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佛法的基本與要徑上一小節]“慢”,我慢,老覺得自己高明,比別人強,別人的作品都不如我的,老子天下第一。再加上一個字就是五毒。第五個字有不同的說法,一個是疑惑的疑,一個是妒嫉的嫉。妒嫉別人,逞能好勝,這是修羅的特。另一個是疑,初果斷見惑裏面就有貪嗔,癡,慢,疑還是貪,嗔,癡,慢,嫉,其中以貪,嗔,癡,是最嚴重的。所以要息滅“貪,嗔,癡”。我們要背塵,首先是降伏自己的貪心,嗔恨心,愚癡心。但它是多生的習慣,你一起心念不知不覺就在貪,嗔,癡裏。那就要有一定的辦法,就是要勤修“戒,定,慧”。貪,嗔,癡是從六樣裏挑出的三樣,那六樣都是毒。戒,定,慧也是從六樣裏挑出的三樣,這六樣是六度,六度總括萬行,菩薩就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挑出三個主要的就是持戒,禅定,般若,就是戒,定,慧。布施,精進,忍辱也就包含在裏面了。
戒,定,慧稱爲三無漏學。《首楞嚴經》曰:“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三無漏學。”戒是攝心,最淺近的說,說是壞事不做,好事多做。真正講到徹底覺悟的時候,好事也不著相去做了,就離開好壞,就任運了。所做的沒有不是好事,像孔子,從心所慾不逾矩。所以戒的一個總的精神就是止惡生善,這是最基本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所以它是第一條。你總要做好事,不要做壞事。不要去傷害別人,不要去影響別人。現在有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頭,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這種情況很多很多,這都不好嘛!具說呢,作爲佛教徒,應該是受三皈五戒。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不能再去皈依其它宗教道門。皈依後這才是真進了佛門。也可以自己受皈依,自己在佛像前表示決心。我依止佛,依止佛給我傳的教法,我也皈依這一切奉行佛的教法的大衆。這就叫三皈依。有了三皈依就成爲佛教徒。
再進一步,居士要受五戒。殺,盜,婬,妄,灑。這個五戒不一定全受。你五戒受那一條,受那一條都可以,比方說,灑我可以很容易就不吃了,我就受一條不喝灑。那你也受了戒了,你有了一條了。你做不到的事情,你不一定要受,所以受一條,受兩條,受三條,受四條都可以。受了五條就是具足的戒。因此受戒就不是很難了。但是受了之後就不能犯。再往上有八關齋戒,在家菩薩戒,修密宗有密戒。戒是寶塔第一層,你要蓋個寶塔,最底下這一層絕對不可缺。你不受戒不要緊,暫你可以用戒來要求自己。總之自己對自己有個要求吧!戒就能生定,定能生慧,戒是寶塔第一層,沒有戒怎麼樣呢?就像一個東西是漏的。牛是好哇!你把牛
倒一個破瓶子裏,全給你漏光。你不受戒,受了戒你不持戒,破戒,都是漏器。你對自己一點約束都沒有,屬于漏器。現在大家沒有因緣受戒,可以按這個來要求自己,減少殺,盜,婬,妄,灑這些事情,不殺生,首先是不殺人,也不要爲了口福大量吃很多活的東西。不偷盜,偷竊搶奪,貪汙受賄,占公衆的便宜,私知吞別人財物等等都犯盜戒。在家人不邪婬,夫婦之間是不犯戒律。
所以剛才說到戒,還有菩薩戒,你守菩薩的戒律就是行菩薩道,就是初發心的菩薩。密教是金剛戒,三昧耶戒,三昧耶戒第一條最要緊的就要相信師父,對于師父要非常相信,要依照他的話去做,尊重他的話,而不是外表的恭敬,見了站起來鞠躬作揖的。你外表很恭敬,心裏不恭敬更壞,虛僞。要真正從內心中對師父要真正了解,不是硬裝著的恭敬,真正有所了解了,而從內心中生起恭敬心來,這就如法了。你能不能學密,這一條就是如人飲。可以檢驗自己,如果能從內心生出來根本的恭敬心,那你學密就能順利。受了戒就必須認真持戒,比方說,你不殺生,你要是沒有受殺戒,你不殺生沒有造孽就是了。你也就沒有別的功德。你又沒有救他,你有什麼功德?但是你要受了殺戒的話,你就有功德,你有持戒的功德。從反而看,殺了生的話,要是不受殺戒的人殺了他,就是一個罪報,你欠他一條命,將來就要還它一條命。你殺它吃了,將來它把你殺了吃了,這樣才平等,不然講不過去。但是沒有破戒的罪了。要受了殺戒的人,你把鴨子殺了吃了之後,來生你變鴨子被它殺了吃,這樣還解決不了問題,你還要加上一個破戒的罪。破戒的罪就大得多,就比被鴨子殺了吃還要大得多了。所以持戒就是這樣,你要持住了,功德極大,要犯了,不僅僅是受殺生還命的報,而且加上一個破戒的報。所以要受戒。要有一個約束自己的心。還沒有受戒,就先拿戒條來求自己。不好的事情少做,利他的事情我要盡力去多做。
定:使心堅定在一個境上,不叫它散亂,就是定。三學中是禅定,也稱定學,指從修行中所得的禅定。梵名三摩提,翻譯爲正定,等持。在三界中這是超過慾界,在界與無
界中心地的作用,須勤苦修行才能得到。其中“四禅”是衆所周知的。這是佛教與外道都可修習的法。須要伏慾界的迷惑,上升
界天,所以這是天乘,修成功了也不能出六道輪回。
初禅:端坐,調和氣息,安攝息心,使之清淨平穩。專注一緣,沒有移動,這是粗住。再繼續修下去,其心愈來愈靜,這叫細住。此後相續一,二日,或兩月,忽然自心開明一分(這只是自心極初步的開動,與開悟完全是兩件事)此時自身如同雲影,空無實質,但獨存身相之相,這是慾界定。在此基礎上,身心又一轉,以前定中所獨見之身服,
鋪,到此皆同虛空一樣,這是未到定,未入初禅。在此定中,身心更加空寂,內不見身,外不見物,如是相續一日,乃至一月或更多,定心不壞。就會在定中發現八觸功德(動,癢,輕,重,冷,暧,澀,滑),這是從慾界的四大(地,
,火,風)轉變爲
界四大之相,此時正入初禅。呵棄初禅的覺受入二禅,呵棄二禅之喜受入三禅,呵棄三禅之樂受(三禅非常樂,俗說菩薩怕三禅,怕留戀三禅的禅樂)入四禅。四禅心如清
。心目爲
界四禅定,再加無
界四空定:空無邊
定,識無邊
定,無所有
定(能觀所觀皆無所有),非想非非想
定(極爲寂靜,心想雖有如無)共爲八定,是即衆所周知的四禅八定。可見前五度,若無般若,則不是波羅蜜,上述之非想非非想定,最高只能生無
界最上之天,不能到彼岸。
慧:是通達事理的作用。它能分別事理與決斷所疑。《唯識論》說:“雲何爲慧?于所觀境,簡擇爲(分別事理,決定是非)斷疑爲業(破除……
《佛法的基本與要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