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處世36計第3o計 反語計上一小節]堂的大曆史學家,竟然贊同焚燒線裝書,甚至必須燒完全世界的,其反諷之功實爲老辣圓熟。“新學者”就是再遲鈍,也不會聽不出話中之刺。
反諷之創意始于抓住聽衆的判斷。用適度的誇張和乍聽之下頗有道理的反話,使人從“信其有理”到“發現矛盾”,再進而抓住你要表達的思想核心。
例如,歐斯卡·魏德常常說些機智的反話。他寫過“我不贊成任何違反自然忽視的事”,“君子就是從未無意中動粗的人”,“我們隨時都可善待我們毫不關心的人。”這些誇張的反話乍聽之下很有道理,細細玩味才發現其矛盾的地方。
有的反諷使用者有意通過自我嘲諷的方式將同情、慰藉和愛傳達給對方:
有一位推銷旅行用品的新手,在路上碰到一位老前輩,就向他大訴苦。“我做得太不好。”他說,“我每到一個地方就受人侮辱。”
面對這種訴苦,老前輩無疑是深有感觸的,他覺得需要幫助這年輕人,但他卻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
“那太糟了,”老前輩甚表同情,“我沒法了解那種情況。40多年來我到旅行推銷,我拿出來的樣品曾經被人丟到窗外,我自己也曾經被人扔出去過,被人蹭下樓梯,被人一拳揍在鼻子上。但是我想我比較幸運些,我從來沒有被人侮辱過。”
天哪,這還不叫侮辱?這是不折不扣的侮辱!這位老推銷員運用反語和自我解嘲的方式,表達了他對那位年輕人的關心和同情。這種方式之所以有力量,還在于它傳遞這樣一種重要信息;這一切對于一個推銷員來說,都算不了什麼!從而給對方以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力量。
清朝有一學上名童引年,頗有名氣,因此自視才高。一天,童引年遊覽吳山,驟然下起了大雨,匆忙間到一戶農家避雨。家中有一老者,拿出一把紙扇請引年題字。引年輕視老者,隨便題幾字敷衍。他故意把羁(竈)字誤寫成字;孔雀兩字,顛倒錯寫。心想鄉下人愚笨不識文字,不懂詞義,也不改正,並假托同年朋友黃殿撰的名字就把扇子還給老史。
沒想到那鄉下老史拿著扇子看了看,笑著說:“老拙一直認爲“酒鼈”二字,沒有貼切的對,今天扇頭上‘榮’兩字,難道不是天設地造的對子嗎?”又審視良久說:“我這鄉下老妄自小沒有讀書,不知雀孔是什麼東西?想來就是庚倉勞伯之類吧廠接著又露出肅然起敬的樣子說:“中翰才名,足以響徹宇宙,何必假托殿撰之名。請你一定寫上自己大名,稱呼也須斟酌,殿撰其實是愚老門下的學生。”
引年聽著老史的話,心中羞愧汗流如雨。立即叩其姓氏住址,這才知道老者原來是浙中名進士,僑居吳地已經十年了。
3.顛來倒去的幽默美學
在一般情況下,表達總有一個固定的順序,總要一絲不苟地遵守著習慣這個約定俗成的法則。
那麼,在交際時,如果故意顛倒一下這種習慣了的順序,將會産生何種效果呢?答案是,只要你顛倒得巧妙,就一定會産生美麗的效果。不信,請看下例廣告:
①成年人必須有孩子陪同方可進入本店!(見于兒童用品商店)
②小朋友,請拉緊的手,別把
丟了!(見于兒童樂園)
這是兩則極美妙的廣告,其特點是顛倒了主語與謂語的順序,但,也正是因爲有了這種顛倒,才一舉突出了“此兒童第一”的服務宗旨,自然,如此顛倒,對于成年人也是一個極巧妙的提醒!
讓我們再看另一種類型的顛倒。
①每小時車速40公裏,您可以活到80歲!每小時車速80公裏,您只能活到40歲!
③一位畫家問門采爾:“我用三天時間畫的畫,爲什麼三年也沒賣掉?”門采爾回答:“那是因爲您沒有用三年的時間畫,用三天的時間賣!”
這第二種顛倒是原句式基本不變,但句中表示數量的字眼已顛倒了位置。顯然,這是用顛倒法表達的機智的提醒——前者突出了謹慎駕駛的重要,後者突出了精益求精的重要
,而且,正是因爲妙用了顛倒,真心實意的提醒才表達得格外不同凡響。
現在,讓我們看看第三種類型的顛倒。
①公共汽車上人多,一位女士無意間踩疼了一位男士的腳,便彬彬有禮地道歉:“對不起,踩著您了。”不料男士回答:“不不,應該由我來說對不起,因爲我的腳長得太不苗條了。”哄的一聲,車廂裏立刻響起一片笑聲,顯然,這是在贊美。這是幽默型的顛倒,它溫暖而機智。
③一位女士不小心摔倒在一家整潔無比的商店裏,手中的油蛋糕弄髒了商店的地板,便歉意地向老板笑笑,不料老板卻說:“真對不起,我代表我們的地板向您致歉,它太喜歡吃您的蛋糕了!”果然,老板的熱心打動了這位女士,于是下決心“投桃報李”,買了好幾樣東西後才離開了這裏。
請注意這兩顛倒,這是應該享用道歉的人偏偏要顛倒一下自己的身分,偏偏要充當一次彬彬有禮的致歉者但也正是因爲有了這種顛倒,才那麼巧妙地把自己的美好形象推銷了出去!何爲聰明?這就是。
最後介紹一下第四種類型的顛倒所製造的美妙效果。
老師讓小學生造句,結果造出來的句子是(下面的幽默分爲兩類,你能說出它們的不同和它們屬于哪一類嗎?):
如果——罐頭不如果汁營養豐富。
天真——今天真熱,是遊泳的好日子。
十分——的數學只考十分,真丟臉。
難過——我們家門前的大溝很難過。當然這種幽默絕大多數不是孩子故意搞出來的,而是一種言語錯誤造成的。幽默來自我們這些成年人的理解。
總之,爲了幽默的錯位不是言語失誤(孩子的話當然例外),幽默的錯位是聽話人完全能夠理解說話人動機的一種語言現象。這種語言現象可以叫做“故意違反會話合作原則”。人們在日常會話過程中,總是要遵守一定的合作原則,比如說,關聯原則(後說話的人所說的必須要和前者所說的有關聯)、質量原則(說話人不能說謊)、數量原則(提供恰當的信息量,不要太多或太少)、方式原則(說話的方式要恰當)。現在似乎還要加上角原則。如果是故意違背這些原則就會引起言外之意。幽默也可以說是故意違背會話會作原則的一種言語現象。
從孩子的錯誤中我們似乎也能有很多啓發,特別是角的錯位。我們的生活中也常常能見到,例如,學生學著老師的口吻(或者相反),一般人學領導的口吻等等,總之對立的雙方都可以進行角
的錯位,利用這種錯位而造成幽默。
一天,一個警察……
處世36計第3o計 反語計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