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陳放>大潮交響詩:中國矽谷第4小節

大潮交響詩:中國矽谷

第4小節
陳放作品

  [續大潮交響詩:中國矽谷上一小節]不斷地改造自身,主動地創造,跨越,前赴後繼,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文化。

  每一個人都在一種文化狀態中生活,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一種文化狀態。

  當今時代使企業家的文化意識變得格外重要,它是企業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企業的盈利虧損與生死存亡。

  萬潤南講:“我們公開承認企業的目標是贏利,是賺錢……開發與賺錢是統一的。企業要想贏利,要想持續穩定增長,在已經步入信息社會,至少是工業社會的今天,就必須形成自己的技術優勢,就必須有自己的拳頭産品。”

  1984年四通公司成立後邁出的第一步,就顯示出了現代企業家險中求勝的風格和現代企業文化所帶來的全方位優勢。

  當時,計算機熱正在chao頭,guo內許多單位引進了ibm—pc微機,與之配套的是日本東芝th—3070打印機。

  科學的思維往往專門盯住互相矛盾的現象,以尋求解決途徑,達到一種新秩序。萬潤南發現,另一種日産的24針打印機m一2024的價格比東芝便宜一半,但不能與ibm—pc聯機配套,如果能解決聯機障礙,不就打開了一個新市場鳴!

  萬潤南做出決策:對m—2024進行二次開發、解決它與ibn—pc聯機問題。四通人只用了8天就解決了丟碼、圖形不能傳輸等三個重大技術難關,使m—2024可以和ibm—pc聯機配套了!

  從發現東芝th—3070與m—2024之間的價格差,到冒險對m—2024二次開發,到解決了聯機配套的技術,是四通人把知識注入産品的過程,産品也因知識的注入增加了價值。改進後的m一2024投入市場後,因物美價廉大受歡迎。四通人用自己的知識,淘汰了東芝th—3070機,建立了m—2024與ibm的新秩序。這一新的秩序給四通帶來了近200萬元的利潤,給guo家節約了外彙。

  消化guo外産品,進行深度開發,是踩在外guo人肩膀上的再創造。1985年四通對m—1570七se打印機進行深度開發,配上四通知識的結晶——漢字庫板,使其成爲xing能價格比最優的漢字打印機,被評上海澱區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年,四通的營業總額達3200萬元。

  1986年7月19日,北京友誼賓館一間會議廳裏,響起沈穩的掌聲。鼓掌的是guo家科委、中guo科學院、市科委等42個單位的90名專家。他們的掌聲並不像足球場上的球迷那樣狂躁、熱烈,但當他們把審慎的兩只手輕輕擊在一起的時候,卻代表了現代文明的一種印證。他們對四通公司與日本三井物産共同開發的新産品“四通ms—2400中英文打字機”一致給予了高度評價。鑒定認爲“‘四通ms—2400’撞針式中英文打字機方案設計先進,在guo內屬于首創,在guo際同類産品中居領先地位,又比較適合我guoguo情,完全可以取代傳統的機械式打字機而作爲辦公室的辦公設備。”

  人類的本領之一是會發明符號,並通過符號創造自己的文化。從最初的結繩記事、伏羲八卦,到目前仍廣泛使用的機械打字機,到方興未艾的電子計算機語言,均是人解釋世界、創造世界的符號。符號的高效能化,必然有助于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反之符號手段的陳舊也會阻礙社會的發展。笨拙的漢字和笨拙的漢字打字機,它的繁瑣和低效能,使中華民族損失了不知多少時間。四通ms—2400作爲一種新的高效能符號手段,將給中guo贏得時間。參加鑒定會的周有光教授感慨萬千地說:“ms—2400實現了以改革打字機來改革漢字,這是曆史成就。這個問題講了幾十年,上百年了,而四通是基本做到了。”著名語言學家鄭易裏教授伸出大拇指贊歎:“ms—2400打字機在中guo文化史上是個創舉。”

  ms—2400中英文打字機是四通人對中guo文化的成功參與,它的重要意義在于爲社會進步提供了高效率的符號手段。

  從1981年對m—2024二次開發到1986年ms—2400研製成功,四通公司每年以300%的速度增長,從企業一無所有濟身于億萬富翁的行列。

  豪華的中guo劇院裏是300張充滿自信的臉。這是四通公司召開1986年辭舊迎新的全ti同仁大會。總經理萬潤南目光炯炯地環視了從創業就和他在一起的老面孔和這一二年大量湧入的新面孔,聲音朗朗地說:“我們的成功是觀念的成功。我們今年的銷售總額是一個億,我們明年的目標是兩個億,下一個目標是十個億,再下一個目標是一百個億!”

●科學城自救

  面對時代的挑戰,科學城裏有識之士都已意識到:科學城在危機中!

  並不是王洪德、萬潤南等一批工程師辭職而出,使科學城在人才上感到危機了,科學城裏仍然人才濟濟,比王洪德、萬潤南才學深高者大有人在。

  危機來自對封閉ti系萬千弊病的深刻認識。

  于是,科學城行動起來自我搶救。

  1983年5月4日,“中guo科學院北京市海澱區新技術開發中心”(簡稱“科海”)出現在中關村一條街。來自科學院的陳慶振、徐壬生等四名科技人員和海澱區的三名幹部搭起了最初的班子,從海澱區借了10萬開辦費,在三間平房裏自成ti系了。

  科海有不同于京海,不同于四通這兩家完全“落草爲寇”的公司之chu。它是科學城活的肌ti;在科研和生産之間,在科學城和技術市場之間,起著橋梁和通道的作用;它對科學城科研成果轉化、反饋、滲透的機能,不僅從科學城汲取了營養,養活了自己,反過來也充實了科學城。

  出自科研院所的成果,往往是樣機型、原理型,較少考慮工藝及成本,很難投入實際應用。如化學所研製的高低溫介電xing能和ti電阻測試儀,結構複雜,不易調試,不能進入技術市場;科海有個中間試驗廠,專門對成果“熟化”chu理、再開發,該儀器在這裏“熟化”後很快作爲一項新技術轉讓出去。

  成立三年來,科海共推廣科學城的成果114項,自己組織開發了93項,總營業額7000萬元;1987年營業額將突破一億。

  在科學城裏一直坐冷板凳的小字輩,紛紛向科海流動,如那些老中專生,在科學城裏到死也別想出頭,到了科海,從蟲變成龍,擔當起部門經理的重任。

  科海中心副總經理、科海電腦公司總經理徐壬生,在計算所時不過是個室副主任,能量一直沒有得到充分釋放。主持科海電腦開發,方顯示出了他的決斷能力。決定一筆爲投入kh—at機開發所需的860萬風險投資,徐壬生……

《大潮交響詩:中國矽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大潮交響詩:中國矽谷》第5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