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無錫肉骨頭,我首先要埋怨主持《新晚菜單》①的那位先生,我讀了他的報道後就去“按圖索骥”,一連跑了好幾家“上海店”都買不到。後來到了中環街市對面的那家“三陽”,他們的雪櫃裏分明還有,可是當我向他們買時,他們竟欺負我這個“外江佬”,說那些是給“熟客”定下的,這只怪我平時不曾同他們打下交情,有何話說,只好廢然而返。
①《新晚菜單》,香港《新晚報》的一個專欄名稱。
幸虧我前年還到過無錫,在太湖飯店住了兩天,至少已經吃過兩次道地的無錫肉骨頭,余香猶在,這次“走”也罷。只是希望下次有貨到港時,主持“菜單”的先生能及早報道,若是能順手給我買兩包,存在“老編”②
,那就更佳,免得我再去“抛頭露面”的受氣,一定除了貨價之外,再奉送車錢也。
②老編,報紙編者的稱呼。
無錫這地方,在滬甯線上,過去一向是一個小小的模範城市,教育和小型工業都很發達。無錫人的吃菜口味喜歡甜,所以肉骨頭這東西,在別人吃來,空口或送酒最佳,送飯是不夠鹹的。在滬杭線上,另有一
楓泾,以“楓泾蹄筋”著名,滋味與無錫肉骨頭差不多,不過肉骨頭是用附肉的肋骨作原料,蹄筋則全是用一團團的夾肉蹄筋而已。
無錫的土特産,除了肉骨頭之外,還有“油面筋”。更有名的是惠山“大阿福”,無錫人稱爲“模模頭”,這是泥製描彩的兒童玩具,在蘇常一帶,是像石灣公仔在廣東那樣有名的。以前的出品多是一種又白又胖的笑嘻嘻的娃娃,所以稱爲“大阿福”。現在則花樣繁多,而且在原料和製作方面也大加改良,有毛主席的立像,也有成套的戲文。上次我曾經買了兩大盒回來,一路在火車上手提攜,因此不遠千裏的帶回香港,居然一個也不曾打碎。現在這裏
貨公司所賣的泥塑紅娘梁山伯祝英臺等等人像,有些就是無錫的産品。
昨天《下午茶座》①的倦鳥先生談無錫肉骨頭,提到了鎮江的肴肉,說兩者的味道和製法大致相似,其實是很有一點區別的。肉骨頭的製法類似紅燒肉和醬肉,鎮江肴肉則像白切肉和鹹肉那樣,是絕對不用醬油的。鎮江人在口頭上稱這東西爲“肴”,下面從不用“肉”字,寫起來則稱“京江蹄肴”,是將鮮肉先用“硝”腌過,然後再用老汁煮成的。這東西是切件冷吃,從來沒有人吃熱的。在鎮江茶館裏,一早就有“肴”供應,所以它實在是點心不是菜。
①《下午茶座》,香港《新晚報》一個副刊的名稱。
對于罐頭肴肉,我不敢恭維。它裏面附有凍汁,這已經不是肴肉的製法。鎮江的肴肉,總是切成長方塊(最好的部分稱爲“眼鏡兒”,在肥肉之中夾有兩塊圓形的瘦肉,像眼鏡一樣),點姜絲和鎮江特産的滴醋來吃,是從來沒有汁的。
《靈魂的歸來》肉骨頭和京江蹄肴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獅子頭和鎮江肴肉”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