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佛法的基本與要徑上一小節]疑念)。”慧不同于智,通達有爲事相爲智,通達無爲之空理爲慧。《大乘義章》說:“真心明,自
無 爲慧。”故慧實即般若。般若之用,能解了諸法。《譬喻經》雲:“慧解可修經戒”梁僧傳序曰:“慧解開神,則道兼萬億。”“慧解開神”即是“真心
明,自
無 。”則無量無邊聖道,都在其中了。三無漏學中的慧學是般若,這個智慧不是世間說的智慧,世間的智慧很膚淺,不能跟佛的般若相比。佛的智慧,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是不可思不可議。這個事情是你腦子裏想不出來的,理解不了的,叫不可思。你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你長一萬個嘴,一個嘴有一萬個
頭,一萬萬個
頭來表達也表達不出來表達不清楚,這叫不可議。這個智慧是不可思議的,戒是止惡向善,定是去亂 專,慧是除惑明理顯明自心。勤修此三無漏學,自然除滅三毒。三毒之中,癡是根本。癡正屬無明,無明當然不明白,不明白就是癡。行人勤修三學,生一分智慧,就去掉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勤修戒,定,慧就回頭是岸,背塵合覺了。
(五)真 覺路會歸淨土
勤修三無漏學,消除自他三毒,背塵合覺,直登彼岸。這是萬古顛 不破的原則。至于具行持,則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通覺岸。但當前已是末法,環境是五濁惡世,所選行門,切須合于時代,契于行人根器,所以不能不知決擇。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就是說本師世尊爲什麼要出現于世?只是爲了宣說阿彌陀佛廣大如海的本願。也就是說: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廣演種種經教,另開教外別傳,全部目的,只爲衆生 歸淨土。《大集經》中佛說:“末法中億萬人修道,難見一個人得道,只有念佛法門仍能救度衆生。”藕益大師說:一句佛號,三藏十二部經論,禅宗一千七百則公案,一切戒律都在裏面。又說一切禅定也都在裏面。所以末法行人,洗砂應知淘金,探龍須能得珠,學佛須明佛心,入道鹹歸淨土,才不負兩土導師苦心,才是真實佛子。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徑中的捷徑。《無量壽經》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爲宗。小本《阿彌陀經》心“信願持名”爲宗。這就是淨土宗的宗要。也就是淨宗的正行。先師夏蓮老于正行外,兼及重要的輔行。寫了兩句話:“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
這兩句是一切淨宗行人,背塵合覺的要徑,包括了最主要的相輔的修持。上一句即是“勤修戒,定,慧。”頭兩個字是戒學。末後三個字“看經教”是慧學。“定須習,慧須聞,”多看經教,正是聞。一切依據聖言量,禅宗不立文字,但禅宗的司證,沒有不合于聖言量的。中間“念佛”兩個字是核心。念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正定。念佛三昧是寶王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三昧中的寶。念佛得正定,可見念佛正表定學,老實念佛就能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專心念佛,不起雜想,就暗合“無所住”,老實念佛,一念接一念,暗合“生其心”。于是暗合了《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念佛,也是慧學。念佛時“都攝六根”豈但不做惡事,心中也不起惡念,所以念佛也攝“戒學”。念佛雖攝戒,定,慧,但夏師句中,還是指出了“持戒”與“看經教”,喚起大衆的重視。
夏師的第二句:“察過去習毋自欺。”正表“息滅貪,嗔,癡。”“察過”就是檢查自己的過失。察是明察秋毫的察,要認真察看自己的過錯。“去習”去掉不好的習氣,一些不好的習慣叫作習氣。多生多劫的煩惱,成爲積習,煩惱雖除,相習未盡,這就是習氣,所以要去掉習氣。“ 毋自欺”:要認真,不能自己欺騙自己。這句話就是不但要除貪,嗔,癡三毒,還要對煩惱所留的余習,都要檢查除去,不可欺騙自己,這才真是背塵。兩句話合起來,就是淨土宗的人,背塵合覺的,全面的,具的,必要的行持,是淨土行人修行的要徑。我們要背沙土合覺,要證到本來是佛,要覺他要自覺,就須在這十四個字上用工夫。
在這十四個字中,要抓住“念佛”作爲核心。淨宗與密宗的殊勝之,就因爲這是他力法門。前在介紹觀音耳根法門時,已經說了,觀世音菩薩入三摩地證入楞嚴大定這一少,經曆了多少修持,破除了多少層“能所”,一切所都破了,一切結都開了,覺也滅了,空也滅了,滅也滅了,一切生滅都滅盡了。于是寂滅,獲兩種殊勝,上與十方如來同一慈力,下與六道衆生同一悲仰,並得十四無畏。你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就可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長壽得長壽,乃至還應大涅 得大涅 。這就是他力法門,所求得的種種果寶,是靠觀音加被之力。密宗和念佛法門都是靠他力。也都是他力門。持戒,察過去習都是靠自己,必須自己振作,自己管自己,這是靠自力。但是這個自己很難靠,不是那麼老實。進進退退,力量又很微弱,所以還要靠他力。沒有自力,自己根本沒有動力,也不中用。介是光靠自己也不行,要靠他力。《觀經》指出,至心念一句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一句佛號有這麼多的功德與作用。自力能行嗎?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劫是多長啊!說不清了,電子機算機都打不出來。單位是劫,八十億個劫,這時間是多少?那麼重的多劫生死的罪,一句佛號能消。要不是《觀音耳根圓通章》講出道理來,今天大家理解《觀經》的話仍是很困難。觀世音菩薩以超越無比的大慈大悲的心,專精勤久,勇猛無畏的精進修持,證到期了兩種殊勝,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與一切衆生同一悲仰。所以就可以施無畏,有這個力量,可以讓你念觀音號的人得到無畏。因此你念就對了。我們抓住這個救生圈。密教說觀音是彌陀化身,所以念觀音正是阿彌陀佛化身的名號。念佛是核心。其余是輔助,也不可沒有。不持戒是個漏器,多少功德都會漏光。不看經教,行而不解,只是迷信。古德說:“行而不解,增長無明。”不但無功,反而增過,所以必須行解相資,使理解與實修互相促進,兩方面自然慢慢增長起來。所以“念佛”是核心,同時一方面持戒,一方面看經教,讀誦大乘。要多聞法,要多思維問題,要多問問題,這是第一句“持戒念佛看經教”。
另外一句“察過去習毋自欺”。你念了半天,你的效果表現在那裏?都等臨死再檢驗,那就晚了。過去是不夠,到臨死才知道有什麼用,落了個灰溜溜。灰溜溜就更壞,連勇猛勁都沒了。所以要早知道,要早知道就早日改變這種情況,要把我們的主動,積極
,早日發揮出……
《佛法的基本與要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