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發展迅速,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發展經濟的主———人才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臺灣人才來源與形成, 主要來自3個方面。一是早期隨民
去臺灣的大陸人才,二是以後臺灣自身培養的人才,三是從海外延攬的人才。這來自三方面的人才,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
人們常常在談到民
去臺時,帶去了多少黃金、多少工廠和設備,卻很少注意到與此同時,
民
還帶去了衆多的學有專長、身懷“絕技”的高級優秀人才。這些人才包括了決策層的一批技術官僚,大專院校和各研究機構的教授、專家,以及工商界的企業家、金融家,他們可以說是
民
從大陸帶走的最寶貴的一批財富。這是臺灣人才形成的第一波。
臺灣對教育的重視,促成了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培養了臺灣所需要的各行各業人才,成爲臺灣人才形成的第二波。民
到臺灣後,對教育十分重視,當局力排阻力,于1968年采納專家建議,實行“九年義務
民教育”,提高了全民文化教育
平。而密集的高等教育發展,爲臺灣培養了許多優秀專業人才,他們在科技領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僅臺灣中山科學院,具有大學程度以上的科技人員就有8000多人,其中有400多個博士,近3000個碩士,成爲臺灣最大的科技人才庫。
從海外延攬學人到臺灣工作,成爲臺灣人才形成的第三波。臺灣當局爲了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進島,采取了多種措施和方法。
首先,爲到臺灣工作的留學生提供方便條件,對凡願意回臺服務者,均給以多方輔導,如補助回臺旅費和零用金,增設高級職稱,提高薪金與補貼,協助其家屬就業等等,當局設立了“留輔會”、“青輔會”等專門機構,研究海外學人回臺服務政策,協助解決留學生返臺工作安排,爲他們提供用人單位的信息資料、輔導創業、聯系工作等等。
其次,建立旅外人才專長檔案,編印旅外人才名錄,將海外學人所學的專長分爲文、 理、法、商、工、農、醫及教育等8類,輸入電腦,隨時提供用人單位,以備咨詢。
第三,通過訪才團等方式從海外招攬人才。臺灣除有專門從事留學人員回臺服務機構外,各大專院校及科研單位等也自行延攬海外人才。常見方式是由校長率領“訪才團”到外,向海外學子們介紹學校情況和用人政策,誠懇希望他們學成歸來後到自己的學校工作。
當局還經常協助各大學和科研單位,延聘有高深造詣的海外特殊人才來臺灣指導,參與研究及傳授新興學科,介紹最新科技動態,或長期擔任教學研究工作。爲了運用海外華裔科技專才,加速尖端科技在臺灣生根,臺灣近年來邀請“中央研究院”的海外院士及專家,組成了高平的研究群,以接力方式輪流到臺灣主持或參與某一先導
專題研究計劃。
在臺灣50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重要戰略決策的提出,幾次大的經濟改革及其重要決策的製訂與推進,實際上都出自一批學有專長、得到當局重視的技術官僚或學者之手。
臺灣一方面招攬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外流現象也十分嚴重。主要原因,正如臺灣研究院前院長吳大猷所指出的那樣:臺灣缺乏對學術研究的尊重,所偏重的多是科技的實用層面,在做法上産生許多偏差,加上相關製度缺乏彈,如曾規定自海外延攬回臺學人3年內不得出島參加
際會議等。 臺灣科學研究環境不佳,
産生人才淘汰現象,留不住真正人才。使得一些高級人才移居海外。特別是臺灣特殊的環境,島內臺獨勢力猖狂,使人們對前途沒有把握,造成一波又一波人才外流。
《走進臺灣》十四、人才,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十五、發達而擁擠的交通”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