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理”關貿刻薄的人
爲人不可囿于寬厚,而應學會對他人的無禮攻擊。吹毛求疵、嘲笑挖苦等以牙還牙,反相譏。對方成心讓你下不來臺,你怎能只在會上呆張著口而不自衛還擊呢?
反譏讓攻擊者自食其果。首先要會借力使力,順推舟,借石反砸。其次要冷靜沈著,一擊即中要害,用力迅猛,使對方一下子就啞口無言。最後要注意區分對方的攻擊
質。他是侮辱
的,便叫他自取其盡;他是諷刺,就讓他“回收’諷刺。總之是要讓攻擊者的用力與其受到的反擊力成正比。
對付及譏,便應在我方發動攻擊時,毫無疏露,讓對方無從還口;或掩藏弱點,讓他一時尋不到破綻,沒有反擊點,借不上力。
避免反譏,便應注意言行謹慎的重要。尤其在使用譏諷時,要多些自嘲和善意的撫慰,讓方感受到你的良苦用心而樂于受之。
1.做人不可一味地寬厚
兩個朋友在一家小食店吃飯。桌上有一盅芥茉醬。當中一人以爲那是甜醬,他舀了~匙放進嘴裏,馬上淚流滿面。然而,他也想讓他的朋友上當,所以一點不露聲。對方看到朋友在哭,問道:“我
愛的朋友,你哭什麼?”
他回答說:“我想起我的父,他在二十年前被送上絞架。”
不一會兒,對方也吃了一匙芥末醬,當他開始撲簌簌地流淚的時候,他的朋友也問他:“那你又在哭什麼呢?”
“因爲我在想,可借你沒有跟你爸爸同時被送上絞架!”
他的回答可能過于惡毒,但他的朋友、那位第一個吃芥末醬的人,不是太有失寬厚了嗎?也許只有這樣對待他才能滿足人們的道德感。
由此可見,並非所有失之于寬厚的幽默都不是好幽默。關鍵看在什麼場合,與什麼人打交道。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才華橫溢,有傑出的諷刺才能,又具有很強的個和正義感。他看不慣並不能容忍一切腐敗現象,就對此進行猛烈抨擊,但一切依然如故。正因爲這樣,所以他對于一切無禮的攻擊、故意吹毛求疵和嘲笑挖苦,均抱以尖銳的諷刺和嘲弄。其幽默是以牙還牙、鋒芒畢露,同時又妙趣橫生。請看他在一次演講中與個別觀衆的交戰:
他剛講了一個笑話。忽然有人喊道:“您講的笑話我不懂!”
“您莫非是長頸鹿!”馬雅可夫斯基感歎道,“只有長頸鹿才可能星期一浸了腳,到星期六才能感覺到呢!”
“我應當提醒你,馬雅可夫斯基同志,”一個矮胖子擠到主席臺上嚷道,“拿破侖有一句名言:從偉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不錯,從偉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他邊說邊用手指著自己和那個胖子。
詩人接著回答條子上的問題。“馬雅可夫斯基同志,您今天晚上得了多少錢啊?”
“這與您有何相幹?您反正是分文不掏的,我還不打算與任何人分哪!”
“您的待太駭人聽聞了,這些詩是短命的,明天就會完蛋,您本人也會被忘卻,您不會成爲不朽的人。”
“請您過一千年再來,到那時我們再談吧!”
“馬雅可夫斯基,您爲什麼喜歡自誇?”
“我的一個中學同學舍科斯皮爾經常勸我:你要只講自己的優點,缺點留給你的朋友去講!”
“這句話您在哈爾科夫已經講過了!”一個人從他座上站起來喊道。
“看來,”詩人平靜地說,“這個同志是來作證的。”詩人用目光掃視了一下大廳,又說道:“我真不知道,您到在陪伴著我。”
一張條子上說:“您說,有時應當把沾滿‘塵土’的傳統和習慣從自己身上洗掉,那麼您既然需要洗臉,這就是說,您也是肮髒的了。”
“那麼您不洗臉,您就自以爲是幹淨的嗎?”詩人回答。
“馬雅可夫斯基,您爲什麼手指上戴戒指?這對您很不合適。”
“照您說,我不該戴在手上,而應該戴在鼻子上噴!”
“馬雅可夫斯基,您的詩不能使人沸騰,不能使人燃燒,不能感染人。”
“戲的詩不是大海,不是火爐,不是鼠疫。”
總之,對于尖酸刻薄者,對于故意尋釁的敵人,我們不可一味地寬厚下去,讓他小人得意。對這樣的人能忍則忍,忍無可忍時,千萬不要客氣,該反擊時就反譏一把。爲人兼有軟硬兩手,才是世自保並爭取主動的真理。
2.讓取笑者自取其辱
晉朝劉道真讀過書,由于遭受戰禍,流離失所,無以爲生,只好到一條河邊當纖夫。劉道真素來嘴不饒人,喜歡嘲笑別人。一天正在河邊拉纖,看見一個年老的婦人在一只能上搖橹,道真嘲笑說:“女子爲什麼不在家織布,而跑到河裏劃船?”那老婦反相譏道:“大丈夫爲什麼不跨馬揮鞭,而跑到河邊替人拉纖?”
又有一天,劉道真正在草屋裏與別人共一只盤子吃飯,見到一個年長的婦人領著兩個小孩從草屋前走過,三個人都穿著青,就嘲笑她們說:“青羊引雙羔。”那婦人望了他一眼,說:“兩豬共一槽。”道真無言以對。
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愛故意找碴兒、尋釁滋事,想讓別人下不來臺。這時你如果退避三舍,必會遭人恥笑;如果視而不見,也難免有軟弱之嫌。你想化被動爲主動,反相譏,既可讓尋釁者無言以對,也能在主動中有臺階可下。張因和李意見相左,便想在公衆場合故意給李難堪。李在一次發言中,不慎讀錯了一個字,張便在大庭廣衆之下說李:“
平太差,那麼簡單的字都不認得,還好意思在衆人面前說話!”李見張故意尋釁滋事,也就不客氣了,笑著對他說:“這總比你作錯事不認帳還強出一點吧!”李的話實際是事出有因,張在損壞了別人的東西後,非但自己不承認,還慾嫁禍于人,但又被人揭穿。因爲這件醜事人人皆知,因而李的話一出,衆人皆知其意,大家默然相視而笑。張偷
不成反蝕一把米,慾辱人而自取其辱。
李在下不了臺的情況下,運用反辱相譏之法,轉移了視線,巧妙地回擊了張的侮辱,也使自己從窘境中擺出來。
齊的相
晏子,將出使楚
。楚王知道這個消息後,便對他左右的人說:“晏嬰是齊
很善于言辭的人,現在正動身來我
,我想侮辱他,用什麼辦法呢?”左右的人出了個主意。
晏子來到了楚,楚王舉行酒宴來招待他。正當大家酒興正濃的時候,兩個差人捆著一個人,走到楚王的面前。楚王故意問道:“你們捆綁的這人,是幹什麼?”差人回答說:“他是齊
人,犯了偷盜罪。”
楚王笑嘻嘻地望著晏子,說:“齊人……
處世36計第29計 反譏計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