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金剛經》一滴上一小節]切境界唯心妄動”是俗谛也即假谛。“心若不動則一切境界滅”是真谛也就是空谛。真心遍一切,不妨萬法縱橫種種境界,萬境紛然無礙于一心不動,清淨本然。這即是中谛,又稱中道第一義谛。《金剛經》許多話都是此義。例如“衆生者”,衆生是假有,是世谛。“即非衆生”,沒有這個衆生,是真谛。“是名衆生”,若說是有只是個假名而已,若說無何來這個假名,所以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是中谛,不二了。不貪于有也不偏于空。所以一切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都是指出有無俱遣,不落二邊,理事齊彰一心全顯,一
寂然,萬用縱橫。所以說,妙契中道第一義,“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成佛啊。
六、見相非相見如來
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成就佛果。佛乃離相修善之果,所以不可以相得見如來。經中說:“若以
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不可以
見聲求。這裏一位蔡居士認爲這四句還不圓滿,她很有智慧。這是鸠摩羅什翻譯簡化了,原來是八句。好幾位古德,以及玄奘大師翻譯的底下還有四句,玄奘大師的全偈爲:“若以
觀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思,不能當見我,應觀佛法
,即導師法身,法
非所識,故彼不能了。”後四句指出,應觀導師的法身,法身即是佛的法
。(即佛真
,又稱佛
,或自
。法
所適用的範圍最廣。)如來的妙
即是法身佛的真
(法
)。但法身不可以世智來見,所以說法
不可見。也不可以“識”知。故玄奘大師雲“法
非所識”。不可見又不可識“故彼不能了”。佛身只是衆生不能見不能知,但絕不是斷滅頑空。打個比方,有的物質有磁
,它産生磁場,有極大的作用。例如電動機、發電機,種種設備都是利用磁場的作用。但是磁場看得見嗎?摸得著嗎?連世間的磁
都不可見,何況法
,當然更是不可見。只是有,法
是有而不可見。法
,如來法身的法
,用我們的思惟不能了知。也就是說法
、真如、實相、般若種種,是如來的法身理
,衆生的知見,是達不到的。所以說不可思議。不可議,就是你說不出來,不是你的語言可以表達的。不可思,是你想不到的,不是你腦子裏所能想得到的。只有在離開這個思才可知。在妄想之中,你想去見,去知這個法
,就等于你坐在這個椅子上。自己想舉起這個椅子,是不成的。你只有離開這個椅子,才能拿起這個椅子。“應觀佛法
,即導師法身”。法
遍一切,就是導師的法身遍一切
,遍一切空間。但法
不是你的妄心所能認識的,猜測的。大家在這地方千萬要小心。所以
見聲求,不能見如來。法身如來在衆生的情見之中不可能認識到,知道,看到。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所見一切相都是虛妄的,眼前所見本來沒有,只是由于動相所生。再舉一個真實的例子,倓虛老人在香港剛剛圓寂,這件事是他
口對我說的。有位董子明居士,原是吳佩孚將軍的顧問。吳佩孚下野後,他就到青島湛山寺當教員。湛山寺是倓虛老人創建的,董居士在湛山寺給佛學班的學僧講
文,改文章。除了上課改卷子之外,他就是用功,把門鎖起來閉關自修。他與當時在湛山寺講戒的弘一大師相知,只是這兩個人彼此間才談談話。一天正在用功的時候,念得很虔誠。動了一念,他想到大殿拜佛。這一念一動之後,人就在大殿中拜佛了。拜了佛之後,他想我正在用功,我回我的房間用功吧。走回到自己房間,門都關鎖著,進不去。別人走過來,他就說:“師兄請你給我開開門,我進去。”那人說:“你叫我開門,你怎麼出來的?門都鎖著,你怎麼出來的!”于是這件事就這麼傳出來了,轟動湛山寺。大家聽明白沒有,人是怎麼出來的。我在北京聽到了,我認爲這事很重要,是對我們學佛人一個很好的資料,是一個近代的實證啊。我問夏老師是否知道這件事,夏師說:“確有其事。”這個董居士就是夏師的外甥。後來倓虛法師由東北經過北京到香港去,我當時是廣播電臺臺長,我請他在電臺播音,我
自招待他。我們談得很愉快。我就問他,我說:長老啊,你在湛山寺,當時有一個人從鎖閉的關房中出來到大殿,你知道不知道這回事?他說:怎麼不知道,當時我就是方丈。倓虛法師自己著作裏寫了這個事情。所以這個事很能破我們的執著。你心中沒有離妄之前,牆壁都是障礙。你心中能有一念離妄,當下虛空粉碎大地平沈,何
是牆壁。所以這一切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不是說沒有這些相,而是看到這些相不分別、不執著。自己不因見相而起心動念,就合于“若見諸相非相”。這四句經文中,“凡所有相”是假谛,“皆是虛妄”是空谛,“若見諸相非相”是中谛,無相而相,相而無相,(從無相的理
顯現事相,是無相而相。雖有種種事相,萬象森羅,可是論其實無一物,故說相而無相。)真俗雙融,事理無礙,所以是中道第一義谛。從容中道即是如來。所以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又可以舉一個古代的公案。釋迦牟尼佛因爲生下來母就死了,爲報母
的恩,所以成佛之後就上忉利天給母
說法。世尊上天後,大家很想念,就用旃檀木造了佛像。這是世間有佛像的開始。等到佛說法圓滿從忉利天回來,大家都去迎接。中間有一位比丘尼,她想到如按正規,她只能排在比丘隊伍後面,前面的人很多,見佛的時間較晚,于是她就變化成一位轉輪聖王,她就排到前面第一位了。佛從天降下,她頭一個見到佛。可是佛一見就呵斥說:爲什麼你越軌跑到大僧前面來了?(大僧是比丘,比丘尼是二僧,不能排到大僧前頭。)她說:我思念如來,想先見如來。佛說:你沒有先看見我,是須菩提先看見我。實際上須菩提沒來,須菩提在山中靜坐,他知道今天佛回來,先動了一念,是不是要去接呢?繼而想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既沒有來去,又何必接送呢?因此他就安然不動。這個沒有來接的人,佛說是他先看見佛了,排在第一。肉眼
見的比丘尼,倒沒有見到佛。就因爲這個比丘尼犯的是
見聲求啊。須菩提了達如來本無來去,所以先見佛。我們如果
會這個道理,很多教義都可以融會。可以突破很多框框和束縛。所以經中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著相就是衆生,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要離四相,首先從我相入手。世間俗人的哲學:人不爲己,天誅地滅。我相十分牢固,這樣的……
《《金剛經》一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