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民國演義第131回上一小節]道多助,失道寡助,試問害民病者何人?結
營私者何人?亂政幹紀,剽刦
帑者又何人?輿論即爲裁製,功罪自有定評。蟊賊不除,永無甯日。爲民
保莊嚴,爲華族存人格,凡我袍澤,責任所在,除暴安民,義無反顧。取布腹心,惟海內察之!
這電報拍出去後,不一日,馮玉祥和江西的陳光遠,江蘇的齊燮元,陝西的劉鎮華,河南的趙倜,山東的田中玉,湖北的蕭耀南,都紛紛複電贊同,這通電便于四月二十一日發了出去。一面分配兵力,這時直軍動員的已有十二萬人,在洛陽的是陸軍第三師,在琉璃河的是第九師,在隴海東的是十一師,在洛、鄭間的有第二十和二十四兩師,二十三師在涿州、良鄉一帶,二十五師在武勝關,二十六師在德州、保定一帶,第五混成旅在鄭州、山東一帶,十二、十三、十四三混成旅在保定、涿州等,一、二、三、四四補充團在涿州、良鄉等
,共計有八師五混成旅三團的兵力。吳佩孚因決定以洛陽爲根據地,大隊集中鄭州,分作三路進兵:第一路沿京漢路向保定前進,迎擊長辛店一路的奉軍,以京、津爲目的地;第二路側重隴海路,聯絡江蘇的兵力,以防製安徽馬聯甲的舊部和浙江盧永祥的襲擊,卻又分出一支沿津浦路北上,和東路張
熔聯絡,攻擊奉軍的根據地;第三路是馮玉祥的部隊和陝軍,集中鄭、洛一帶,堅守根據地,兼爲各方援兵。
調度已畢,忽又接得間諜報告說:“奉軍因戰線太長,業已改變戰略,大隊集中軍糧城,總司令部設于落垡,總司令由張作霖自己兼任,副總司令是孫烈臣,東路軍在京奉、津浦一帶,向靜海前進,又分爲三梯隊:東路第一梯隊司令張作相,率領的軍隊,就是自己的二十七師,集中廊房;東路第二梯隊司令是張學良,率領的軍隊,除卻自己的第三旅外,還有一個第四混成旅,集中靜海;東路第三梯隊司令李景林,所領的軍隊,除自己的第七旅外,還有一個第八旅,向馬廠前進。西路軍沿京漢路前進,兵力也分爲三個梯隊:第一梯隊司令是張景惠,率領暫編奉軍第一師,集中南苑;第十六師師長鄒芬,率領自己的一部分步兵,和第六混成旅,集中長辛店;第二混成旅長鄭殿升,率領本部兵馬和第九混成旅爲第三梯隊,向蘆溝橋前進。永定河一帶,還有援軍甚衆,據聞有五個補充旅、九個混成旅之多。總算兵力,有十二萬五千人,都打著鎮威軍的旗號,向南方前進。”此又將雙方兵力,作個總結,因事實煩複,不如此不能醒目也。吳佩孚見奉軍已改變戰略,自己也不得不將直軍的布置,略爲更動。正在沈吟斟酌之中,忽然曹锟又送來一個回答張作霖的電稿,令吳佩孚斟酌。吳佩孚只得先展開那通電報看道:
民肇建,戰禍頻仍,
本飄搖,民生凋敝。華府會議以來,內政外交,艱難倍昔,存亡之機,間不容發。
內一舉一動,皆爲世界所注目。近者奉軍隊伍,無故入關,既無中央明令,又不知會地方官長,長驅直入,環布京、津。
锟以事出倉卒,恐有誤會,是以竭力容忍,多方遷讓,乃陸續進行,有加無已,鐵路左右,星羅棋布,如小站、馬廠、大沽、新城、朝宗橋、惠豐橋、燒煙盆、良王莊、獨流、楊柳青、王慶坪、靜海以及長辛店等,皆據險列戍,以致人民棄徒,行旅斷絕,海內驚疑,友邦駭怪。锟有守土安民之責,何詞以謝
家?何顔以對人民耶?向者
家多故,兵爭疊起,人民痛苦,不堪言喻。設兵事無端再起,不惟我父老子弟,慘遭鋒镝,
基傾覆,即在目前。言念及此,痛心切骨。頃據張巡閱使皓日通電,謂:“統一無期,則
家永無甯日,障礙不去,則統一終屬無期,是以簡率師徒,入關屯兵,期以武力爲統一之後盾。”锟愚竊謂:統一專以和平爲主幹,萬不可以武力爲標准。方今人心厭亂已極,主張武力,必失人心,人心既失,則統一無期,可以斷言。皓電又謂:“統一進行,如何公開會議,如何確定製度,當由全
耆年碩德,政治名流,公同討論。”似此則解決糾紛,必須聽之公論,若以武力督迫其後,則公論將爲武力所指揮,海內人心,豈能悅服?總之張巡閱使若以和平爲統一之主幹,此正锟數年來抱定之宗旨,在今日尤爲極端贊同。尤望張巡閱使迅令入關隊伍,仍回關外原防,靜聽
內耆年碩德政治名流之相與公同討論。若以武力爲統一之後盾,則前此持武力統一主義者,不乏其人,覆轍相尋,可爲殷鑒,锟決不敢贊同,抑更不願張巡閱使之持此宗旨也。锟老矣!一介武夫,于
家大計,何敢輕于主張?諸公愛
之誠,謀
之忠,遠倍于锟,迫切陳詞,伫候明教。
吳佩孚見措辭很妥當,便命回複老帥,照此拍發,不必再有什麼更改了。一面便繼續調撥兵馬,自己的總司令部,設在保定,自不必說。依照前次的軍事會議,命張熔爲東路司令,率領本部的二十六師,葛豪的十二混成旅,彭壽莘的十四混成旅,董政
的十三混成旅,吳佩孚自己的第三師的一旅,防守子牙河、大城、任邱等
。命王承斌爲西路司令,率領本部的二十三師,張福來的二十四師,孫嶽的十五混成旅,張克瑤的第一混成旅,吳佩孚自己所部第三師的一部分,和直隸陸軍三個混成旅,防守固安、琉璃河一帶。命馮玉祥爲後方司令,率領閻治堂所轄的兩師,並河南、湖北各一師,一混成旅,保守鄭、絡,爲各方呼應。布置既畢,忽接大總統徐世昌來了一道命令,正是:
方看軍將紛纭去,又見調和命令來。
未知命令中說的什麼話,且看下文分解。
奉、直初戰,直勝奉敗,吳氏所持理由,亦頗合人心理,故奉、直並列,而文字上則暗暗以吳爲主,張爲賓,非作者有私于吳,以作者爲
民一份子,不得不以
民之是非爲是非也。夫使吳氏能于一戰勝奉之後,善保其兵凶戰危之言,息事甯人,愛民愛
,扶助政府,
向軌道上走去,則令譽益彰,民情愛戴,安知今日之吳佩孚,不猶曩時之華盛頓也?乃一戰而驕,慾以力征經營天下,卒之旋踵之間,一敗塗地,本人且不免爲民
之罪人,不亦大可哀哉!
《民國演義》第131回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132回”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