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古代人物傳記>乾隆皇帝>42 乾隆帝漫撒規矩草 高大庸巧獻黃粱膳

《乾隆皇帝》42 乾隆帝漫撒規矩草 高大庸巧獻黃粱膳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作品

  孫嘉淦、史贻直和鄂善都是深沈人,三個人在西配殿恭領聖筵,幾乎沒說一句話。幾個太監十分殷勤,聽見一聲咳,就端漱盂、遞毛巾;見端杯就執壺斟酒。對此他們也深感不安,小飲三杯共祝聖壽,撿著平素愛吃的菜用了幾口,便退出西配殿。史贻直、鄂善二人還在天井裏向正殿三拜,而後退出。孫嘉淦隨著高大庸又回到養心殿內東暖閣。

  “用過筵了?”乾隆一手握管在一份奏折上寫著朱批,一手指指旁邊木杌子,頭也不擡地說道:“錫公兔禮,那邊坐。大金川那邊有些藏民不安分。這是張廣泗的折子,張廣泗這陣子討了沒趣,現在也得撫慰幾句——朕批完跟你說話。”孫嘉淦只得斜簽著身子坐下。孫嘉淦到這裏不知來過多少次了,都是見禮說話,事畢叩頭辭行。此時無事仔細審量,從東暖閣向西望,明黃重幔掩映西文幾書架錯落有致,地上黑青se方磚光可鑒人。西暖閣向北似乎還有回廊過道,一重重門前都站著宮女。偶爾也有執事宮女來往,著的都是平底軟鞋,腳步輕盈。正殿須彌座空著,旁邊站了八個太監,都是手執拂塵目不斜視。暖閣隔扇屏風旁,躬身侍立著高大庸和蔔仁、蔔義等五個貼身內侍。看著這如此勢派,孫嘉淦只覺讀書人十年寒窗,夢魂萦繞的所謂玉堂金馬、起居八座皆成糞上,真令人銷盡意氣……正尋思著,聽見紙聲沙沙作響,孫嘉淦忙收神看時,見乾隆已寫完禦批。

  高大庸早就盯眼兒瞧著,見乾隆合筆,忙上前賠笑道:“這些個事奴才辦,主子您歇著。”乾隆說道:“這個案上的奏折文書平時由朕自己整理。你奉旨就整理,不奉旨一張紙不能動。”他看著孫嘉淦,臉上才帶出了笑容:“從漢唐到前明,有多少糊塗皇帝,吃了這些下賤閹宦的虧。聖祖爺天生龍德,太監們不敢稍有放肆;世宗爺自來嚴峻,小人們也不敢幹犯;朕是承業之主,要是不防微杜漸,早晚也要叫他們哄了去。因此要立規矩,太監言政、幹政者,立殺不赦!朕所看的奏折,無論緊要不緊要,誰敢私看、私傳,立殺不赦——高大庸,你可聽著了!”

  “是是是!”高大庸忙道:“太監們連我在內都是賤種!回頭奴才一字不漏地把主子的旨意傳渝全宮。”

  乾隆將那五十根蓍草收拾起來攥在手裏,對高大庸道:“你跟朕來。”說著徑自偏身下了炕,向正殿走去,孫嘉淦不知皇帝要如何動作。乾隆已踱到西暖閣隔扇屏風前,一撒手便將五十根蓍草棒撒在地上。他指著那些橫七豎八散落在地下的草棒說道:“這裏要天天打掃,但打掃過之後草棒要照現在這樣子擺好。朕立下的這製度,就叫‘規矩草’。大清一日在,此草千年萬載就這模樣!”說罷也不理會愣在那裏的高大庸,踅回身惬意地喝了一口nai子,對孫嘉淦道:“朕chu置如何?”

  “皇上,”孫嘉淦一欠身子說道:“臣今兒請見,並不爲那份僞奏折辯冤而來。但請皇上嚴謹宮禁、疏遠內監。這是臣要奏的第一件事。皇上已如此辦理,臣之建議已不及聖慮之萬一了。臣心中實在贊佩莫名!”乾隆指了指蔔禮,命給孫嘉淦賜茶,說道:“看來你要說的還不止這一條?”“是,”孫嘉淦莊重他說道:“臣要說的,還有皇上的心!”

  乾隆的笑容凝固在臉上,許久才回過神來,慢慢將nai子放在桌上,不疾不徐說道:“願聞其詳!”

  “皇上行仁政,天下無論黃童白叟,人人皆知,這上頭臣沒話可說。”孫嘉淦靜靜地望著乾隆。只有此刻,乾隆才看到了這位老臣子當年面谏直陳的铮铮鐵骨。他換了莊容,凝神傾聽孫嘉淦說道:“皇上之心仁孝誠敬,明恕精一,原本也無可挑剔。但治亂如yin陽運行。yin極陽生,陽極而yin始。事當極盛之時,必有禍亂隱伏,其機藏于至微,人不能覺,到它顯現出來,已是積重而不可返,您說是不是呢?”

  乾隆原是怕這位不講情面的元老當面揭短,兜出棠兒之類的事來。聽他這樣說,頓時上了心,身子一傾說道:“錫公,你說下去,放膽地說!”

  “臣不想就事論事。那樣只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孫嘉淦受到鼓勵,臉se漲得通紅,侃侃言道:“正爲主上威重望高,已收天下之心,臣要提醒陛下三習一弊。”

  “耳習于所聞,則喜谀而惡直。主上出一言而盈庭稱頌,發一令而四海讴歌,臣民們確是出自本心,但您耳朵裏整日裝的都是這些頌聖的話,也就聽習慣了。只要不是稱頌,就會看作是拂逆,看作是木讷,就會覺得是笨。這樣久了,頌揚得不得ti的,也就覺得是不恭了。”

  “目習于所見,則喜柔而惡剛。主上您每天見的,都是趨跪叩首,謅笑媚迎。您登極以來惴惴小心,極少錯誤。您越聰明,下面越覺得自己笨,您越能幹下面就越服您,這原也是好事。但時日久了,只要不媚您,就會覺得是觸犯您了。”

  “天下事,見得多了便覺得不足爲奇,辦得多了便都覺得是老生常談。問人,聽不到自己的短chu;反躬自省,又尋不到過失。要作的事自信都是對的;發的令,自信它必然通行無滯。時日一久,心習于所是,則喜從而惡違。”

  乾隆透了一口氣,顯然,他沒有想到孫嘉淦並沒有就事論事地講說僞奏折中的那些事,也似乎並不急于弄清造作僞奏折的人。這樣奏谏既不傷自尊,又切中要害。乾隆不禁暗思:“不愧名臣,一步步鋪陳,看似平淡,其實咄咄逼人。”想著,笑道:“當年你谏先帝三事,朕沒有qin見,也是這麼從容麼,這說的是‘三習’,那麼‘一弊’呢?朕洗耳恭聽。”

  “不敢。”孫嘉淦正容說道,“當年谏先帝,是直指政務失當,冒死上言,自然是谔谔而言。主上現在並無大政失誤,臣不過以一得之慮,防患于未然罷了。自然是侃侃而言——有了這‘三習’,自然就生一弊,喜小人而厭君子。臣qin眼見皇上摒棄內侍幹政,凡舉製度皆是聖人之道仁君之心。原覺得這些話多余。但臣已經老了,皇上春秋鼎盛,有萬裏前程,心裏有這些話不說也就是事君不誠。近君子而遠小人,這道理就是三四等的皇帝也都懂。哪個皇帝不以爲自己用的是君子,而是小人呢?”

  乾隆怔怔望著孫嘉淦,歎道:“何嘗不是這樣!朕最怕誤用小人,冤了君子。但小人和君子也大難分辨了。”

  “皇上此心上通于天,是社稷之福。”孫嘉淦不緊不慢說道,“”德’爲君子獨有;‘才’君子小人共有;而且小人之才常常勝于君子。語言奏對,君子讷直,小人謅谀,這就和‘耳習’相應;奔走周旋,君子拙笨而小人伶俐,這又合了‘目習’;課考勞績,君子常常孤行其意,又恥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工于顯勤,這和‘心習’又相投了。……

乾隆皇帝42 乾隆帝漫撒規矩草 高大庸巧獻黃粱膳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42 乾隆帝漫撒規矩草 高大庸巧獻黃粱膳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