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科幻小說>外國科幻>上帝的指紋>第三十七章 造物之神第2小節

《上帝的指紋》第三十七章 造物之神

第2小節
外國科幻作品

  [續上帝的指紋第三十七章 造物之神上一小節]密保護的後面必定珍藏著無價之寶。

  而建造金字塔的人,在設計的時候是否也將這一點計算在內了?我們雖然無法肯定,但也不必立刻否定這個可能xing。反正,托瑪門(和萬年不變的人xing)的福,我才得以進入沒有路寨擋住的原始上坡道的上部。這條光滑的通道,只有3 英尺5 英寸寬,3 英尺11英寸高(和下坡道尺寸完全一樣),傾斜度則爲26度2 分30秒(下坡道的斜度爲26度31分23秒)。

  爲什麼金字塔的建造者對26度特別具有好感?塔內所有道路傾斜度都是26度,正好是金字塔側面傾斜度52度的一半,是故意,還是巧合(精確而言,爲51度50分35秒。見《往古埃及旅行之鑰》,112 頁。)?

  讀者或許還沒有忘記26度的特別意義。它掌握了大金字塔設計時,決定塔特定的高度公式的關鍵,以對應地表動力學。大金字塔原本的高度(481.3949英尺)和底座的周長(3023.16 英尺),與地球的半徑及周長的比率相同,都是2 π(2 ×3.14),爲達成這個比例,建造者必須將金字塔斜面的角度設計成52度(角度太大或小,都無法使塔的高度和周長,有2 π的關系)。

  在本書第23章中,我們曾看到在墨西哥泰奧提華坎古城,有一座被稱作“太陽金字塔”的古迹,建造者顯然也意識到π的存在,並將它使用在建築物中。太陽金字塔的高度(233.5 英尺)和底座周長(2932.76 英尺)的關系爲4 π。

  古埃及最偉大的金字塔與古墨西哥最偉大的金字塔,同時動用到π的比率,這問題值得矚目。兩座金字塔建築時,離希臘人“發現”π還有相當一段時間。而且,各種證據顯示,建造者想要通過使用π,傳達某種——而且是相同的——訊息。

  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我感受到與古代智慧接觸的感動。我倒不特別指埃及或墨西哥智慧,而是所有超越時代,如明燈一般吸引著我們的智慧。有的人被先人的財富吸引,有的則被古代人貌似不經意地使用π的智慧所吸引,而努力搜尋是否還暗藏了其他數學玄機。

  我一面思考著此問題,一面將身ti縮成身高的一半,感覺背部摩擦到天花板的石灰石,努力地沿著26度的坡道向上行,讓這條利用三角函數計算出來的道路,把我們帶入600 萬噸石塊的中心。頭連續碰到天花板好幾次後,我開始懷疑,能夠天才地設計金字塔的人,爲什麼沒有想到將通道高度多設計個二三英尺?如果他們有設計金字塔的能力(事實證明他們有),並且在裏面放進那麼多回廊走道,當然也應該有能力把這些回廊走道都設計得適合人站在其中才是。再一次地,我懷疑金字塔的設計者故意把走廊設計成如此狹矮,因爲這樣才適合他們的需要。同樣,他們故意把上坡道做成這個樣子,因爲他們想要如此(而不是被設計形式所迫)。

  這個外表看來簡直瘋狂的古代頭腦ticao,動機到底在哪裏?

  遙遠而未知的yin

  到達上坡通道的頂端後,我遭遇到金字塔另一個無法解釋的謎題,也就是被稱爲“古王guo殘留最偉大的建築”的大甬道了。這一條繼續以26度角往上延伸,最後幾乎消失于上方幽暗大走廊,屋頂呈承梁式的圓頂結構,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我無意立刻進入大甬道中。因爲從這裏,有一條往南的平行叉路,3 英尺9 英寸高,127 英尺長,可通往王後殿。我幾年前剛開始認識大金字塔時,便曾至此參觀,並欣賞過這房間莊嚴的美感,因此想要重溫一次舊夢。不幸,當我走到入口前幾英尺,竟然發現前面立著“暫時禁止進入”的牌子。

  當時我並不知道,王後殿禁止遊客進入,是因爲有一位德guo的機器人專家魯道夫·甘登貝林(rudolf cantenbrink ),正在裏面狹窄的空間中工作。受雇于埃及考古廳,甘登貝林于1993年3 月初起,便開始小心翼翼地cao作著一臺價值25萬美元的高科技遙控迷你機器人烏普瓦特(upuaut),在南側狹窄的通氣孔(因古埃及學者相信那是一個讓空氣進出的洞穴而得名)附近清除瓦礫。3 月22日,烏普瓦特赫然發現陡峭的通風孔(斜度達39.5度,但僅8 英寸高、9 英寸寬)往上行200 英尺左右後,斜坡道的表面突然變得非常光滑。經調查發現,烏普瓦特進入的這個段落,表面質材爲美麗的土魯(turn)石灰岩,通常只用來裝潢教堂、王墓等神聖的場所。僅這一點便已令人感到驚異萬分,而當烏普瓦特走到這條斜坡道的盡頭時,更意外地發現,在石堆中,竟有一道堅硬的石灰岩大門,上面連金屬的附件都一應俱全……

  王後殿有兩條氣孔,一條在南側,一條在北側,但令人感到奇妙的是,這兩條號稱爲氣孔的通道,並沒有出口可通往金字塔外。不知道爲了什麼原因,當時的建造者故意沒有將氣口的末端鑿開,保留下最後5 英寸的石頭,使得一般的入侵者永遠看不見,也無法進入這一條空氣的通道中。

  爲什麼?爲什麼要將通氣孔做得讓人找不到呢?還是建造者想故布迷陣,有意讓後人有一天,在他們設想的正確狀況下,找到這兩條通路呢?

  畢竟,從一開始,我們便發現,王後殿有兩個非常明顯的通氣孔,貫穿金字塔南北的牆壁。建築這個金字塔的人一定預想到,總有一天世人會想到王後殿也應該有通氣孔,並開始搜尋。從公元820 年瑪門打開大金字塔之門後,有1000年左右的時間,都沒有人能想到這個問題。直至1872年,才有一位英guo工程師(也是同濟會秘密社團[freemason ]的團員)偉恩曼·狄克森(waynman  dixon ),開始懷疑“王殿既有通氣孔,那麼王後殿也應該有才是”。他敲擊王後殿的牆壁後,果真發現了兩條通道。首先打開的是南面的通氣孔,他要“木匠兼萬事通的手下比爾·格倫迪(bill grundy),手持鐵錘和鋸子跳進洞穴,開始挖掘、前進。意志堅決、認真果斷的格倫迪,起初工作尚稱順利,很快便鑿開了前面比較軟(石灰岩)的石頭。但是,糟了!沒有敲打幾下後,格倫迪連鋸子都被卡在石頭裏,怎麼也進不去了。”

  把格倫迪的鋸子卡住的是一條“長方、平行、筒狀的隧道,僅僅9 英寸寬、8 英寸高。從牆壁往內伸7 英尺後,便開始以陡峭的角度向上,進入未知、黑暗的遠方……”。

  從狄克森探險後的221 年,甘登貝森終于用機器人,走進那未知、黑暗的陡坡,利用最新的科技,滿足……

上帝的指紋第三十七章 造物之神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三十七章 造物之神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