燕窩汁製成的,要幾兩銀子一枚,決不是窮人所常吃的“窩窩頭”。在
民
的銀元券和金圓券的崩潰時期,在惡
通貨膨脹的時候,物價一日數變,北方的窮人有時苦得連“窩窩頭”也吃不起哩。
將曬幹的粟米炒得爆裂開花,拌以糖漿就成了時髦的“爆谷”。這是南美洲的土風食品,名爲“popcorn”。他們用形狀複雜的鋁製大機器鍋,用電力來炒,裝在蠟紙袋裏來賣,遊戲場和電影院裏最多。香港也有幾家這樣的新型小商店專製這種食品出售。其實,廣東久就有了自己的爆谷。過年所吃的大煎堆,裏面就是用爆谷作餡的。
粟米所含的澱粉質和糖質都很多。所以磨成粉可以製糕餅,又可以製糖。新出最嫩的粟米,它的梗心切成片還可當筍用。粟米初采下來時,苞內有一叢有絲光的白須,鄉間小孩子就將它當胡須挂在嘴上來玩。
《靈魂的歸來》糯米包粟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行不得也哥哥”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