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陳建功>四合院的悲戚與文學的可能性第2小節

四合院的悲戚與文學的可能性

第2小節
陳建功作品

  [續四合院的悲戚與文學的可能性上一小節]是一塊小小的自然天地。忙碌于工作的年輕人對高樓裏這天地的失去全然不覺,對老人來說,這又是一次痛苦的失落。一位朋友告訴我,他的八十歲的老父qin從四合院搬到了高層公寓後,智力急劇下降,似乎在走向呆傻。我告訴他,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高樓病”。他應該讓總在陽臺上曬太陽的老人走向社會,接觸自然。他接受了建議,隨後告訴我他的父qin果然不再那樣神情恍惚。可是,在現代生活節奏中,忙碌的兒女們誰能不斷地抽出時間盡盡這樣的“孝道”?

  女士們先生們,我用了這麼大的篇幅描述了我所生活的那座城市,傳統的生活方式在現代文明的侵襲下崩解的圖景。請不要誤以爲北京的上空到chu飄蕩著像我一樣的不祥的烏鴉的叫聲。我想,或許因爲中guo的物質文明shui准較之發達guo家尚有較大的距離,傳統生活方式的崩解,大概也比日本緩慢的多。人們關注的熱點,仍然是經濟的發展、生活的改善,所以,四合院的居民們,其中也包括不少的中guo作家,對自己已經面臨和即將面臨的一切,仍然缺乏足夠的注意。他們正沈醉于把松下彩電和夏普冰箱早日請進四合院,更大的夢想則是房屋改造的大軍早早開進胡同裏來,他們好早早搬到高層公寓裏去,那裏有暖氣,用不著天天早晨蹲在院子裏捅煤球爐;那裏有自來shui,用不著一桶一桶地去院子裏提shui;那裏有煤氣竈,再也無須下班後面對熄滅的煤火一籌莫展……期待著告別四合院,告別四合院生活方式的人們,以爲他們告別的全是落後和封閉,等待他們的全是嶄新和欣喜,這心態使人想起一句美guo諺語:籬笆那邊的草總是綠的。然而,籬笆那邊的草真的全是那麼綠嗎?

  我相信,對籬笆那邊的草的顔se再一次提出懷疑以後,諸位一定確信我是一只徹頭徹尾的烏鴉了。其實不然,我可以非常坦率地告訴大家,面對著我剛才爲你們描述的四合院的悲戚,我的心中是一團矛盾。一方面,我已經講了不少了,籬笆那邊的草不盡然全是綠意可人,然而,另一方面,傳統的四合院的生活方式是否就那麼值得留戀?你可以在那尊卑有序卻又人情融融的家庭氣氛中流連忘返,然而,你也得冒著被那松弛的生活節奏漚酥了筋骨,被那尊卑關系消磨了個xing的危險。你可以發現,中庸、平和、與世無爭的價值取向,是人生一個最美妙的避風港,然而終有一天你又會後悔,是它使你被社會生活的航船遠遠地抛在了一邊。我不知道這種傳統與現代的抉擇中的矛盾、權衡中的兩難,是否也是,或者曾經是日本知識分子心中糾纏難解的命題。爲了說明我自己在這權衡與抉擇中的矛盾心態,我想告訴諸位一個或許還算有趣的事實:我和妻子、女兒住在北京市中心的一座高層公寓裏,我的家庭是一個基本隨著現代生活節奏運轉的家庭,一家人從早到晚,都在忙碌。我的嶽父一家卻是在一座四合院裏。傳統的家庭關系、生活習慣,我稱之爲“最後一個四合院”。我就在這“最後的四合院”和“嶄新的高層建築”之間來來往往。在那“四合院”裏,我確實能感到一種傳統的溫情和甯靜,可是也感到落伍于時代的郁悶。在那“高層建築”裏,我也確實能感到一種開創的活力和充實,可是也感到被冷冰冰的shui泥牆擠在寫字臺前的孤獨。幸好在我看來,兩難、矛盾。糾纏不清,也可以成爲文學的魅力所在。就像有的人會沈浸在對文明進程的漚歌裏,也有的人會沈湎于對消失的傳統的挽歌中一樣,不同的作家會對曆史社會人生作不同的解釋,或者更准確地說,不同的作家以不同的情感方式把握這個世界,從而爲讀者重新鑄出一個個不同的世界。作家們千奇百怪、千姿百態的情感呈示,足以稱爲人類情感的百科全書。不管某些感受是否能引起我的共鳴,它們都是人類情感的生態平衡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或許,這就是文學對人類文明的進程所作的,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貢獻。

  那麼,我們的話題已經由四合院的悲戚轉到文學的可能xing上來了、是的,傳統的生活方式在現代文明撞擊下的失落和悲戚,其中似乎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文學的失落和悲戚。在中guo也是這樣:電視爭奪走了文學大量的讀者,文學的鼎盛局面一落千丈。有的作家被商業目的所吸引,日益放棄文學本來的價值。人們在文字面前開始不耐煩,他們ti會不到在文字天地邀遊的樂趣。他們的想象力也愈發貧乏……這些不能不使作家們憂慮,爲了我們的版稅,更爲了整個人類。

  文學是否還有價值?還有機會?還有可能?

  在一個下雨天,我無意中闖進一個小小的衰敗的理發店避雨,得以領教這家小店的主人——一位被冷落的老剃頭匠的手藝。當然,也在他那喋喋不休裏感受到了他的苦悶——那不僅僅是門可羅雀,收入無幾的抱怨,還有被人群遺忘的憤怒,對傳統手藝的珍愛,當然還有對“過去的好時光”的緬懷。這緬懷甚至追溯到清兵入主中原的幾百年前,那時候,剃頭匠們領了順治皇帝之命,巡查于都市的大街小巷,凡反抗者,一律砍頭,挂在剃頭擔的一根木杆上……當時,我一邊看著那張滿布皺紋的臉,一邊想,或許過不了幾年,這張臉就會在地球上消失了,這是無法抗拒的必然。然而文學,卻有可能把這一塊心靈的天地剪裁下來,留諸後人。我已經說過了,不同的作家,因其閱曆、角度的不同,對世界會有不同的感觸和解釋,不過我想,至少有一點對每一個作家是共同的:文學對記錄人類文明某一發展時期林林總總的心路曆程,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你也許偏重于對傳統的生活方式、思考樣式的描摹,就像人們或劃定古建築保護區,或複製建築模型,用以留存前人建築學的智慧一樣,你用文字留存下來了心靈的模型。當現代人在他們自信的進軍中意識到失落了什麼的時候,或許可以從你留存的失樂園中獲取啓示。你也許偏重于記錄動蕩時代心靈的喧囂和騒動,這種告別過去,走向未來中幾難回避的心態,對不斷在這一進程中前進的人類,又何嘗沒有永恒的吸引力?更偏重于反映主觀直覺的文學,爲我們提供這風雲變幻的時代裏心靈的畫面,對人類認識自己同樣彌足珍貴。

  文學的價值就在于它對人類文明進程的這種責任。意識到這種責任,文學自然會意識到、捕捉到自己的機會——用中guo一句老話:此其時也此其時也。至少在中guo。這新與舊更疊的時代,這心靈騒動、尋覓的時代,或許恰恰是文學的機會,我以爲。

  文學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把握住時代賦予的機會,非但不會使文學失去什麼,反而會使它獲益多多,使文學的發展成爲可能。

  ……

《四合院的悲戚與文學的可能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四合院的悲戚與文學的可能性》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