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適應人情關系的突然變化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臨事之智》中雲:“大凡臨事無大小,皆貴乎智。智者何?隨機應變,足以得患濟事者是也。”從一定意義上說,智者便是能隨機應變,見風使舵之人。
應變的最終目的是使自己永遠于主動地位,駕馭事態發展,以實現既定目標。具
一點說:應變從功用上講不外乎保持主動和變被動爲主動兩種。
人們生活中所要應變的境遇,大致可分爲四種情境:
①遠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對遠慮的應變是最具戰略意義的應變。一個人只有高瞻遠矚,拿得起放得下,能屈會伸,才能爭到主動地位。
②近憂:遠慮不及,必生近憂;並且,即使深謀遠慮,但由于外部形勢變化莫測,也難免不生近憂,比如工作變遷帶來的陌生交際環境等。
③危:進化不解,釀成急禍,于是
危又是應變的一種境遇。
危應變,或虛張聲勢,或以攻爲守,或將計就計,不一而足。通常而言,
危應變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應變智謀和膽略。
④臨機:這是一種隨意、溫和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下,善于見機行事,世變通,是一個人在日常交際中人情
縱
平的重要表現。因此,這類應變是我們介紹的重點。
1.自圓其說的一流糾錯術
大太監李蓮英爲人機靈、嘴巧,善于取悅于慈禧,這種機靈常常爲慈禧和下屬解困境。
慈禧愛看京戲,常以小恩小惠賞賜藝人一點東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員楊小樓的戲後,把他召到眼前,指著滿桌子的糕點說:“這一些賜給你,帶回去吧!”
楊小樓叩頭謝恩,他不想要糕點,便壯著膽子說:“叩謝老佛爺,這些尊貴之物,奴才不敢領,請……另外恩賜點……”
“要什麼?”慈禧心情高興,並未發怒。
楊小樓又叩頭說:“老佛爺洪福齊天,不知可否賜個‘字’給奴才。”
慈禧聽了,一時高興,便讓太監捧來筆墨紙硯。慈禧舉筆一揮,就寫了一個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爺,看了慈禧寫的字,悄悄地說:“福字是‘示’字旁,不是‘’字旁的呢!”楊小樓一看,這字寫錯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議論,豈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時急得直冒冷汗。
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慈禧太後也覺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讓楊小樓拿去錯字,又不好意思再要過來。
旁邊的李蓮英腦子一動,笑呵呵地說:“老佛爺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點’呀!”楊小樓一聽,腦筋轉過彎來,連忙叩首道:“老佛爺福多,這萬人之上之福,奴才怎麼敢領呢!”慈禧正爲下不了臺而發愁,聽這麼一說,急忙順推舟,笑著說:“好吧,隔天再賜你吧!”就這樣,李蓮英爲二人解
了窘境。
李蓮英的應變巧在借題發揮,將錯就錯。對于錯誤生硬地扳正或否認,都是不圓熟的做法,借力使力把錯誤說“圓”方見應變的急或智。下面以即興演講中的糾錯應變爲例,說明自圓其說的巧妙所産生的效果。
①將錯就錯。即興演講是在某種特定的現實場景中進行的,它的現場效果,要受演講者和聽衆兩個方面的製約。一旦發生幹擾,就可能造成演講者無法預料的語言差錯,而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倘若出現這種情況,演講者不妨將錯就錯,來一番即興發揮,就會消除窘困,獲得意想不到的現場效果。例如,一位節目主持人參加海南省獅子樓京劇團建團慶典,由于事先不了解情況,錯把原本是花白頭發的老漢——海南師範學院委書記南新燕介紹成了“小
”,面對全場嘩然,她先向被介紹人真誠地道歉,然後侃侃而談:您的名字實在是太有詩意了。我一見這三個字,立即想起了兩句古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一幅多麼美的圖畫。今天,這裏出現了類似的情景,京劇一度是流行在北方的戲曲,而現在,京劇從北到南,跨過瓊州海峽,飛到了海南,而且在這裏安家落戶,這又是一幅多麼美好的圖畫呀!
這位主持人的應變能力實在讓人歎服。她在表示“對不起,我是望文生義了”的歉意之後,語意一轉,就即興發揮起來,由自己的語言失誤引出活動的話題,並進行了富有詩意的生動描述。這一將錯就錯的補救方式,贏得全場觀衆異乎尋常的熱烈喝彩,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③以正改錯。在即興演講中,演講者有時因爲過于緊張或過于激動而造成口誤,在這種情況下,演講者既不可爲了面子而置之不理,也不能因爲自尊而掩飾錯誤,“最好的辦法是按正確的講法再講一遍”(邵守義語),也就是把錯誤改正過來。倘若能夠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有針對地將正誤對照起來巧作辨析,給聽衆的印象反而會更加深刻。例如,一位師範學校的班主任在新生入學後的第一次班會上即興演講,他說:同學們,大家好!你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所師範學校,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刻苦學習,不斷進步。將來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成爲合格的小學教師。不,應當這樣說——希望將來每一個同學都能成爲合格的小學教師。因爲這希望是現實的,它表達的是我此刻的真實心情;而你們將來才會真正走上講臺,開始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這位老師在即興演講中憑敏銳的語感發覺了一句話的語序錯誤,並在迅速改正過來之後,進行了巧妙的辨析。這樣,既表明了語言的毛病,又解釋了改正的原因。不僅沒有造成尴尬,反而強化了表達的效果,實在是一種高明的補救方法。
③化錯爲正。在即席講話中,演講者一旦覺察自己的語言錯誤,往往會因爲心理緊張而産生思維障礙,以致無法繼續講下去。倘若出現這種情況,演講者應立即針對自己的失誤,進行一番合乎清理的闡釋,只要能夠自圓其說,也不失爲一種化鋁爲正的補救方法。例如,在一次婚禮上,主持人熱情地邀請來賓講話,一位職業中學的教師上臺即興致辭,他說:今天,是職業中學的夏明先生和經貿公司的葉紅小喜結良緣的好日子……也許有人以爲我說錯了,複先生和葉小
不是同在一個公司上班嗎?是的,夏明從商了,但一個月前,他還是職中的一名優秀青年教師。在我們的心目中,他永遠是我們的好同事。我願借此機會,代表職中全
教職工,向一對新人表示最真摯的祝福!
顯然,這位來賓由于一時激動,把新郎現在供職的單位介紹錯了。也許他從聽衆異樣的表情上覺察了自己的口誤,于是,稍稍停頓之……
處世36計第25計 應變計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