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媽媽起程上一小節]等我呢?爸爸被人扶到走廊上,後來,主治醫生京京和爸一起進來,京京是我們的鄰居,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她說:家屬不相信,來,再拉個心電圖。心電儀接上,竟然出現了曲線!她喊:趕快!呼吸機、心三聯、呼三聯。醫生護士圍起來,呼吸機接上,長長的針頭對著的
部口紮下去。然而心電圖上終于一條直線不再變化,爸爸哀哀的嚎啕,他被人扶走。
進來的弟弟的同事們幫著收拾我們住院的東西,一樣樣往樓下搬。給熬的魚湯倒了,早上才買的蘋果
不會吃了。
現在穿著我們不熟悉的
服躺著。我們等著殡儀館的車來。爸爸說要把
擡回去,醫院的人說現在那興往家裏擡,又不是農村。我和弟弟說,直接去殡儀館吧。弟弟公司的辦公室主任家清開始張羅如何辦事、派車、辦手續。手續是由醫院開出死亡證,再到衛生防疫站辦,同時去派出所下戶口,然後殡儀館才能火化。
說,明天就,是不是太快了。至少要停三天的。屍骨未寒啊!我說,停三天我們可怎麼過?爸爸不安,我們都不安,
一個人停在外面。
護士長進來,再次問我們是停在醫院的太平間還是直接去殡儀館。然後,她帶了手套進來,問我們是用什麼打包。我說墊的白
單是我們自己的,我又拆下了
蓋的薄被子的被套給她。因爲這家醫院遠離鬧市,又是省屬醫院,病人不多,
單獨住著這間病房,所以我們帶了許多家裏的東西來。護士長讓我們幫著,使
的頭沖著
單的一角,被套也是用被角,兩下裏包起來,她再用紗布條在頸部、身上、
上和腳腕上環繞著打了結。
穿了棉
、棉褲、棉鞋,經她捆紮,我們看不見
的臉了,一個厚厚實實的人形包裹躺在
上。不時有人進出,房門老開著,天氣如此之冷,正如我們的朋友新發所說:老人和天氣是相互感應的。
天黑下來時,殡儀館的車到了。我們把
擡到他們帶來的擔架上,然後推出房間,走廊,進了電梯。然後出了病區大樓,
治病而來,來的時候
剛過了七十九歲生日,弟弟花了上千元,給她買了一套梁羽生全集作生日禮物,讓她老人家接著看梁羽生,因爲金庸她已經看了幾遍了。
有滿滿幾架武俠小說,這些年她就是看武俠度日,高高興興的。
進手術室時,弟弟說:
不怕,
什麼世面都見過。
說:我什麼世面都見過,還就是沒有開過刀。誰曾想,五十天後,是這樣出了醫院!寒風中,工人拉開殡儀館專車的車尾底部,露出一個剛夠放下擔架的空廂位,他們就這樣把擔架平放進去,“砰”的一聲,關上門。我們則坐在車上,好象家清也開了一個車,天氣黑沈沈的,幾個車相繼開出。
我回到家裏時,都不知是幾點了。只見門棟入口已經一列擺了三個大花圈。家裏人滿滿蕩蕩的。客廳的五屜櫃上已鋪上了白布,
的最小的小表
和
夫在布置靈臺,他們挂遺像、裝供果,寫挽聯。弟弟的朋友同事這裏那裏圍著說話,商量著明天的事。地上已經有幾
包裝精美的毛毯、棉被,裏面寫著艾
或唐老夫人千古,下署送禮人的名字。後來,爸爸說,裏面還有他們送的喪儀,裝在信封裏,大約共有幾千元。我記得,以前大家都窮的時候,主要是送被面的。那些辦喪事的家裏,挂了許多線绨的被面。
我的小小姨,因爲比我還小,我一直就叫她小名的,他們夫婦,我叫他們小和遠漢,他們家剛辦了我老外婆--就是
的老姨
的喪事。老外婆活到了九十來歲,就在家裏老去。那天,正是
進醫院的一天。
和老外婆感情很好,每年都要給老外婆送生日禮物,去年春節,老爸老
還去老外婆家打麻將。老外婆已經坐不住了,主要是和我的六外公、六外婆打。老外婆在的時候,我
的家族是六代同堂,所以大家聚在一起,就吃湖南菜,品評東安
。麻將嘩嘩響起,我就想起一只英文歌:過去的好日子。天氣冷,老人們手腳蜷縮,不斷有人招呼吃喝、調整取暖器,大家都是既高興又力不從心的樣子。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母和老外婆,本
上都是傳統的舊式婦女。雖然
一直上班,就像解放後大多數婦女一樣,但在我的印象中,她既不喜歡上班,也不問政治。是不求進步,中間偏落後的群衆一類。
喜歡家裏的生活,喜歡自己的一家人,還有自己的
戚們。
尤其喜歡做那些舊式婦女的活,諸如縫紉編織烹饪。可她自幼跟外祖父長大,外公戎馬倥偬,把她送到自己軍校的老師蔣百裏校長家中照顧,讓她上到大學,並不曾作什麼家務。解放了,
也隨大流參加工作。發了錢,她忍不住就要買花布、買好看的毛線,毛
還沒織出來,月底就過不去了,沒有生活費了。
和爸爸就爭辯不休,論題是究竟應該如何管家,由誰來管。
老老實實上了二十幾年班,退休工資是人民幣三十八元,行政二十三級。當年是如何的溫了不能飽、飽了不能溫,過來人可想而知。生活教會
接受了爸爸的原則,吃飽放在第一位。有許多年,
沒穿過象樣的
裳。記得當年有一種不要布票的軟布,黃和黑的格子,綿綢不像綿綢,化纖不像化纖,一洗就照著一寸飛快的縮小,我當新
服穿了一季,然後買了一袋黑藍的染料在鍋裏煮,把
服煮熟了給弟弟穿。弟弟穿了不要了,然後是
穿。那
服,拉不直、拽不平,黑道藍道深一塊淺一塊,現在給人當抹布也沒有人要,當年全
的老百姓誰又不是穿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樣。我其實一直也沒有搞懂,我
是如何接受了這樣貧窮的生活,她出身富貴之家,穿過绫羅綢緞,戴過珠寶首飾,出門不僅有車,連坐飛機都是免費,因爲她嫁的第一位夫君是空軍教官。總之,
像最普通的老百姓那樣渡過她解放後的工作生涯,而她無比羨慕的就是別人家的主婦會持家,一點點錢養活一大家人。文革中爸爸是曆史加現行反革命,
被調到公園看大門,每天
扛一把大掃帚,掃地,收門票。還有一段時間,
每天要掃完屈原紀念館--這個館變成紅衛樓,裏面陳列的不再是文物字畫,而是偉大領袖和小將的圖片;
再走到湖的另一頭去掃幾層高、樓梯彎彎繞的行吟閣--這個閣當然也改成了紅衛、革命之類的閣。
幹這些活都無甚所謂,好象她從來就是這樣生活,隨大流吧,既然當時時興的就是掃大街,掃廁所,掃公園豈不是最愉快的掃地場所。再後來,
就到了五七連,五七連是什麼東西,現在的人要查文革辭典才搞得明白,
當時就是去幹純粹的
力勞動,在苗圃拔草……
《媽媽起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