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楊貴妃第四章上一小節]告皇帝。
楊玄璬等了一個月,還未見批複,他再上表,又拖了一個月,才得知自己的表文“留中”,那是不批,亦即表示不接受他的辭職,但也不表示拒絕——這是官場中一種特殊的方法,但凡“留中”的本章,不便一再去催的,楊玄璬爲此,苦惱越深。
在興慶宮內的楊玉環,完全不知道家人的反應,而且,從遷入興慶宮之後,她的生活也起了變化,女道士的服法器,都被她抛掉了。而且,由皇帝囑咐,宮中上下,都稱呼她爲妃子,近侍和女侍,聽到高力士呼她爲貴妃,也直接用了貴妃——這是宮廷中只比皇後地位低一級的尊號,而實際上,以現在的皇帝的年紀,以及兒孫之多,也不可能再立皇後了,大唐宮中,也多年沒有皇後,武惠妃在世時,等于是皇後,惠妃的稱號,也等于法製上的貴妃,有惠妃這名稱時,通常是不再有貴妃的。
高力士呼楊玉環爲貴妃,想來,自天寶紀元開始後,皇帝要改變一下宮內的製和名稱——在朝中,已先改了,如侍中改稱爲左相,中書令改稱右相,尚書左右丞相恢複仆射的舊名;此外,地方上,東都、北都等,改稱京,州改稱郡,刺史又恢複太守舊名。
這是配合新紀元的。
宮中的婕妤,美人,才人等,有兩三人先已和楊玉環相熟的,她們喜稱她爲太真妃,一有人叫出,便叫開了——凡是和她相見的宮眷,人人都如此稱呼她。皇帝一樣聽到,有時,也會喚一聲“太真妃”。
楊玉環初時有些不習慣,但漸漸地就隨它去了——她的格本來豁達,那是改不過來的。
她沒有經過冊封,就實際上成爲妃子了,而且,她不但和宮中的女人們相見時如此,有時和皇帝在一起見朝臣——皇帝的秘書監賀知章,是名重天下的名士。秘書監是管皇家圖書的,但通常兼理內部機要文書之事。他以職務上的關系,常在內宮,見到玉環時,皇帝介紹時便說了:“太真妃”,再補充一句:“暫時且如此稱呼吧!”
皇帝的文學侍從之臣,也得見楊玉環——皇帝經常在內宮有小宴會,約的是文學侍從,楊玉環自移居興慶宮之後不久,就時時參加。
她認識了不少人,她對這種比較少有君臣間拘束的小宴,也感到興趣。
在這些宴會中,偶然會有人作幾首詩,也會談及當世的文風、音樂、藝術。
曾經被擱下的婆羅門樂章,到了此時,又被提了出來,一次,楊玉環在小宴中命樂工奏了幾節,請與宴的文士提出意見。皇帝在興奮中指定,以太真妃爲領導,選擇適當的人來改編,他說明,這將是天寶紀年的大樂章。
文學侍從們自然是叫好的,于是,楊玉環在宮中,也有了正式事可做,她集中了梨園中第一流的樂工,還有翰林供奉中的學士,甚至皇帝的驸馬張垍也來湊興。
這是非常的歡樂的日子,楊玉環不曾去理會到人事上的問題,偶然想到父兄,也偶然想到丈夫與兒子,但生活太豐富了,偶然的想到,又偶然的抛開。
也就在這樣的好日子,她的父,官
子監司業的楊玄璬臥病不上班,而且上表以病爲借口而辭職。
宰相李林甫技巧地把這一封奏事交給秘書監賀知章理,那是把這一問題轉給內廷經辦。
皇帝得知了,皇帝也告知了楊玉環。
于是,楊玉環自請回家去一次,她向皇帝說,自己將會把一切都說明白,希望父兄能予諒解。對此,李隆基有著躊躇,他要求玉環暫緩進行,依照官製,因病請退休者,有給假休養之例,如果弱不能任事,可以同等職銜分司東都,不必真做事,但又不算退休,只是俸給比較少一些,他說明,病假或者放棄職務而滿一百天,那就等于自行離開了官職。
有一百天時間可以周旋,他勸玉環不必著急。
楊玉環也真的不著急了。
她修編婆羅門樂章,她又和皇帝在一起,由琵琶手張野狐,以及一名由阿拉伯區域來的外
樂師,還有一位西域的康居
樂師,共同創作了一套名爲《紫雲回》的樂曲。
這一套樂曲的底本,原是李隆基在十年前自己有感而湊合摘錄的,揉合好幾種樂曲,但並未完成就扔下了。楊玉環好動,對宮廷中的忌諱又少予理會,她翻查皇帝的私人文書雜件,找出了《紫雲回》的稿本,試了幾次,就催促著皇帝將之完成。李隆基雖然通曉音樂,但是,要他獨立完成一套樂章,根本無此可能。楊玉環的情形與之相似,因此找了許多人參研,就皇帝的稿本爲基礎,把《紫雲回》完成了。
這是揉合中外音樂的新創作,其中的舞曲部分,參照涼州曲和南方散曲而成,用兩隊舞伎,共二十八人。
楊玉環自爲之設計舞衫。
《紫雲回》試演了幾次,才正式演出,皇帝找了不少文學侍臣來參觀。
——一位很有名氣的道士吳筠,爲皇帝微召,從會稽來到長安,和皇帝見過一次,李隆基對吳筠很是賞識,《紫雲回》第一次演出時,這位道士以客卿身份參加宮廷內宴而觀樂舞。
之後,皇帝、楊玉環邀文學侍從們小飲,問吳筠散隱天下的人才,吳筠口而說:“蜀人李白,命世奇才!”
“李白,我也知道,我看過他作的詩,興慶宮中就有他的詩卷!”楊玉環欣然說出。
皇帝看了愛妃一眼,笑著說:“太真妃也欣賞此人文學,當是不錯——李白這名字,我自然也知道,好象,從前來過長安?”
坐在楊玉環身邊的玉真公主微笑著接口道:“李白風神俊朗,以前來過長安,怕有十年了。”她稍頓,指著賀知章和侍禦史崔宗之說:“他們兩位應該深知李白,當年,李白在都中時,有飲中八仙之稱,我們的賀監有一次請李白飲酒,身上沒帶錢,以所佩的金,質錢換酒,一時傳爲佳話。”
皇帝回顧小,詢問:“你也見過?”玉真公主點點頭,楊玉環則轉向賀知章:“賀監,你們飲中八仙,是那幾個人?”
“這是好事者隨口說說的,似乎指我們中八個,一位是現在守製中的汝陽王,次爲現任左相李適之,其次是: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及老臣——當時在一起,只聚宴,大家都豪飲,這八人中,蘇晉于開元二十二年故世了,現存七人,以老臣年事最高。”賀知章謹慎地說。這是放縱的行爲,他本人無妨,但對汝陽王和現任左相的李適之卻有妨礙,幸而喜悅中的皇帝不在意。
道士吳筠,借此機會,鄭重地推薦李白,皇帝欣然命賀知章立刻起草诏書征召。
李隆基同時又希望各人推薦才智賢俊之士入朝,他說明了不必經由考試而入仕,只要大家認爲是人材,就可任用;他希望在自己爲皇帝的第二個世代,能創造一個繁華的局面,以前三十年,撥亂反正,天……
楊貴妃第四章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