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蔡東藩>清史演義>第85回第2小節

《清史演義》第85回

第2小節
蔡東藩作品

  [續清史演義第85回上一小節]倭賊與邵友濂有隙,竟敢索派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爲全權大臣,尚複成何guoti?李經方爲倭賊之婿,以張邦昌自命,臣前劾之。若令此等悖逆之人前往,適中倭賊之計。倭賊之議和,誘我也。我既不能激厲將士,決計一戰,而乃俯首聽命于倭賊,然則此舉非議和也,直納款耳,不但誤guo而且賣guo。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慾食李鴻章之肉。而又謂和議出自皇太後意旨,太監李蓮英實左右之,此等市井之談,臣未敢深信。何者?皇太後既歸政皇上矣,若猶遇事牽製,將何以上對祖宗,下對天下臣民?至李蓮英是何人斯?敢幹預政事乎?如果屬實,律以祖宗法製,李蓮英豈複可容?惟是朝廷被李鴻章恫喝,未及詳審利害,而樞臣中或系李鴻章私dang,甘心左袒,或恐李鴻章反叛,姑事調停。初不知李鴻章有不臣之心,非不敢反,實不能反。彼之淮軍將領,皆貪利小人,無大伎倆,其士卒橫被克扣,則皆離心離德,曹克忠天津新募之卒,製服李鴻章有余,此其不能反之實在情形,若能反則早反耳。既不能反,而猶事挾製朝廷,抗違谕旨,彼其心目中,不複知有我皇上,並不知有皇太後,而乃敢以霧氣之說戲侮之也。臣實恥之,臣實痛之!惟冀皇上赫然震怒,明正李鴻章跋扈之罪,布告天下,如是而將士有不奮興,倭賊有不破滅,即請斬臣以正妄言之罪。祖宗監臨,臣實不懼。用是披肝膽,冒斧锧,痛哭直陳,不勝迫切待命之至!謹奏。

  奏上,有旨“安維峻呈進封奏,肆口妄言,著即革職,發往軍臺效力!”是日恭qin王適請假。次日入朝,始知這事,斥同僚道:“這等奏折,不值一噱,付諸字麓內,便好了事。諸公慾令豎子成名麼?”恭qin王尚是有識。正議論間,朝旨又下,派李鴻章爲全權大臣,速赴日本議和。恭王即饬軍機chu辦事人員,電達天津。李鴻章接著此旨,明知戰敗求和,還有什麼光采?但事已如此,慾救眉急,不得不硬著頭皮,指日前往。方就道時,先電商各guo駐華公使,請爲臂助。俄使喀希尼,慨然答複,願保全中guo疆土,代拒日本。言太甘者心必苦。李鴻章始航行而東,到日本山陽道海口,地名馬關,日本已遣專使伊藤博文,及陸奧宗光,在馬關守候。鴻章在途中,屢接中guo警耗,日本北據營口,南占澎湖,心中正焦灼,見了伊藤、陸奧兩人,寒暄已畢,便請停戰。伊藤、陸奧不允,必慾先訂和約,方許停戰,經鴻章再三磋商,才提出停戰條件。看官!你道條件是什麼要約?他說要山海關、大沽口及天津三chu,作了抵押品。這三chu乃是京畿要口,押與日本,簡直是引狼入室,叫這位李欽差如何答應?沒奈何把停戰問題,暫時擱起,先把和款商量起來。伊藤、陸奧煞是厲害,要索各款,統是不堪忍受。鴻章與他辯論,他卻絕不理會,反將冷語諧詞,調侃鴻章。鴻章此時,既不敢反chun相譏,又不便屈意俯就,只得熬了一肚子氣悶,拿出遷延手段,敷衍他們。今朝說,明朝再議,明朝說,後日再議。未免有情,誰能遣此?一日,自會所返寓,鴻章因連日會議,毫無效果,坐在馬車中,正自忐忑不定,突聽得槍聲一發,忙從左邊一顧,不防劈面來了一顆彈子,正中左顴。鴻章忍著痛,急呼日本警察,日警過來,見鴻章顴血直噴,忙去捉拿刺客。鴻章也不及問刺客情狀,匆匆回寓。病了好幾日,警聞直達歐美,各guo新聞紙,爭說日人無理,大有攘臂直前,代鳴不平的意見。日本始自知理屈,遣使謝罪,並饬日醫替他調治。伊藤、陸奧亦至李寓道歉,隨允轉圜和議。鴻章即要約停戰,伊藤、陸奧亦即照允。日本刺客,恰是清guo功臣。嗣後申定和議,伊藤、陸奧終究不肯多讓,李鴻章無可如何,勉依條約十一款。大綱如下:

  一 認朝鮮爲自主guo

  二 償日本兵費二百兆兩。

  三 割讓遼東半島,及臺灣澎湖。

  四 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爲商埠。

  五 中日舊訂之約章,一律廢止,嗣後日貨進口,運往內地,得暫行租棧,免納稅鈔。並于通商各口,得自由製造。

  日本全權大使伊藤博文、陸奧宗光,中guo全權大使李鴻章,于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簽約。guo恥!兩江總督張之洞,憑著書生意見,谏阻和議,內有“賂倭不如賂俄,所失不及一半,就可轉敗爲勝,懇請饬總署及出使大臣,急與俄guo商定條約,如肯助我攻倭,脅倭盡廢全約。即酌量劃分新疆,或南路數城,或北路數城”等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張之洞讀書有素,難道轉忘此說麼?這奏雖留中不發,王大臣等多以爲是,紛紛主張qin俄政策。

  俄使喀希尼,居然請政府仗義責言,聯合德法二guo,替清廷索還遼東,先用三guo聯名公文,直致日本外部,迫他把遼東還清,日皇睦仁,本是全球著名的英主,到手的遼東,哪裏肯歸還中guo?免不得直言抗駁。俄德法三guo,遂各派艦隊東來,有幾艘寄泊遼海,有幾艘直薄長崎,聲勢洶洶,要與日本決戰。日本自與中guo開釁後,雖連戰連勝,勢如破竹,究竟勞師糜饷,傷亡了若幹人,耗費了若幹銀子,也弄得財力兩竭。況俄德法統是有名強guo,不似中guo的空虛,大丈夫能屈能伸,只好暫時抱屈,允還遼東,惟增索贖遼東費一百兆兩。嗣經三guo公斷,減至三十兆兩成議。日使林董至北京,與李鴻章訂還遼東半島約,中日戰事,至此才了。

  只日本收領臺灣時,臺民大駭,懇請收回成命。清廷不答,臺民推巡撫唐景嵩爲總統,駐守臺北,拒絕日人。日本發兵赴臺灣,景嵩方擬抵敵,不意撫署兵叛,焚署劫庫,擾得景嵩手足無措,倉猝內渡。臺北既失,臺南系總兵劉永福駐紮,厲兵秣馬,亦思與日本一戰。終因寡不敵衆,棄臺奔還。臺灣版圖,遂長被日兵占領了。得易失亦易。

  中guo經此大挫,方歸咎李鴻章,罷直督職,令他入閣。俄使喀希尼,慾來索謝,因李閑居,暫緩申請。越年春,俄皇行加冕禮,各guo都派頭等公使往賀,中guo亦擬派王之春作賀使。喀希尼入見總署,抗言:“俄皇加冕,典禮最崇,王之春人微望淺,出使我guo,莫非藐視我guo不成?”總署王大臣,嚇得面se如土,急問喀希尼,須何等大員,方配賀使?喀希尼道:“非資望如李中堂不可。”朝旨乃改派李鴻章。喀希尼複賄通宮禁,轉禀太後,說是還遼義舉,必須報酬,請假李鴻章全權,議結這案。鴻章出使時,由慈禧太後特別召見,密談半日,方辭別出都。一到俄都聖彼得堡,加冕期尚未至,俄大藏大臣微德,佯與李鴻章格外交歡,時常過談,暗中恰利誘威迫,提出條約數件,令鴻章畫押。鴻章方恨煞日人,自思聯俄拒日,也是一策,遂草草定議。俄guo不用外務大臣出頭,反差了大藏大臣,與鴻章密議,實是避各guo的耳目。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不怕李伯相不墮計中。巧極狡極!

  等到加冕期過,李鴻章遊曆歐洲,俄使喀希尼,竟將俄都所定的草約,遞交總署,要中guo皇上qin钤禦寶。全署人員,統是驚愕,不得不進呈禦覽。光緒帝龍目一瞧,見草約中所列條件,開口是中俄協力禦日六字,頗也心慰。仿佛是釣魚的紅曲鳣。看到後面,乃是吉林、黑龍江兩省鐵路,許俄guo專造,複准俄駐兵開礦,暨借俄員訓練滿洲軍隊並租借膠州灣爲軍港。光緒帝不禁大怒道:“照這幾條約文,是把祖宗發祥的地方,簡直賣與俄guo了。”便將草約擱過一邊,不肯钤印。俄使喀希尼,聞光緒帝拒絕草約,不肯钤印,日來總理衙門脅迫。一連幾天,還沒有的確的回報,即告總署王大臣道:“此約若不批准,當即日下旗回guo。”王大臣聽了這語,好似雷劈空中,驚惶萬狀,忙即禀報太後,說俄使要下旗回guo,明明示決裂的意思。中guo新遭敗衄,哪堪再當強俄?慈禧後已與李鴻章,密定聯俄政見,至是命交軍機chu,與俄使定約,不由總理衙門,也是掩耳盜鈴。並qin迫光緒帝簽押。光緒帝逆不過太後,勉強蓋印,眼中恰忍不住淚,好象珍珠一般,累累下垂。獨慈禧後面se如常,毫不動容。印已蓋定,草約變作真約,由軍機chu發交俄使,俄使似得了活寶,即日攜約就道,qin自送還俄都。東三省的幅員,輕輕斷送,遂釀成日俄戰爭的結果。

  法guo亦得了滇邊陸地,及廣西鎮南關至龍州鐵路權,並辟河口思茅爲商埠,與中guo訂了專約,也算有了酬報。獨德guo未得謝禮,隱自銜恨,中guo亦絕不提起。三guo牽率而來,獨令德guo向隅,必要待他開口,也是愦愦。過了一年,山東曹州府地方,偏偏出了教案,殺傷德guo教士二人。總理衙門得著此信,方慮德使出來要索,又有一番大交涉,不料德使海靖,雖是行文诘責,倒也沒有甚麼嚴厲,總署還道是德使有情,延挨了好幾天。忽接山東電報,德guo兵艦突入膠州灣,把炮臺占據去了。正是:

  漏屋更遭連夜雨,破船又遇打頭風。

  慾知中德和戰的結局,小子已寫得筆禿墨幹,俟下回分解。

  ----------

  馬關議和爲合肥一生最失意事,敦請再四,毫無成效,至被刺客所擊,始得以顴血博和議,可爲痛心!然果以此事爲足辱,則應返guo圖強,日申儆討,臥薪嘗膽,苦心焦思以爲之,安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不能如範大夫之霸越沼吳乎?乃受日本之壓迫,憤而求逞,反慾丐俄人以爲助,張之洞等書生管見,尚不足責,合肥名爲老成,顧亦作此拒虎進狼之計,殊不可解!俄索遼東,糾合德法,三guo何愛于清室,肯作此仗義執言之俠舉,此甯待智者而始知之耶?與日本和,割地償金,所患者猶僅一日本,至俄德法牽率而來,名爲助我,實則愚我,我得遼東半島,而仍費三萬萬兩之巨款,受惠不多,而索酬者已踵相接,種種要挾,贻害無窮,此則合肥最大之咎;而中日一役,全軍皆沒,其爲失固猶淺也。觀于此,可知恃人不恃己之失計。

……

《清史演義》第85回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86回”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清史演義》第86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