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臺灣經濟恢複和發展,臺灣的教育事業發展很快,取得了一定成效。臺灣現行的教育製度分爲正規教育和技術職業教育兩大系,其中正規教育分爲“
民教育”、高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個階段。職業技術教育包括初等職業技術教育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
早在50年代初,臺灣教育界曾開展過一次討論。教育學家們普遍認爲,小學教育是基礎,初中教育是延續小學教育的基本教育,而高中教育則應注重人才培養,以奠定學術研究及高級專業訓練基礎。他們提出了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目標不同,以分設爲宜的意見。于是,從1955年開始,臺灣的初中和高中分開設置。高中由省辦,初中由縣、市辦。初中教育主要注意量的發展,高中教育則注重質的提高。高初中分設後,教育目標明確,學校的師資、設備得以集中,這對臺灣中等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68年開始, 臺灣實行了9年民義務教育,簡稱“
民教育”。所謂“
民教育”,就是由財政撥款,對6—14歲兒童開辦的教育。其中包括小學6年、初中3年。
爲了適應經濟發展,臺灣比較注重在民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分爲兩種,一種是設立專門進行技術職業教育的高級職業學校,類似大陸的職業高中。二是興辦專科技術職業教育,學製有2年、3年和5年3種。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使臺灣的中等教育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中等教育主要是以升學爲目的,現在轉變爲爲加工出口工業造就大量中級技術人才爲目的。這樣一來,不打算讀大學而急于學技術找工作的學生,就報考高級職業學校。目前,報考這類學校的學生十分踴躍。
臺灣的高等教育分爲專科學校、獨立學院、大學以及院校研究所。專科學校修業年限依入學資格不同,分2年製、3年製與5年製不等。凡設有3個學院以上稱大學,不合以上條件者稱獨立學院。正規高等院校的學製一般爲4年,但師範院校、法律、建築專業等爲5年,醫學專業爲6—7年。
此外,臺灣還有高層次的技術學院,招收高級職校和專科職校的畢業生,學製爲2—4年,畢業後授予學士學位。這類學校主要教授應用學科與技術,培養高級實用技術人才,因入學沒有考大學那樣競爭激烈,許多學生便紛紛報考這樣的技術學院。臺灣大力推行職業技術教育是有成效的,它對臺灣就業人口素質的提高以及經濟的迅速發展,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臺灣除正規教育和技術職業教育之外,還有多種方式的業余教育,如夜校、函授以及補習教育等。
爲了增加學生入學機會,減輕“政府”負擔,當局提倡私人辦學,並采取許多鼓勵措施。 所以,臺灣私立學校比重比較大。目前,臺灣職業學校中私立占54.6%; 專科學校中私立占81%;大學及獨立學院中,私立占63.8%,學生數占全部大學生數的60%以上
臺灣教育也存在著一些積弊,如嚴重的升學主義傾向,教學課程分量過重,程度過難,致使惡補習成風;教師只重視與升學考試有關的教學,輕視德育、
育、美育的教育;重“填鴨式”教學、忽視啓發式、聯想式教學;重集
教學,忽視因才施教的針對
教學。升學主義給青少年和社會帶來許多問題。
據今年元月臺灣“教育部”宣布:“爲纾解學生考試壓力、貫徹多元評量學生學習目標”,臺灣將于2002年廢除現行的各級聯招製度,以基本學力測驗取代高中聯考,各大學也都將采取“考招分離”的錄取辦法。
《走進臺灣》十三、頗具成效的教育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十四、人才,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