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高曉聲>送田第2小節

送田

第2小節
高曉聲作品

  [續送田上一小節]漲船高,他橫豎也在船上呢。這看法完全沒有錯,現在就輪到他有錢造房子了。

  周炳南有錢造房子,也是到采石廠去做工賺來的。“文化大革命”一完蛋,周炳南“該不去”的理由忽然沒有人再說得出口(可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不過沒有了該他不去的理由並不等于該他去。該他去還有別的原因,那是因爲鄉裏辦了些比采石廠還要好的工廠,那兒安全、幹淨、輕快,賺的錢更多,原來在采石廠工作的人,有辦法的都鑽到新工廠去了,比如周錫林一家,原來有三個在采石廠,現在剩了零。采石廠缺人,擡高工資公開招工,還招不足。許多人嫌吃苦,費力氣,髒,不小心還會傷筋動骨,打炮的時候萬一砸死了更是倒楣。這時候周炳南去幹,自然開著大門表示歡迎。

  也不過是四年不到,三年多點時間吧,周炳南父子倆在山上幹著幹著,一天天把錢積聚起來,就足夠造兩間二層樓房了。他們究竟積了多少錢,一角一分都有數。可是他們究竟流了多少汗呢?

  誰量過!誰稱過!

  周炳南父子在采石廠幹了這幾年,最重要的結果,其實並不在掙到了一筆造房子的錢,而是把兩個農民變成了工人。他們一家的主要收入,不靠包種生産隊那幾畝田裏的出産,而是采石廠的工資。所以他們的精神氣質變了,有氣魄辦事情了。要是在過去,周炳南積了這麼些錢,還不敢造房子。他會想著萬一碰上天災怎麼辦?母qin萬一倒下來怎麼辦?兒子良良找到了對象怎麼辦?造房子造虧了要借債怎麼辦?現在就不在乎這些了,他有了靠得住的來源,用不到留後步,敢于放開膽子豁出去了。

  “不管他,惬惬意意先把房子造了再說。倘若又碰著要用錢的事情,先借了,以後還。”周炳南有了這樣的自信心。

  “快造吧!”村子上的人都支持他說,“你看,全村還有幾戶不造房子的?也該輪到你了。”

  “哈哈,太陽光也有照到我家門前的一天。”周炳南心裏很樂。

  他原不是沒有計算的人。前幾年分田包産的時候,他就想到了造新房的地皮。離他家老屋不滿五十公尺,有塊大約一分半的空地,其中六厘是他的老自留地,另外九厘是周錫林的老自留地。當時周炳南要求生産隊把周錫林的九厘也劃給他做屋基,生産隊沒法同意,因爲有個公約,劃給屋基之後,一年之內要把房子造出來,周炳南沒那個財力,只好作罷。有人還笑周炳南說:“你能在原來的六厘地上把房子造滿了就不差了,那也靠近四十個平方呀!”周炳南又要求劃給他做自留地,周錫林當然不肯,他說:“你老弟若是造房子呢,我不能不成全你,只好讓。倘若拿去做自留地,那我種著不是一樣嗎?況且是我種慣了的,爲什麼讓給你!”周炳南沒有理由,輸了。

  等到現在,村子上的地皮都造得差不多了。還是那塊地,因爲自己占了六厘,剩下的九厘別人不夠造,總算還空著。也只有這塊地,出路寬敞,走shui快,同前後左右的鄰居不會有“你遮了我的陽光,我被你擋了風”的矛盾。所以周炳南舊話重提,向村民委員會提出了要求。

  沒有疑問,土地的所有權屬于集ti,村民委員會有義務滿足周炳南的合法要求。可是世界上每一件事都牽涉到許多方面。不錯,土地的所有權是集ti的,但使用權卻在社員手裏。村主任感guo平年紀輕,上臺不久,論資格別說同周錫林比,連周錫林的兒子都不如。于是個人和集ti、使用權和所有權的關系都得換一個位置。他很客氣,開口就稱“炳南叔”,說:“你要那塊地,村委會沒有什麼意見,但是要和錫林伯商量,要他答應才行。”

  “那就請你同錫林去講講吧!”炳南說。

  “你去,你們直接商量好了就行。”

  “你去!”

  “你去!”

  推來推去,非常客氣。炳南不是笨人,越見主任客氣就越覺得裏面有難chu,就更加不敢直接找周錫林,怕當面弄僵了沒有轉彎的余地,便央求說:“主任,你幫幫忙,無論如何你去同錫林說一說。說得通也好,說不通也好,哪管探一探他的口風也好,我都感謝你,你就把他的意見告訴我,讓我心裏有個底,然後再商量。能讓這塊地給我,我不會白沾光,有什麼條件,只要我辦得到,我都辦。總不讓別人吃虧。”

  話說到這個地步,村主任周guo平點點頭,答應了。

  三個月沒有回音。同在一個村上,見面不難,周炳南白天上山,沒有空,只好晚上做工作,上門找主任。他深知“皇帝都不差遣餓兵”的道理,先行起“東風”來,巴望有“夏雨”。主任也爲難,情面難卻,無法沽名釣譽,只得順shui推舟。不過“雖然在一個村上,大家都很忙,”他這樣說:“我有空的時候,他沒有空;他有空的時候,我又沒有空。我找過他幾次,都不曾碰著。有兩次我約了他來,他倒真來了,我又不在家。在路上還碰到過兩次,他去上班,又沒時間細談……你別心急,我上個勁……”

  到了第四個月快過完的時候,周主任主動跑來找炳南說:“我同錫林伯談過了,沒有問題,他絕對不要你什麼,不讓你受一點損失,你當面去同他商量就行。”

  周炳南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事情能夠這樣容易地解決,畢竟是新社會。

  “不錯。是新社會。”周錫林在自家的四層樓房裏接待周炳南,三言兩語就提了這個綱:“要是在舊社會,老弟,別說你我同姓一個周,就是同一個娘肚裏出來的,我也不答應。”

  “那自然。”周炳南感恩戴德地說。雖然同在一個村上,雖然同姓一個周,周炳南從來沒有到這兒來坐過,如今是第一趟,算初見世面,開了眼界:“好!”他暗叫一聲,肚裏尋思,“總說‘人要yi裝,佛要金裝’。話還不曾說到家。金裝的佛還要住在大雄寶殿裏才相稱,這多舒服!房子就要造得這樣氣派,長人的威風。”跟周錫林比一比,他的根基實在差。

  “造房子的地基是寸金地呢。”周錫林輕輕松松地說,“買的話,比普通shui稻田貴三倍價,還是客氣的。”

  “那是舊社會,我也造不起。”

  “我是講舊社會。”周錫林聲明,然後內行地說,一碰到這種事,難得講客氣的。村東洪富家那六間老屋,現在不像什麼樣子了,以前他祖父造這六間房,有八厘地基是shui田填出來的,光做牆基就多花了幾倍錢。可是那shui田在人家手裏,你謀他們的寶,他們不肯。你買,他不說價。你知道洪富的祖父怎麼做的?他在一棵稻根樁上放一塊銀洋錢才買下來。好大的氣派!”

  “是氣派。”周炳南點點頭。這是老故事。

  “這種尴尬事情多呢。當年劉根大房子造好了,大門外面是別人的地,要買一條……

《送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送田》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